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姐去世后的第三年,我收到了一个包裹。
包裹是从她老家的小镇寄来的,里面是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用过的全套大漆修复工具。
那一刻,我正站在自己刚开起来的工作室里,满屋子都是木头和生漆的味道。阳光从窗户斜着打进来,把空气里的灰尘照得清清楚楚,一粒一粒,像时间流淌的痕迹。
我摩挲着那些温润的木柄,上面还残留着她指尖的温度,想起那趟绿皮火车,那个昏昏欲睡的午后,我们之间那段算不上爱情,却又比很多爱情都刻骨铭心的“意外情”,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又酸又胀。
那年我二十八岁,一事无成,正从打拼了七年的大城市里,狼狈地逃回老家。
第1章 绿皮车上的相遇
火车是那种最慢的绿皮车,咣当咣当的,像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每走一步都要喘口气。
车厢里混杂着泡面、汗水和劣质香烟的味道,吵吵嚷嚷的,让人心烦。
我缩在靠窗的硬座上,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田野和电线杆,心里一片茫然。
七年,我在那座叫“梦想之都”的城市里,像个陀螺一样转了七年,最后除了满身的疲惫和一屁股债,什么都没剩下。我学的是木工,是祖传的手艺,我爸常说,咱们老陈家的手艺,放一百年前,那是能给大户人家做传家宝的。
可现在,没人稀罕这个了。
人们喜欢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光鲜亮丽的复合板家具,便宜,款式新,用个三五年就换。我那种慢工出细活的实木手艺,在快节奏的城市里,像个不合时宜的笑话。
我开过一个小作坊,接过一些零散的活儿,修修老家具,做点定制的小玩意儿。可那点收入,连付房租都紧巴巴的。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个客户定制了一套花梨木的桌椅,说好是结婚用的,结果东西做好了,他老婆嫌款式老气,宁可去买一套北欧风的贴皮货,定金都不要了。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坐在作坊里,摸着那套桌椅冰凉光滑的扶手,闻着木头天然的香气,第一次觉得自己坚持的东西,可能真的错了。
于是我关了作坊,卖了工具,只留下一套随身的小刨子和刻刀,登上了这趟回家的火车。
林姐,也就是林惠,就坐在我的斜对面。
我一开始并没怎么注意她。她穿着一件灰蓝色的布褂子,头发简单地挽在脑后,露出一截白净的脖颈。她不像车厢里其他中年女人那样大声说笑、嗑瓜子,只是安静地坐着,手里拿着一本书在看。
她的姿态很沉静,像一棵长在山谷里的树,任凭周围人声鼎沸,她自有一片清凉。
直到乘务员推着餐车过来,那股熟悉的红烧肉和米饭的混合香气,才把我的魂儿从窗外拉了回来。我一天没吃东西了,肚子早就叫得震天响。
我买了份十五块的盒饭,狼吞虎咽地扒拉起来。
吃到一半,我感觉有人在看我。我抬起头,正好对上林姐的目光。她的眼神很温和,带着一丝浅浅的笑意,并没有因为我的吃相而有任何鄙夷。
我有些不好意思,放慢了速度。
她也买了份盒饭,吃得很慢,一小口一小口的,细嚼慢咽,仿佛在品尝什么山珍海味。
吃完饭,她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竹制茶叶罐,拧开盖子,捏了一小撮茶叶放进自己的水杯里,加热水冲泡。一股清冽的茶香,瞬间在浑浊的车厢空气里弥漫开来,像一滴墨落进了清水里。
我的目光,落在了她的手上。
那是一双与她的年纪和气质不太相符的手。皮肤有些粗糙,指关节也比一般女人要粗大一些,指甲剪得干干净净,但虎口和指尖上,能看到一层薄薄的、已经融入皮肤的茧子。
那是一双干活的手,一双常年跟某种硬物打交道的手。
这双手,我很熟悉。我爸的手是这样,我自己的手也是这样。
也许是我的目光太直接了,她注意到了,朝我笑了笑,把水杯往我这边递了递。
“喝口茶吧?解解腻。”她的声音很轻,像山间的溪流。
我愣了一下,连忙摆手,“不了不了,谢谢您。”
她也不勉强,收回手,自己小口地抿着。
“看你也是回家?”她主动开了口。
“嗯,回家。”我点点头,声音有点闷。回家,这两个字对我来说,此刻更像是承认失败的代名词。
“看你年纪不大,怎么看着心事重重的?”她又问。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只是苦笑了一下。总不能跟一个陌生人诉苦,说自己是个被时代淘汰的手艺人吧。
她似乎看出了我的窘迫,没有再追问,只是换了个话题。
“你这包里,装的是什么?”她指了指我放在脚边的帆布工具包,包的边角已经被磨得发白,一根刨子的木柄从没拉紧的拉链缝里露了出来。
“哦,一些吃饭的家伙。”我含糊地回答。
她却像是来了兴趣,身体微微前倾,“是木工工具?”
