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88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心跳慢说明心脏强壮,运动员不都这样吗?”
“我心率一直只有50多,也没什么不舒服,应该没事吧?”
关于心率偏低,很多人并不当回事,甚至以为这代表身体好,其实这是一种常见误区。心率过慢未必是健康的象征,有时正是某些心脏疾病的前兆。
今天,小艾就带大家一起了解:心率低于多少算异常?心率过慢到底危不危险?又该如何判断与应对?
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范围为60~100次/分钟。如果心率持续低于60次/分钟,医学上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当然,部分健康人群(如长期锻炼的运动员)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强,静息心率低于60次/分钟也可能是生理性心动过缓,并无不适,不必担心。
但如果你不是运动员,也没有长期锻炼的习惯,而心率常年低于这个值,就要警惕了。
尤其是以下两类情况,需尽早就医:
心率低于50次/分钟,并伴有头晕、乏力、胸闷、气短等症状;
夜间或清晨醒来时心跳极慢,甚至有短暂晕厥、黑蒙等现象。
某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指出,心率过慢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大脑和身体其他器官供血不足,长期可能诱发心力衰竭、脑供血不足甚至猝死。
心率慢不代表“养生成功”,反而可能是心脏电传导系统出了问题。
1.窦房结功能不全
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若其功能衰退,会使心脏失去正常节律,心跳越来越慢。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也可能与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有关。
2.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电信号在房室之间传递受阻,会导致心跳间歇性减慢甚至停顿。严重时可能出现阿-斯综合征,即突然晕厥甚至心跳骤停。
3.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会减缓新陈代谢,导致心跳变慢、体温降低、体重增加等问题。
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如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也会影响心率调节,出现忽快忽慢、波动较大的情况。
专家提醒:心率过慢本身不是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表现,切勿掉以轻心。
心率过慢有何危害?别以为没症状就没事有些人会说:“我心率虽然低,但没不舒服,不用管吧?”
其实,无症状不等于无风险。心率过慢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脑供血不足:常见表现为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严重时可出现昏厥。
心脏供血不足:导致胸闷、气短、乏力,甚至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运动耐力下降:走几步就累,爬楼气喘吁吁,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夜间猝死风险上升:部分患者在睡眠时心跳骤停,未及抢救即发生猝死。
特别提醒:心率过慢最怕“悄无声息”,很多人直到出现晕厥或猝死,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主动监测和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如果你发现自己心率偏慢,先别急着担心,看是否有以下情况:
长期心率<60次/分钟,但没有任何不适:建议定期体检,动态心电图监测;
心率<50次/分钟,伴有胸闷、乏力、头晕等:建议尽快就医,排查心脏疾病;
曾有晕厥或黑蒙史,尤其是起床、如厕时发作:高度怀疑心脏传导异常,应立即就诊。
医生通常会通过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判断是否为病理性心动过缓,并根据病因决定是否需要药物调整或安装起搏器。
判断心率的方法很简单:
手动测量:早晨醒来后,在安静状态下,用手指轻按手腕桡动脉,数一分钟跳动次数;
智能设备监测:使用智能手表、手环等设备,实时监测心率变化;
定期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建议每年做一次心电图检查。
此外,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人,更应关注心率变化,因为这些疾病常与心律异常并存。
并非所有心率慢都能预防,但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延缓电传导系统的退化,降低心脏病风险: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与过度劳累;
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改善心肺功能;
控制三高,尤其是高血压与高血脂;
慎用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保持心情稳定,避免长期焦虑、抑郁影响自主神经功能。
如果已经确诊为病理性心动过缓,应遵医嘱治疗,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以维持正常心率和供血水平。
别再以为“心跳慢就是长寿”的信号了!
不是所有的“慢”都值得庆幸,当心率低于60次/分钟,特别是伴随不适症状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检查、科学应对,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的“生命发动机”。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专家公开讲座资料.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心脏跳动慢是怎么回事(心率过慢不是好事低于这个数值要警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