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孩子手脱皮、爱喝水、能吃,很多家长会下意识认为是“上火”,想给孩子喝点凉茶“清火”。然而,表象之下的病根可能恰恰相反——是身体内部的“小太阳”(阳气)不足了。用对方法,七剂温和的经方就能解决问题。
一、 患儿情况:看似“火大”,实为“虚寒”
患者,男,12岁。主诉双手脱皮半月余。
初诊所见,症状颇具迷惑性:
“热”的假象: 食欲旺盛(尤其晚上能吃)、大量饮水、爱出汗、舌质偏红。
“虚寒”的本质: 体型消瘦(营养吸收不佳)、平素贪凉喜冷、多食水果。
这个孩子的身体状态,可以比喻为一部“怠速”的汽车发动机(中焦脾胃)。因为贪凉饮冷,发动机的温度不够(中阳不足),无法高效地将食物燃料(营养)转化为能量输送到全身,所以孩子怎么吃都瘦。同时,由于能量郁在局部,反而表现出一些“虚火”的症状,比如特别能吃、爱出汗,就像发动机空转发热一样。最关键的双手脱皮,正是因为能量和津液(滋养身体的物质)无法顺利输送到肢体末端,皮肤失于濡养所致。
此证关键在于辨识“真寒假热”。患儿“纳食可,晚上尤能食,饮水多,舌红”,此非实热,乃中阳衰惫,虚阳外越,胃中虚热之象。脾主四肢,中焦阳虚,津液无以温煦、输布达于四末,故见双手脱皮,此非血热风燥,实为津液不归正化,四肢失于濡养。“体瘦”为脾失健运,肌肉失充;“爱出汗”为卫外不固,营阴外泄。其病机核心在于中焦虚寒,导致一气周流不利,升降失调,形成外热内寒之格局。
二、 诊断与治疗:温通中焦,调和营卫
【诊断】 剥脱性皮炎(中医:手足蜕皮)【证候】 中阳不足,津液不布证【方剂】 桂枝汤(原方)组方: 桂枝10g,生白芍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剂量: 7剂
方义浅释:这个方子看似简单,却精准地针对了病根:
桂枝、生姜 → 点燃“发动机”:这两味药如同辛温的燃料,核心任务是温通中焦阳气,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让能量循环起来。
白芍、大枣、炙甘草 → 补充“冷却液”:这三味药酸甘化阴,旨在补充被消耗的津液,并将其牢牢固守在体内。
整体协同 → 恢复“循环系统”: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魁”,它的根本作用是调和营卫,即恢复身体能量(卫气)与物质(营血)的正常循环。当中焦得温,津液得复,气血津液能顺利输布至双手,皮肤得到滋养,脱皮自然痊愈。
三、 疗效反馈
服药7剂后复诊,家长欣喜反馈,孩子双手脱皮现象已基本消失。这不仅说明了方证对应的精准,更印证了初始辨证的正确性。
四、 总结与启示
打破“儿童纯阳之体必多热”的刻板印象:传统认为小儿属“纯阳之体”,易化热生火。但在当今时代,儿童过多接触冷饮、水果、空调等寒凉因素,“中阳不足”已成为非常普遍的体质倾向。若一见“热象”就盲目清热,无异于雪上加霜,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问题复杂化。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儿童养护的黄金法则:本案的完美疗效再次证明,调理中焦脾胃是解决许多儿科问题的关键。守护好孩子脾胃的阳气,就是守护了他们健康成长的根本。给家长的忠告:对于孩子的健康问题,尤其是看似“上火”的症状,切不可想当然地使用寒凉药物或食物。应仔细观察孩子的整体状况(如饮食、二便、睡眠、精神、舌苔等),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精准辨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案是“治中焦以达四末”和“通过调和营卫以治皮毛病”的思路。桂枝汤不仅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方剂,更是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的基础方。对于表现为局部燥热、失养,而整体呈虚寒状态的病症,桂枝汤通过建立中焦气化、运转脾胃枢纽,能有效恢复津液的正常输布。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手脱皮的治疗(孩子手脱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