我有些惊讶,“您……看得出来?”
她笑了,眼角的细纹像水波一样漾开,“我爹以前也是个木匠,你这刨子,跟他那把老鲁班一个样式。”
一句话,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在异乡的火车上,能遇到一个懂行的人,那种感觉,就像在沙漠里走了三天三夜,突然看到了一片绿洲。
我的话匣子,就这么被打开了。
第2章 手艺人的相惜
“是啊,我爸也是木匠,我这是子承父业。”我把工具包往上提了提,拉开拉链,让她看得更清楚些,“不过现在这行,不好干了。”
她探过头,目光在我的工具上逡巡。
我的工具不多,但每一件都保养得油光锃亮。刨子是红木的,用了十几年,包浆厚重;凿子是按尺寸大小排成一排,用布条紧紧地捆着;还有不同型号的刻刀,刀刃锋利得能吹断头发。
这些是我最后的家当了,也是我最后的念想。
“好东西。”她由衷地赞叹了一句,眼神里是真正的欣赏,不是客套。
“现在年轻人,愿意学这个的少了。”她轻声说,“都嫌来钱慢,又辛苦。”
这句话,像一把凿子,精准地凿在了我心上最疼的地方。
“可不是嘛。”我自嘲地笑了笑,“人家搞直播、做电商,一年赚的钱,我吭哧吭哧干十年都赶不上。我朋友劝我,别守着这老古董了,去学个装修,贴瓷砖、做水电,都比这个强。”
“那你怎么想?”她看着我,目光平静而专注。
“我……”我一时语塞。
我怎么想?我想坚持,可现实却一次次把我的坚持踩在脚下。我想放弃,可一想到要扔掉这些跟我朝夕相处的伙计,心里又像刀割一样难受。
“我不知道。”我最终还是泄了气,像个迷路的孩子。
她没有安慰我,也没有给我灌什么心灵鸡汤,只是拿起我的那把小刨子,用指腹轻轻地摩挲着刨刃。
“这刨子,磨得很好。”她说,“磨刀是最考验心性的,心不静,手不稳,磨出来的刃口就不快,用起来就涩。看这刃口,跟镜面似的,就知道你是个有耐心的孩子。”
我心里一热。
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人这样跟我说话了。
在城里,客户只关心你做的东西好不好看,价格便不便宜,交货快不快。从来没有人会关心你的工具,关心你磨刀时的心境。
“您……您也懂这个?”我忍不住问。
她把刨子还给我,笑了笑,“不懂木工,但道理是相通的。我也是个手艺人。”
“您是做什么的?”我好奇地问。
她伸出她的手,就是那双让我觉得熟悉的、布满薄茧的手。
“我是做大漆修复的。”她说,“就是修补那些老的漆器,屏风、匣子、碗碟什么的。”
大漆修复。
这个词我听说过,那可是个比木工更冷门、更需要耐心的行当。
一件漆器的修复,要经历几十上百道工序,光是上漆,就要一层一层地刷,每刷一层,都要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的荫房里晾干,稍有不慎,前功尽弃。那不是技术,那是修行。
我肃然起敬。
“那可是个精细活儿。”我说。
“是啊,精细,也寂寞。”她叹了口气,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和我相似的落寞,“有时候为了修一个小小的裂缝,一坐就是一天,眼睛都看花了。可修好了,看到那件东西又跟新的一样,跟活过来了一样,心里就觉得,值了。”
她的话,让我找到了强烈的共鸣。
