骨折康复治疗的机制和作用
a.骨折愈合可分 6 期、即撞击期、诱导期,炎症期、软骨痂期、硬骨痂期及重建期。
b.骨折愈合期间要求患肢制动,但长时间制动会造成患者的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的功能下降和制动肢体的肿胀、肌肉萎缩、肌力和耐力下降、组织粘连、关节囊挛缩、关节僵硬等诸多并发症。
c.患者长期卧床可产生焦虑、抑郁、对疼痛耐受力下降、失眠等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及注意力和定向障碍。
②康复治疗的作用是协调骨折长期制动与运动之间的矛盾,预防或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控制或减轻组织肿胀;减轻肌肉萎缩,防止关节粘连僵硬,促进骨折愈合,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并早日重返社会。(2)上肢康复目标:是上肢各关节 ROM,肌力,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从而恢复 ADL 和工作能力。
①其中手的应用是最重要的,腕、肘、肩的功能是为手的劳作服务。当关节功能不能得到充分恢复时,则必须保证其最有效的、起码的活动范围。即以各关节的功能位为中心而扩大的活动范围。
②上肢各关节功能位:肩关节外展 50°,前屈 20°;内旋 25°;肘关节屈曲 90°,最有用范围60°~ 120°;前臂旋前、旋后各 45°;腕关节背伸 20°。
(3)下肢骨折后康复目标:是恢复负重和行走功能,康复整个过程围绕着如何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范围,并逐渐走向功能性运用下肢(负重、行走、ADL)进行。下肢肌肉功能锻炼的重点是足趾屈肌、股四头肌及臀大肌。
骨折的愈合标准(1)时间骨折愈合的时间因患者的年龄、体质不同而异,并与骨折的部位密切相关。
(2)临床愈合标准:
①骨折断端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②骨折断端局部无异常活动(主动或被动)。
③X 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痛通过骨折线。
④在解除外固定的情况下,上肢能平举 1kg 重物达 1 分钟;下肢能不扶拐在平地连续行走 3 分钟,并不少于30步。
⑤连续观察 2 周骨折处不变形。
(3)骨性愈合标准
①具备上述临床愈合的所有条件。
②X 线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骨折固定期的康复治疗骨折固定期(中早期)疼痛和肿胀是骨折复位固定后最主要的症状和体征,持续性肿胀是骨折后致残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要及早开始康复治疗。
(1)主动运动:是消除水肿的最有效,最可行和花费最少的方法。主动运动有助于静脉和淋巴回流。
①伤肢近端与远端未被固定的关节,需行全范围关节运动,每天数次,以保持各关节的活动度,防止挛缩。尽可能进行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以防止肌肉萎缩,改善患肢血液循环。
②骨折固定部位进行肌肉有节奏的等长收缩练习,以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并使骨折端挤压产生应力,有利于骨折愈合。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促进骨折端紧密接触,克服分离趋势,并借助外固定物的三点杠杆作用所产生的反作用、维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防止侧方移位及成角。
③关节内骨折,常遗留严重的关节功能障碍,为减轻障碍程度,在固定 2 ~ 3 周后,如有可能应每天短时取下外固定装置,在保护下进行受损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并逐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运动后继续维持固定。这样可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利用相应关节面的研磨塑形,并减少关节内的粘连。每次运动 6 ~ 10 次,每天进行 1 ~ 2 次。如有可靠的内固定,术后 1 ~ 2 天开始连续关节被动治疗仪治疗,可获良好的效果。
④对健肢和躯干应尽可能维持其正常活动,可能时应尽早起床。必须卧床的患者,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应每天做床上保健操,以改善全身情况,防止压疮、呼吸系统疾病等并发症。
(2)患肢抬高:有助于肿胀消退,为了使肢体抬高有效,肢体的远端必须高于近端,近端要高于
心脏平面。
(3)物理因子治疗:能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消炎、消肿,减轻疼痛,减少粘连,防止肌肉萎缩,促进骨折愈合。
①温热疗法:传导热疗(如蜡疗)、辐射热疗(如红外线、光浴)均可应用。
②超短波疗法或低频磁疗:可使成骨再生区代谢过程加强,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提早出现。对软组织较薄部位的骨折(如手、足部骨折)更适合用低频磁场治疗,而深部骨折适合超短波治疗。此法可在石膏外进行,但有金属钢板内固定时禁用。
③音频电或超声波治疗:可减少瘢痕与粘连,促进骨痂生长。
骨折愈合期的康复治疗(1)骨折愈合期(后期)此期的康复目标主要是消除残存的肿胀,软化和牵伸挛缩的纤维组织,
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重新训练肌肉的协调性和灵巧性。
(2)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运动疗法,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若基本运动功能恢复不全,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时需进行 ADL 训练和步行功能训练。以适当的物理因子疗法做辅助,装配矫形器、拐杖、手杖、轮椅等作为必要的功能替代工具。
①恢复关节活动度
a.主动运动:受累关节进行各运动轴方向的主动运动,轻柔牵伸挛缩、粘连的组织。运动时应
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幅度逐渐增大。
b.助力运动和被动运动:刚去除外固定的患者可先采用主动助力运动,以后随着关节活动范围的增加而相应减少助力。对组织挛缩、粘连严重者,可应用被动运动,但被动运动方向与范围应符合解剖及生理功能。动作应平稳、缓和、有节奏,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宜。
c.关节松动技术:对僵硬的关节,可配合热疗进行手法松动。
d.关节功能牵引:存在较牢固的关节挛缩粘连时,做关节功能牵引,特别是加热牵引,可能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②恢复肌力:逐步增加肌肉训练强度,引起肌肉的适度疲劳。肌力练习应在无痛的运动范围内进行,若关节内有损伤或其他原因所致运动达一定幅度时有疼痛,则应减小运动幅度。受累的肌肉应按关节运动方向依次进行练习,并达到肌力与健侧相等或相差小于 10%为止。
③物理因子治疗:局部紫外线照射,可促进钙质沉积与镇痛。红外线、蜡疗可作为手法治疗前的辅助治疗,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软化纤维瘢痕组织的作用。音频电、超声波疗法可软化微痕、松解粘连。局部按摩对促进血液循环、松解粘连有较好的作用。治疗结束后冷敷 15 ~ 20 分钟有利于消肿止痛。
④恢复 ADL能力及工作能力:可采用作业治疗和职业前训练,改善动作技能与技巧,增强体能,从而恢复至患者伤前的 ADL 及工作能力。
⑤平衡及协调功能练习:应逐步增加动作的复杂性、精确性,加强速度的练习与恢复静态、动态平衡及防止跌倒的练习。在下肢骨折后,肌力及平衡协调功能恢复不佳,是引起踝关节扭伤或因跌倒引起再次骨折及其他损伤的重要原因,对老年人威胁更大,需特别注意。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手掌骨折多久能好(骨折康复治疗的机制和作用及各时段治疗方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