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尿管?
那感觉像有人拿烧红的铁丝往里捅。
”
一位刚做完阑尾炎手术的小伙子,在病房里跟病友吐槽,旁边几个阿姨连连点头。
别笑,这几乎是所有第一次插尿管的人共同心声。
疼,是真疼。
男性尿道20厘米,女性4厘米,听起来数字不大,可那是一条布满神经的“隧道”。
管子一进去,像有人把辣椒水倒进尿道,火辣辣一路烧到膀胱。
麻药只能管前半程,麻药一过,疼反而升级,拔管那一下,不少人说“灵魂出窍”。
可医院还是坚持插,为啥?
简单说:不插,手术可能做不下去。
全麻后膀胱没感觉,一泡尿就能把手术台变成“水帘洞”。
剖宫产、腹腔镜、心脏搭桥,动辄三四个小时,膀胱一胀,医生连电刀都不敢下。
插根管子,把尿引出来,视野干净,病人安全。
术后也离不开它。
麻醉药让膀胱“罢工”,尿憋在里头,膀胱壁能被撑成气球,真炸了就得二次开刀。
导尿管相当于临时下水道,先把水放掉,再给膀胱放假。
ICU里那些昏迷的大哥、骨折不能动的老太太,管子一插就是几周,省得家属每半小时抱尿盆。
疼归疼,现在的管子已经不是当年那根硬塑料。
硅胶、聚氨酯,软得像煮熟的面条,表面还有亲水涂层,碰到水就滑。
护士姐姐先抹麻药凝胶,再推管子,30秒完事。
有的医院上了智能尿袋,尿量、颜色、压力实时传到护士站,尿一浑浊,抗生素立刻跟上。
怕尴尬?
可以提要求。
“姐姐,能不能换个男护士?
”
三甲医院基本都能安排,脸皮厚一点,疼就少一分。
实在过不了心理关,术前先找麻醉科开点“小咪唑”,半片下去,人还没上手术台就迷糊,醒来管子已经在位,全程零记忆。
拔管也有讲究。
别自己拽,护士会先把水囊抽空,再慢慢退,三秒结束。
拔完别急着下床,膀胱得重新学“收缩”,第一次尿不出来别慌,打开水龙头听水声,或者热毛巾敷小腹,八成人在十分钟内能搞定。
真尿不出,护士再插一次,就当膀胱重启。
感染?
确实怕。
但每天三次会阴消毒、尿袋低于膀胱、一周换一次管子,基本把风险压到最低。
卫健委2021年的指南写得明明白白:只要规范操作,尿路感染率能从15%降到3%。
说到底,插尿管就像坐飞机安检:麻烦、尴尬、甚至有点疼,但它是安全的前提。
知道它为什么来,疼在哪,怎么让自己好过一点,这根“小尾巴”就不再是噩梦,而是保命符。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男性插尿管的方法(插尿管操作的是男医生还是女护士插尿管对生活会有影响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