我也一样。当我把一张破旧不堪的椅子,重新打磨、上榫、上漆,让它恢复往日的光彩时;当我把一块平平无奇的木头,雕刻成一个栩栩如生的摆件时,那种满足感,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কমার的。
那是创造的快乐,是赋予一件器物第二次生命的成就感。
“我明白,我完全明白。”我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那种感觉,就像……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她看着我,笑了,这次笑得特别开心,像个小姑娘一样。
“对,就是这种感觉。”她说,“看来我们是同路人。”
同路人。
这三个字,像一股暖流,瞬间涌遍我的全身。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孤独的,是走在一条越来越窄的死胡同里。可没想到,在这趟拥挤、嘈杂的火车上,我遇到了一个同路人。
我们聊了很多。
聊木头的纹理,聊生漆的脾性;聊榫卯结构里的阴阳相济,聊漆器纹饰里的山水花鸟;聊古代工匠的智慧,也聊现代社会的浮躁。
我们聊得入了神,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身在何处。周围的喧嚣仿佛都离我们远去,整个车厢,只剩下我们两个人,和我们共同热爱着的、正在慢慢消逝的手艺。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一个四十三岁的女人,也可以这么有魅力。
她的魅力,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她谈起自己手艺时,眼里闪烁的光。那是一种因为热爱而生发出来的、由内而外的光芒,比任何化妆品都更能打动人心。
我跟她讲我那个花梨木桌椅的客户,讲我的沮at。
她听完,没有像我朋友那样骂我傻,劝我转行。
她只是静静地听着,然后对我说:“东西是好东西,手艺是好手艺。只是你没有遇到对的人。别灰心,总有人会懂的。”
“总有人会懂的。”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落在了我几近荒芜的心田里。
第3章 道不尽的家常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车窗外变成了一片漆黑,只能偶尔看到远处零星的灯火,像一颗颗掉落在黑丝绒上的钻石。
车厢里的人大多都睡了,此起彼伏的鼾声代替了白天的喧闹。
我和林姐的谈话,也从手艺,慢慢转向了各自的生活和家庭。
“你这次回家,是打算不出来了?”她问我。
我点点头,有些颓然,“不出来了。折腾不起了。我爸年纪也大了,身体不好,我妈前年走的,他一个人在家,我也不放心。”
“回家也好。”她说,“守着老人,心里踏实。”
“您呢?您也是回家探亲?”我问。
她摇了摇头,目光望向窗外那片深沉的夜色,眼神里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疲惫,也有眷恋。
“我就是那个县城的人,这次是从省城回来。”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些,“我儿子在省城上大学,我去看看他,顺便……去医院复查一下身体。”
“复查?”我心里一紧,“您身体不舒服?”
