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931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周最近总觉得裤腰开始变松,连好几条原本合身的裤子也穿不住了。他一开始还挺高兴,以为是自己“无意识减肥”成功了。但渐渐地,他发现整个人也没以前有力气了,饭量没少,运动也没多,体重却掉了四五斤。
单位体检一查,血糖高得离谱,已经迈入了2型糖尿病的门槛。医生说,这类“莫名掉秤”的人并不少见,背后不一定是减肥成功,也可能是健康在偷偷溜走。
那么,为什么人在“没节食、没运动”的情况下也可能体重下降?哪些信号值得警惕?医生提醒:有三件事你可能无意中做了,却在不知不觉中让身体走向了反方向。
“吃的没少,体重却轻了”,听起来像是天上掉馅饼,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往往不是好事,尤其是当你没有主动减肥的前提下。
内分泌医生指出,很多人不自觉进入了高血糖状态,尤其是糖尿病早期的人群。血糖过高时,身体会启动“自我救援机制”,开始分解脂肪和肌肉来提供能量。这就像一个工厂断电后,开始“烧木头”来发电,虽然短期内能维持运行,但长期下去后果很严重。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是糖尿病早期的常见表现之一。这是因为胰岛素功能受损,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身体只能分解自身组织来维持能量供应。
如果你发现自己没运动、没节食,体重却在3个月内下降超过5%,同时伴有口渴多饮、尿多、易疲劳等表现,一定要及时检查血糖。
熬夜的人,总觉得自己吃得多、动得少,理应长肉才对。但事实恰恰相反,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反而更容易悄悄掉秤——不是变瘦,而是变虚。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增加皮质醇水平,这是一种应激激素,会破坏原本的代谢平衡,让身体进入“应急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体会通过分解肌肉来释放能量,导致肌肉流失、基础代谢率下降。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曾提示,成年人若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长期可能导致肌肉量显著减少,即使体重下降,也大多是肌肉,而非脂肪。
而肌肉减少后,人体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容易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对慢性病的抵抗力也会减弱。
所以,如果你最近睡得特别少,又恰好发现体重下降,不要高兴太早。可能你“瘦”的不是脂肪,而是健康。
三、你以为在“养生”,其实是身体在偷偷流失营养还有一些人,明明吃得健康、喝足水、每天打卡“养生餐”,结果体重却在慢慢下降,脸色反而越来越差。
医生指出,这种“健康饮食”如果执行不得法,也可能适得其反。
比如,有些人长期吃高纤低脂的轻食沙拉,摄入的蛋白质严重不足;还有人每天喝“果蔬代餐”,却忽视了矿物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的补充。这种饮食模式可能在短时间内降低热量摄入,但也会让身体处于“慢性营养不良”状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提到,成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应维持在每公斤体重1.2克左右,而很多人“养生式饮食”连一半都达不到。
当身体长期处于营养供给不足的状态时,肌肉和脂肪组织就会被动消耗,造成体重下降、免疫力下降、贫血、甚至内分泌紊乱。
尤其是老年人群,一旦蛋白质摄入不足,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肌少症的风险区,影响行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不是每一次体重下降都值得开心,尤其是当你:
没有改变饮食或运动习惯
体重在短期内下降超过3-5公斤
同时还伴有疲乏、面色差、饭量正常但瘦了
如果你并没有减肥的意图,却在短期内明显减重,一定要尽快就医,进行全面检查。
最关键在于——你是否主动为之。如果你通过合理控制饮食、坚持运动、改善生活方式后,体重逐渐下降,这是好事。
但如果你生活方式没变,饭量也正常,体重却在偷偷下降,甚至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就要格外警惕。
医生建议,每月进行一次体重记录,如果在3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例如60公斤的人掉了3公斤以上),建议前往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检,排查内分泌、代谢、消化等系统疾病。
体重的变化,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它可能是你努力的回报,也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不是每一次掉秤都值得庆祝,不是每一次变瘦都是变健康。
真正的好体重,不是数字漂亮,而是背后的身体状态稳定、有力、有活力。
所以,如果你最近明明没减肥,却突然“瘦了”,别急着开心,先问问身体:“你还好吗?”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国家卫健委[3] 《成人体重变化相关疾病风险评估研究》.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3年第57卷第6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体重下降的原因有几种(明明没有减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