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检查大概需要准备多少钱(浙大研究造影检查尽量不要做检查时要注意7点)

全身检查大概需要准备多少钱(浙大研究造影检查尽量不要做检查时要注意7点)

宋艳娇 2025-09-28 国际要闻 3 次浏览 0个评论
浙大研究:造影检查尽量不要做?检查时要注意7点,很多人不知道

那天门诊,一个五十多岁的男性病人坐在我面前,面色苍白,手里捏着一份肾功能化验单。他刚做完增强CT,检查显示肾功能急剧下降,血肌酐几乎翻倍。

浙大研究:造影检查尽量不要做?检查时要注意7点,很多人不知道

他不解地问我:“医生,我只是做了个普通的检查,怎么肾就坏了?”这并不是我第一次看到类似的结果。造影剂相关急性肾损伤,在我们临床上已不是个稀罕词。这个话题,确实该好好聊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一项最新研究,让我们再次警觉:造影检查并非人人适合、事事安全。

研究表明,接受含碘造影剂检查后,约有6%的人出现急性肾损伤,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患者,这一比例甚至升高至12%以上。很多人做检查时压根没意识到,这不是个完全“无害”的过程。

浙大研究:造影检查尽量不要做?检查时要注意7点,很多人不知道

造影剂的作用是增强影像对比,让病灶更易识别。但它进入血液后,会通过肾脏排出,在这个过程中对肾小管细胞有直接毒性,同时还会引起肾血管短时间收缩,造成肾灌注下降。

这双重打击,足以引发急性肾损伤。尤其那些本身肾功能边缘的人,往往因此雪上加霜。

临床上我们不止一次看到,一个原本可控的慢性肾病患者,在一次造影检查后直接滑向透析边缘。这不是危言耸听。我有一位六十岁糖尿病老病人,血糖控制尚可,肾功能轻微异常。

因为一次冠脉造影,术后三天肌酐飙升,尿量骤减,最终住进肾内科重症病房接受血液透析。他原本可能再撑几年不透析,却被一次检查提前拉响红灯。

浙大研究:造影检查尽量不要做?检查时要注意7点,很多人不知道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造影检查一刀切地说“不”。它在诊断某些疾病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例如冠心病、肿瘤分期、急性脑卒中评估等。

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这类检查是可以推迟、替代,甚至避免的。不恰当的使用,才是隐匿杀手。

浙江大学团队追踪了超过两万名接受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结果发现,在接受增强CT的人群中,超过三分之一并没有明确医学指征,仅为“进一步明确”或“排除可能”。

在这部分人群中,肾损伤的发生率几乎与诊断收益不成正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度检查”。

浙大研究:造影检查尽量不要做?检查时要注意7点,很多人不知道

更值得警觉的是,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自己肾功能异常。他们并未接受术前血肌酐筛查,甚至在检查前一天还在服用双氢克尿噻、缬沙坦这类对肾血流有影响的药物。这种“带病上场”的做法,无疑增加了风险。

造影检查前的评估是关键。我们临床医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七点“评估清单”,但现实中,患者往往只知道签字,不知道内容。我今天就用通俗话把这七点讲清楚:

第一,检查前至少48小时停用一切可能影响肾功能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利尿剂、部分降压药。别以为药只是辅助,它可能是压垮肾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浙大研究:造影检查尽量不要做?检查时要注意7点,很多人不知道

第二,术前必须了解肌酐水平,评估肾小球滤过率。如果eGFR低于60,一定要慎之又慎,必要时选择无造影的替代方案。

第三,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二甲双胍与造影剂的交互风险。这两者在体内可能协同引发乳酸中毒。这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代谢性并发症,不是吓人的名词,是实实在在的风险。

第四,加强术前术后水化,是目前被普遍认为最有效的保护肾脏方式。我们通常建议术前6小时开始静脉补液,术后继续至少12小时。别小看这几瓶盐水,它可能就是你的肾保命药。

浙大研究:造影检查尽量不要做?检查时要注意7点,很多人不知道

第五,对高危人群,我们会优先选择低渗或等渗造影剂。这些造影剂对肾毒性更低,虽然成本更高,但从长期看,远比透析便宜得多。

第六,控制造影剂用量,按体重和肾功能限量使用,绝非“越清楚越好”。就像做菜放盐,有味就行,过量就是灾难。

第七,术后48小时内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不要“查完就了”,哪怕你当下无症状,肾损伤往往是悄无声息地发生的。

浙大研究:造影检查尽量不要做?检查时要注意7点,很多人不知道

这七点,每一点都不是理论,而是我在病房见过一遍又一遍的教训。每一个不遵守它的人,可能都要为一次简单的“拍个片子”付出沉重代价。

浙江大学的研究还指出,某些部位的增强检查本可用MRI替代,如肝脏、胰腺、盆腔等。而MRI使用的造影剂对肾毒性更低,尤其在肾功能异常者中更安全。MRI也非完美选择,但相较而言,这条路更“肾”一点。

我们还发现一个现象:很多体检机构在未评估肾功能的情况下,直接安排增强CT。这在学术会议上已被多位肾病专家点名批评。体检不是赌博,不能靠“运气好就没事”。

浙大研究:造影检查尽量不要做?检查时要注意7点,很多人不知道

从医生角度看,我们并非想限制患者检查,而是希望每一次检查都物有所值。造影剂不是毒药,但用错地方就是毒药。它是好刀,用得对是利器,用得错是伤人。

作为医生,我最怕的不是病人查得多,而是查得不明不白。知情权不仅是签字,更是理解风险的权利。当你知道了造影剂的风险,你才有资格决定是否值得承担。

回到文章开头那位病人,他后来在我们科里住了十几天,肾功能才慢慢恢复。出院那天,他一边握着我的手,一边苦笑说:“早知道,就问清楚再查。”这句话,我想让更多人提前听见。

造影检查不该成为一个“默认程序”,而应是一个经过充分评估、权衡利弊后的决策。不要因为一句“查一查更放心”,就忽略了“查一查也可能出事”。

浙大研究:造影检查尽量不要做?检查时要注意7点,很多人不知道

医学永远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舍。真正安全的检查,不是没有风险,而是你知道风险、医生控制风险、系统预防风险。这才是我们该追求的医学。

未来医学的发展,应该朝着“精准用检”方向走。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每一种影像方式背后,都藏着一张风险清单。知道怎么选、知道怎么避,才是现代医疗的进步。

每一次检查,都是一次对身体的考验。不是每一次“清晰的影像”都值得冒风险换来。

愿你我都能在医学选择面前,既理性,又清醒。

浙大研究:造影检查尽量不要做?检查时要注意7点,很多人不知道

参考文献:[1]陈虹,朱俊.造影剂相关性肾损伤的防治进展[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3,39(4):289-293.[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造影剂相关急性肾损伤的大数据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23,57(6):456-462.[3]王晓慧,刘文静.影像检查合理性评估与肾损伤风险控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4,40(2):117-121.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全身检查大概需要准备多少钱(浙大研究造影检查尽量不要做检查时要注意7点)》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