她笑了笑,笑容里带着一丝不易察 ઉ的苦涩,“老毛病了,没什么大事。”
她没有细说,我也不便追问。但我能感觉到,那句“没什么大事”的背后,藏着一些不愿为人知的辛酸。
“我老公,在县里的工厂上班,是个车间主任。”她主动说起了自己的家庭,“他是个好人,就是……不太懂我做的这些东西。”
她拿起自己的水杯,手指在温热的杯壁上轻轻摩挲着。
“他总说,你鼓捣那些瓶瓶罐罐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劝我去找个正经工作,去超市当个收银员,也比这个强。”
我沉默了。
这话,我太熟悉了。我爸虽然自己是木匠,但也总念叨我,说我死脑筋,不知道变通,守着老手艺喝西北风。
家人的不理解,有时候比外人的嘲讽更伤人。
“我儿子也是。”她继续说,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奈,“他从小看我做这个,觉得又脏又累,赚不到钱,还总弄得一身漆味。他同学问他妈妈是做什么的,他都不好意思说,只说是家庭主妇。”
我的心,像是被针扎了一下。
我能想象那种场景,也能体会到她作为一个母亲,听到儿子这么说时的失落和心酸。
“他不懂事。”我说。
“不怪他。”林姐摇了摇头,“是我没本事,没能给他提供更好的生活。他现在上大学,学的计算机,说将来要在大城市买房买车,把我接过去享福。他觉得,那才是好日子。”
“他只是还不懂。”我看着她,认真地说,“总有一天,他会明白,他妈妈做的,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林姐看着我,眼睛里泛起了一层水光。
她没有哭,只是用力地眨了眨眼睛,然后对我笑了笑。
“谢谢你,小陈。”她说,“跟你聊了这一路,我心里舒坦多了。好久……好久没人能跟我聊这些了。”
我也一样。
我跟她讲我妈。我妈在世的时候,是最支持我做木工的。她总说,我儿子做的东西,有灵气。她会把我做的那些不成器的小玩意儿,比如一个木头簪子,一个雕花的小盒子,都当成宝贝一样收起来。
我妈走了以后,我觉得自己心里那点支撑着我的火苗,也跟着灭了。我爸虽然也心疼我,但他是个不善言辞的男人,他表达关心的方式,就是催我赶紧找个稳定的工作,娶个媳服,别再瞎折腾了。
“我妈要是还在,看到我现在这个样子,肯定会很失望。”我说着,声音有些哽咽。
“不会的。”林姐轻声说,“妈只会心疼你。她会告诉你,累了就歇一歇,回家,没什么丢人的。”
她的声音,像我妈一样温柔。
那一刻,我真的有种错觉,仿佛坐在我对面的,不是一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而是一个久违的亲人。
我们聊了很多家常,聊各自的父母,聊各自的烦恼。那些在心里积压了很久,不知道该向谁倾诉的话,在这样一个静谧的夜晚,对着一个只认识了几个小时的人,却能毫无保留地倾吐出来。
也许是因为,我们是同路人。
我们都走在一条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的路上,都承受着来自现实和家庭的压力,都怀揣着一份看似不合时宜的坚守。
这种惺惺相惜,让我们在彼此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找到了久违的慰藉。
火车在夜色中穿行,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成了我们谈话的背景音乐,单调,却让人心安。
我不知道我们聊到了几点,只知道后来,我靠在椅背上,沉沉地睡了过去。
睡梦中,我感觉有一件衣服,轻轻地盖在了我的身上,带着一股淡淡的茶香和皂角的味道。
第4章 小站台上的约定
第二天早上,我是在一阵清脆的鸟鸣声中醒来的。
当然,车厢里没有鸟,那是林姐手机的闹铃声。
天已经亮了,晨光透过车窗,给车厢里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色。
我动了动有些僵硬的脖子,发现身上盖着的是林姐那件灰蓝色的布褂子。
她已经醒了,正坐在我对面,安静地看着窗外。她的侧脸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柔和,岁月在她脸上刻下的痕迹,非但没有减损她的美丽,反而增添了一种从容和温婉的气质。
“醒了?”她察觉到我的动静,回过头来,对我笑了笑。
“嗯。”我连忙把衣服还给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谢谢您,林姐。”
“没事,夜里凉。”她接过衣服,重新穿上。
火车开始减速,广播里传来乘务员甜美的声音,提醒前方到站的旅客准备下车。
那是一个我没听说过的小站名。
“我要到了。”林姐一边说,一边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
她的行李很简单,就是一个布包和一个小小的行李箱。
