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男的,但是不喜欢被别的男的碰到自己(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被爱)

我是个男的,但是不喜欢被别的男的碰到自己(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被爱)

隽瀚昂 2025-09-18 国际要闻 3 次浏览 0个评论

文章/媚儿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一类人?她们总是不停地向身边人诉苦,可无论旁人说什么,都如同对牛弹琴,她们根本听不进去,还常常冷冷抛出一句:“你过得那么幸福,哪里能感同身受我的苦楚!”我的朋友小云,便是如此。

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被爱,身上这个特征藏都藏不住

我亲眼见证了小云好几段失败的亲密关系。如今,她在婚姻里摸爬滚打多年,依旧时常找我抱怨哭诉,说老公如何亏欠她。起初,我对她满是心疼与着急,可时间久了,心里竟泛起了些许厌烦。因为每次交流,她都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世界里,自说自话,完全听不进我的任何话语,仿佛在痛苦中享受着某种别样的快感,尽管疼,却甘之如饴地重复着。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问她:“为何你总能这样理直气壮地咒骂怪罪你老公呢?”在我看来,她老公并非十恶不赦之人,甚至对她百般忍让照顾。她顿时更加理直气壮地回应:“因为我是痛苦的那方啊!你没看见我付出了多少?!他就是欠我的!他本就应该对我好!”看着她那理直气壮的模样,虽气势汹汹,但我却能感受到她内在的虚弱。这种“你们都不懂我”的特殊感,以及“大家都亏欠她”的匮乏感,背后似乎隐藏着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东西。

在小云的世界里,老公不懂她的痛,闺蜜也不懂。她觉得没有人真正懂她的痛,也就意味着没有人真心爱她。而且,这并非她第一次在亲密关系中经历这样的疼痛与绝望。她似乎一次次地验证着自己是不被爱的,仿佛这就是既定的事实,只是在等着男人们“原形毕露”。

小云的老公曾无奈地跟我说,他不知道该如何真正走进小云的心里。他反复听小云哭诉童年的痛苦回忆,父母不断争吵,让她小小年纪就惶惶不安,只能独自缩在屋里,听着父亲的暴怒吼叫和母亲的哭泣声,孤独又害怕。他也心疼小云,总是尽全力安抚她,在生活中更用心地关怀照顾她。可无论他做什么、说什么,两人之间都好像隔着一层膜,他始终无法渗透进小云的内心深处。不仅如此,小云还会变本加厉地索取关注,一次次用指责和失望控诉老公给的不够,咒骂老公根本不爱自己。

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被爱,身上这个特征藏都藏不住

“呵呵,结婚这些年来,我为你做了多少?如果不是我牺牲了自己本可以上升的事业,你能有那么多精力去拼搏自己的事业?你父母那么不会做人做事,我包容了多少?!你现在什么都好了,就开始觉得我烦了!忘恩负义的渣男!”小云常常这样歇斯底里地指责。

而她老公则满脸疲惫与无奈地回应:“我真的非常受不了你这种腔调!每次你都这样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在我们的关系里,你总是主动先拿出你最好的给予我,用你最好的一面吸引我,然后又等着日后某一天能站在制高点上来压制控诉我!强行把我摁在忘恩负义的位置上!”这样的对话,在他们之间反复上演,以至于她老公日渐感到疲累、乏味,直至想要逃离。

小云就像把自己困在一个无形的罩子里,将自己置于孤独、孤立、痛苦的内在世界中。她不愿走出去,别人也无法走进来。这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有些痛苦的人想要远离痛苦,却发现痛苦始终如影随形,不断重复呢?也许,在他们的潜意识深处,根本没有真的想要离开痛苦,而是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维持着痛苦的运转。

就像小云,在关系中陷入了“不被爱→痛苦→抓取→痛苦→不被爱”的死循环。早年不被爱的缺失,让她一直渴望在亲密关系中得到补偿。于是,她对老公有了过高的期待和过度的索取。而她老公在这样的不平衡关系中,逐渐失去了耐心和信心,只剩下疲惫和想逃。这样的两个人,很难有真正的情感连接,最终让小云如愿以偿地“梦想成真”,再次感受到自己是不被爱的。

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被爱,身上这个特征藏都藏不住

在这样的痛苦循环中的人,往往秉持着痛苦的特殊性与不被理解,既扎疼了自己,又割伤了别人。

首先,因为她们认为别人不懂自己的痛,所以看不见对方的爱与呵护。在小云心里,当老公看不见她真正的需要,那么无论他给了多少、做了多少,都不是她最想要的。只要不是她最想要的那种爱,就都不叫爱。但她自己又无法清楚地向老公表达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她的心理成熟度还未达到独立的成年人水平,所以还期待对方可以“不言自明”。可这样的要求,又有谁能满足得了呢?

