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哪天洗澡的时候摸着脖子,突然咯噔一下?“哎哟,这啥玩意儿?咋鼓出来个小疙瘩?”
用手一摸,不疼不痒,圆不溜秋的,像是皮肤底下藏了个芝麻团,有的像颗米粒,有的比黄豆还大一点。你开始胡思乱想:是不是肿瘤?癌变了?还是啥毒疮?
别急,先别吓自己。这种“脖子上的小肉疙瘩”,医学上其实有个正儿八经的名字:皮赘、脂肪瘤、淋巴结肿大或者病毒疣,种类挺多,不是一个“统称”,但很多人都混为一谈。

而且,说句实话,这玩意儿,真不是啥稀罕事儿。现在城市里十个人里,起码有仨四个脖子上挂着这玩意儿。你以为你是特例?其实你只是“排队”了。
但问题来了——为啥偏偏是你?是你吃得太好?还是你命犯“肉疙瘩”?
先别笑,这事儿真跟你身体里的“气”和“湿”脱不了干系。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西医讲究组织分型,两边一凑,这事儿咱就能掰扯清楚。
那咱们今天就掀开这层“肉皮儿”,好好说说:这小肉疙瘩到底是怎么来的?谁最容易中招?该不该除?又该怎么对付?

先说说啥是“肉疙瘩”。
脖子上的小肉疙瘩,从中医角度看,常见的有两大类:“痰湿凝滞”所致的瘤子类,比如脂肪瘤、痰核、瘰疬;还有就是“风热毒邪”造成的疣体,比如扁平疣、丝状疣。
说白了,身子虚,湿气重,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生结”“成核”;再加上外界风热邪气一攻击,皮肤表面就容易鼓包、长瘤。这不是我吓唬你,这是张仲景老爷子早在《金匮要略》里就提过的老理儿。
而从西医角度看,脖子上的小肉疙瘩大致分几类:
· 皮赘(软纤维瘤):这玩意儿看着像小肉粒,颜色跟皮肤差不多,软软的,轻轻一拽还挺弹性,一般不痛不痒。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胖人、糖尿病人最常见。

· 脂肪瘤:皮下层摸着像团棉花球,活动性强,一推一动,通常无痛,长得慢,但一不留神越长越大。
· 病毒性疣:比如丝状疣、扁平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小小一粒,越挠越多,像是“长蘑菇”。
· 淋巴结肿大:这个得小心了,尤其是无痛性持续性肿大,要考虑是不是慢性感染或者肿瘤的信号。
你看,这“肉疙瘩”可不是一个模样,也不是一个来头。
那为啥你偏偏“中奖了”?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这就得说回体质、习惯和环境。

第一类,胖人。胖,真是百病之源。脂肪组织增多,代谢紊乱,湿热内生,痰浊上扰,皮脂腺分泌旺盛,血行不畅,脂肪瘤、皮赘就“顺势而生”。
第二类,糖尿病人。糖高了,血液里像是泡了糖浆;皮肤变厚,修复能力变慢,抵抗力差,病毒疣、皮赘就特别爱你。
第三类,中老年人。人一上岁数,阳气渐衰,皮肤松弛,代谢减慢,“老火汤”里煮出的疙瘩,自然就多。
第四类,长期劳累、熬夜的人。你以为熬夜最多掉点头发?那是你没摸过自己脖子。熬夜耗阴伤气,肝火上炎,火毒郁结,瘤疙瘩就跟着蹦出来。

第五类,情绪长期压抑的人。中医讲“气为血帅”,情绪一堵,气血失调,肝郁气滞,血瘀生瘤。一句话:你越郁闷,身体越爱长疙瘩。
那这些疙瘩,到底安不安全?该不该管?
这事得分三种情况说:
一、不疼不痒、不变大、不变色的,先别慌。尤其是皮赘、脂肪瘤这类的,如果大小稳定,摸着软软的,活动性好,那多半是良性的。中医叫“痰核”“瘤积”,调理饮食,清湿化痰、活血化瘀,可慢慢缓解。
二、短时间内迅速变大、变硬、变色的,要警惕。特别是原来一粒豆突然变成一颗枣,颜色还变得深了,甚至有破溃出血,那就不是“调调气”能解决的了,得赶紧去医院查个明白。

三、反复长在同一个地方的,说明你体质有问题。中医讲“根在脏腑”,治病不治根,永无宁日。比如你老在脖子右侧长疙瘩,那可能跟肝胆湿热或者脾虚痰湿有关系。
那咱们老百姓到底该怎么对付这事?
第一,不要抠。不要抠。不要抠。重要的话说三遍。
有些人手欠,看着那疙瘩就想拽,结果越拽越多,甚至感染、留疤。尤其是病毒性疣,破皮之后能“播种”,一片片的长,跟蘑菇圈似的。
第二,调饮食、调作息。中医讲“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胃不好,湿气重,痰瘀就容易形成瘤子。

别老吃油炸、甜食、奶茶、烧烤这些“湿热之品”,多吃点薏仁、赤小豆、茯苓、山药,健脾祛湿,身体轻松了,疙瘩也少了。
第三,动起来。别老坐着,气血不通,瘀堵生痰,疙瘩就找你。哪怕每天散步半小时,也比葛优躺强。
第四,保持情绪畅达。别动不动就窝火、闷气、哀怨,肝气不舒,气血不调,肿块就来了。
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
你以为身上的小东西没事?它可能就是身体给你发的“传书”。中医讲“有诸内,必形于外”,身体里出问题了,皮肤最先知道。

别等到哪天小疙瘩突然变了样,才开始慌张。健康这事,说到底,还是个“未病先防”的活儿。
脖子上的“肉疙瘩”,它可能是个无害的“路人甲”,也可能是个潜藏的“刺客”。你识得它,你就安心;你糊涂它,它就可能翻脸。
所以啊,莫等疙瘩成病根,平时多留一份心。
咱们中医看病,不就是“望闻问切”四个字嘛。望,是你自己先得看得清;切,是你得给身体留点时间去调整。
别拿身体的提醒当耳旁风,别拿疙瘩当装饰品。它不是装饰,它是信号。
看完这篇文章,你如果摸着自己脖子上的小疙瘩,心里不再发慌,那这文章就没白写。
点个赞,留个言,转发给那个总爱抠疙瘩的朋友。
身体这点事儿,说破不值钱,不说误一生。咱们健康路上,慢慢走、一起走。
参考文献:
[1]张仲景. 金匮要略. 中华书局, 2021年版.
[2]李艳,郭丽,张华.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皮肤疣的关系研究[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4, 38(2): 142-146.
[3]刘红. 中医“痰湿”理论在脂肪瘤防中的应用探讨[J]. 中医药导报, 2025, 31(5): 59-62.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生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