“这么快?”我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不舍。
这趟旅程,因为有了她,变得不再那么漫长和煎熬。我甚至希望,这趟车能一直这么开下去,永远不要到站。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她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我住的县城,离你老家不远,也就隔着两座山。以后有机会,可以来找我玩。”
“一定!”我用力地点头,“我一定去看您。我还想看看您修的那些宝贝呢。”
“好啊。”她从包里拿出一个小本子和一支笔,撕下一页纸,在上面写下了一串数字和一个地址。
“这是我的电话和家里的地址。不过我平时都在工作室,不常在家。”她想了想,又在下面加了一行字,“这是我工作室的地址,在县城的老街上,叫‘惜物斋’,你到了那儿一问就知道了。”
我小心翼翼地把那张纸条叠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像是收起了一件稀世珍宝。
“我叫陈阳,木头的陈,阳光的阳。”我也报上了自己的名字。
“陈阳。”她念了一遍,点点头,“好名字,像你做的木头活儿一样,温暖,有力量。”
火车缓缓地停靠在了站台上。
站台很小,也很旧,零零散散地站着几个接站的人。
林姐站起身,拎起她的行李。
“我走了。”她对我说。
“林姐,再见。”我站起来,送她到车门口。
车门打开,一股清新的、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涌了进来。
她走下车,站在站台上,回头对我挥了挥手。
阳光照在她的身上,我看到她鬓角有几根藏不住的白发,在风中微微颤动。
我也对她挥了挥手。
火车再次启动,她的身影在我的视线里,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最后消失在了一个转角处。
我回到座位上,车厢里仿佛一下子空了许多。
斜对面的位置空着,那股淡淡的茶香也消失了。一切都好像回到了昨天,但又有什么东西,已经变得不一样了。
我的心里,不再是来时的那种茫然和绝望。
林姐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她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和我一样,在默默地坚守着一些看似无用,却无比珍贵的东西。
“总有人会懂的。”
我想起她说的这句话,心里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的火苗。
回到家,我没有像预想中那样,去找一份装修队的工作。
我把我爸那个已经废弃多年的老木工房,重新打扫了出来。我把带回来的那套工具,一件件擦拭干净,整齐地挂在墙上。
我爸看着我忙活,嘴上没说什么,但眼神里,少了些责备,多了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我开始接一些乡里乡亲的活儿。
给张家大娘修裂了腿的板凳,给李家大爷做一副新的棺材,给村口新婚的小夫妻打一套结实的松木家具。
活儿不赚钱,甚至可以说是辛苦。
但我做得格外用心。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因为我知道,在离我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林惠的女人,她也在做着和我一样的事情。
我们之间,有一个约定。
第5章 失落的传承
日子在锯末和刨花的香气中,一天天过去。
我渐渐在十里八乡有了点小名气。大家都知道,老陈家的儿子,从大城市回来了,手艺比他爹还好,做活儿实在,不糊弄。
找我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人从县城开车过来,专门请我给他们家的老家具做修复。
我的生活,重新回到了正轨。虽然赚的钱不多,但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心里很踏实。
我常常会想起林姐。
尤其是在夜深人静,我一个人坐在工作台前,打磨一块木头的时候。
我会想起她在火车上跟我说的那些话,想起她那双布满薄茧的手,想起她谈起大漆时,眼里闪烁的光。
我把她写给我的那张纸条,用一个小小的相框裱了起来,放在工作台上最显眼的位置。
那串数字,我早就烂熟于心,却一直没有拨通过。
我打过几次,第一次是无人接听,第二次是关机,后来再打,就变成了空号。
我猜,她可能换了号码,或者,她平时太忙了,根本没时间接电话。
我也想过去找她。
按照她给的地址,去那个叫“惜物斋”的地方。
可我总觉得,自己现在还不够资格。
我得做出点名堂来,得让自己的手艺,配得上她那句“同路人”的称赞。不然,我有什么脸面去见她呢?
