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852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叔退休后,本想好好享受生活,却总觉得胸口闷、气喘不上来。他以为是老毛病犯了,直到一次体检,医生一句话把他吓得不轻:“你这是冠心病,要赶紧治。”
他一脸懵:“这病很严重吗?”
很多人和张叔一样,对冠心病的认识模糊不清。是不是老年人才得?是不是没症状就没事?是不是发现晚了就没救?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带你搞清楚:冠心病到底是不是“大病”?哪些征兆必须提高警惕?
一、冠心病是“小毛病”?你可能低估了它!别被“慢性病”三个字骗了,冠心病在医学上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斑块沉积,导致血管变窄甚至堵塞,从而引起心肌缺血或坏死的一种严重疾病。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冠心病患者已超过1100万人,且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
它不是小病,更不是老年人专属。
近年来,冠心病明显年轻化,35岁以下发病的案例并不少见。高压力、熬夜、吸烟、肥胖……这些现代生活方式,正悄悄把年轻人推向冠心病的边缘。
二、冠心病的可怕,不在于“疼”,而在于“突然”很多人以为冠心病就是胸疼,其实它最致命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毫无征兆地夺命。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并发症,发作时冠状动脉突然完全堵塞,心肌因缺血迅速坏死。据《中国居民死因监测数据》显示,心肌梗死10分钟内死亡率高达50%,而这往往就是冠心病发展的终点。
更危险的是,有些人根本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倒下才发现问题,医学上叫“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所以别再等“疼了再检查”,很多时候,等你感觉到疼,已经晚了。
三、身体发出这些信号,可能是心脏在“求救”冠心病并非毫无预兆,只不过它的“语言”我们常常听不懂。
· 胸闷、心悸、气短:特别是在劳累、爬楼梯、情绪激动时出现,休息后缓解。
· 上腹部不适:容易误以为是胃病,实则可能是下壁心肌缺血。
· 牙疼、肩膀酸痛、左臂麻木:这类“放射性疼痛”常被忽视,实则是典型症状。
· 夜间憋醒、无法平卧:提示心脏功能已受影响。
如果这些情况反复出现,别拖,赶紧做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
四、这几类人,冠心病风险翻倍!不是所有人都一样,有些人天生就“更容易中招”。
·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这三大慢病是冠心病的“好搭档”,彼此牵连,互相加重。
· 肥胖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者,内脏脂肪多,易形成动脉斑块。
· 吸烟者: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是冠心病的独立高危因素。
· 有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有早发冠心病的,风险更高。
· 高压人群:长期精神紧张、熬夜、饮食不规律,都是隐形杀手。
如果你属于以上任一类,必须提前干预,不能等到发病才后悔。
五、别怕冠心病,关键是“早发现、早管理”冠心病虽然可怕,但它不是不可控的“死刑”。
一旦确诊,医生会根据病情给予药物治疗,比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等,控制血脂、抗血小板、扩张血管,防止病情恶化。
严重者可能需要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或冠状动脉搭桥术。
但最重要的,始终是早期发现和科学管理。
有研究表明,规范治疗下的冠心病患者,10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不要因为害怕而逃避,冠心病不是绝症,但必须认真对待。
六、做好这几点,远离“心”隐患冠心病的防控,归根结底要回到生活方式上。做到以下几点,能大大降低风险。
1. 控制三高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三座大山,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用药。
2. 合理膳食
少油、少盐、少糖,多吃蔬菜、水果、粗粮,适量摄入优质蛋白,避免高脂、高热量食物。

3. 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等。运动能改善血管弹性、促进代谢。
4. 戒烟限酒
烟酒伤心血管,是冠心病的“加速器”。戒烟效果最好,饮酒应控制在最低限度。
5. 管理情绪
长期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会让心脏承压。学会放松和求助,对于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
冠心病不是“老年病”,也不是“疼了再说”的事。
它可能悄无声息,却能一击致命。它不是不可控,但需要你现在就行动。
如果你已经有风险因素,一定要定期体检、规范治疗、科学生活。
如果你还没发病,更要提前防范,别等身体发出“最后通牒”才悔之晚矣。
照顾好心脏,就是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参考资料:[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中国循环杂志.[2] 国家卫健委权威发布.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冠心病严重吗?(冠心病是严重疾病吗关键情况别忽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