其次,因为她们觉得自己是痛苦的那个人,所以对方理应照顾自己,对自己更好。小云只能看见自己的痛苦,她认为自己所有的苦难和内心的缺失都应该被看见和偿还。而亲密关系中的人,就替代性地成了这个坑洞的理所当然的补偿者。可她很难真正去看见老公这个真实的人,看到的只是她想象中的那个人。仿佛他人的存在、他人的爱,都是为她而存在的,都是应该的。

最后,因为没人能真正满足她们对好的标准,所以觉得别人都是亏欠自己的。既然是替代性的补偿者,当然无法真正去补上那些曾经留下的旧的坑洞。她没有原谅的过去,外人又如何帮她去原谅?所以无论他人多努力地去做,都很难满足她所缺失的部分,最终都会以让她失望而告终。这种痛苦的人设剧本,既束缚了她自己的人生,也割伤了想要靠近她的人。

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被爱,身上这个特征藏都藏不住

不可否认,小云确实是痛苦的,她在关系中不自觉地重复着、孤独着。没人能懂她,但她又热切地期待着有人能懂她,拯救她。这跟她早年所缺失的内心安全感,以及鲜少从父母那获得爱的回应有关。她内心深处始终空洞着,始终在做着对爱的呼唤,渴望得到那些未曾得到的爱的满足。但她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了他人,希望有人能看见她的坑洞,能用爱抚平她的缺失。所以这份沉重的期待,才会让她在失望之后更加痛苦。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痛苦和缺失,面对它们时,也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抓住痛苦本身,就是其中一种。对于没有安全感的她来说,缩在熟悉的痛苦里,本身就是一种安全感。如果小云接受了男朋友和闺蜜的关爱,那她内在的痛苦模式就会被打破,她将失去一直以来抓住的那个确定的东西。那对她来说,可能是最可怕的。就像我们常说的舒适区,哪怕那个舒适区是不舒适的,但至少也是熟悉的。而全新的位置,是充满不确定的,是更加不安全的。

而且,为了防止自恋受损,她们只能不断在关系里自证。在这种自证式的痛苦中,至少保留住了自恋。“明明你就是欠我的,我都这么痛了,你竟然还不对我好点!”“你是我的朋友,我都这么难受了,你竟然还站在他那边!”这些话语就像一堵墙,挡住了外部和自己不一样的声音。秉持着这种封闭性,自恋就不会被打破了。同时,她们会觉得一旦有人是真正爱自己的,成长路上的那些创伤与痛,就好像被否定了,那种“不被爱”的特殊感也不复存在了。于是,为了维持这种“不被爱”的特殊感,她们用索取与控制赶走他人。

“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感同身受”;“你过得那么幸福,有什么资格来教育我”;“你没有经历过我的人生,根本就不懂我的痛”;“我是世界上最痛的人,我独一无二”。一次又一次,把爱和疗愈推远。

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被爱,身上这个特征藏都藏不住

但,这绝不是唯一的办法。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能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如果你没办法去承担自己的缺失,那你就很难拥有自己的主体性,就始终会是一个被他人使用的客体的位置。你就会被他人是否爱我们、恨我们,是否对我们满意等这些想法而牵着走。别人给你爱,认可你,对你满意,你才能相信自己是可爱的,值得被爱的。别人不爱你,不认可你,你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了。于是你就总在等待,等待爱你的人出现,等待懂你痛的人出现,等待他人为你做出改变。

可你却忘记了,真正需要改变的人是你自己。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因为有了不满足才开始有第一次分离的,就好比婴儿随着成长,感到母乳已经无法彻底满足自己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加入辅食了一样。这样的不满足是帮助我们慢慢去形成和建构自我的重要条件。如果完全沉浸在全然满足的状态中,就不可能产生自我。

父母无论如何都会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法给到孩子所有的满足,孩子只能不断地将自己的需要转化成可实现可升华的欲望,去追逐,去完成自我满足,这就进入了成年人的世界。如果你固着在期待他人填补你的位置,那你就无法自己主动去获取,就无法获得属于自己的主导和主宰。那么你在关系中就只有索取和失望。

我们常常觉得我们没有力量,所以才需要依赖他人,其实恰恰相反。是因为放不下要去依赖的愿望,才会让我们感到无力。

能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踏出第一步,先去自己看见自己的痛,以及维系痛苦的需要,承认自己的需要。这就是你对自己爱的回应。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我是个男的,但是不喜欢被别的男的碰到自己(如果一个人长期不被爱)》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