于是,我更加努力地钻研木工活儿。
我把我爸那些压箱底的旧书都翻了出来,研究鲁班锁,研究斗拱,研究各种复杂的榫卯结构。
我开始尝试着,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用废弃的房梁木,做成古朴的茶盘;我用山里捡来的树根,雕刻成随形的摆件;我还试着,用不同颜色的木头拼接,做出有现代感的几何图案。
我的作品,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
我爸看在眼里,嘴上还是那句“瞎折腾”,但有好几次,我看到他半夜偷偷跑到我工房里,拿着手电筒,仔仔细细地看我做的那些东西,脸上是我从未见过的、混杂着欣慰和骄傲的神情。
一年后的秋天,县里的文化馆要举办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邀请各地的手艺人参加。
村长找到我,鼓励我去报名。
我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试一试。
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用我能找到的最好的金丝楠木,精心打造了一把圈椅。
那把椅子,从设计到制作,我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每一个线条,每一个卯榫,都力求完美。椅子做成后,没有上一滴油漆,只是用几千目的砂纸,一遍一遍地打磨,直到木头本身呈现出如丝绸般温润的光泽。
我给它取名叫“守望”。
我想,这把椅子,就是我这一年来的答卷。
我要把它带到县城去,带到林姐可能看到的地方去。
我想让她知道,那个在火车上迷茫无助的年轻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展览那天,我特意起了个大早,开着我爸那辆破旧的三轮车,小心翼翼地把椅子运到了文化馆。
展厅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有做剪纸的,有捏泥人的,有编竹器的,都是些我熟悉又陌生的老手艺。
我把我的椅子放在展位上,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我希望能在这里,看到林姐的身影。我想象着,她看到我的作品时,会是怎样的表情。
可是,我从早上一直等到下午,把整个展厅都转了好几遍,也没有找到她。
我问了几个同样是做修复类手艺的老师傅,他们都说,县里做大漆修复的,好像就只有老街上那个林师傅,但她已经很久没出摊了。
我的心,一点点地沉了下去。
一种不祥的预感,像藤蔓一样,慢慢地缠住了我的心脏。
展览结束的时候,我的椅子得了一个“最佳工艺奖”。文化馆的馆长亲自给我颁了奖,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青年匠人的楷模”。
很多人围过来,称赞我的手艺,问我的联系方式,说要找我定做家具。
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我心里空落落的。
那个我最想与之分享这份喜悦的人,她不在。
回家的路上,我没有直接回村里,而是鬼使神差地,把三轮车开向了县城的老街。
天已经黑了,老街上的店铺大多已经关门,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照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
我按照林姐给的地址,找到了那家“惜物G”。
那是一间很小的铺面,门脸是旧式的木板门,已经斑驳掉漆。门上挂着一把大大的铜锁,上面积了厚厚的一层灰。
透过门缝,我能看到里面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和一些看不清样子的老物件,也都蒙着灰尘。
看样子,这家店已经很久没有开门了。
我站在门口,呆呆地站了很久。
秋天的夜风很凉,吹得我心里一片冰冷。
林姐,你到底去哪儿了?
第6章 迟来的消息
从县城回来后,我像是丢了魂一样。
白天,我把自己关在工房里,拼命地干活,想用机器的轰鸣声和体力上的疲惫,来驱散心里的那份不安。
晚上,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脑子里总是浮现出林姐在站台上对我挥手的样子。
她鬓角的那几根白发,她笑容里的那丝苦涩,还有她说起去医院复查时,那轻描淡写的语气。
我一遍遍地回想我们当时的对话,试图从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我开始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去找她,为什么非要等到自己做出点名堂。
如果我早一点去,是不是就不会失去她的消息?
我爸看出了我的不对劲,问我到底怎么了。
我把在火车上遇到林姐,以及后来去老街找她的事,都告诉了他。
我爸听完,沉默了很久,只是一个劲地抽着烟。
“老街上那个做大漆的林师傅……”他吐出一口烟圈,缓缓地说,“我好像听人说起过。听说,她得的是不好的病,前两年就查出来了,一直拖着。”
我的心,猛地一沉,像是坠入了冰窖。
“什么病?”我颤抖着声音问。
“好像是……肝上的毛病。”我爸叹了口气,“具体的我也不清楚,都是听人说的。她男人在钢厂上班,叫李建国,跟我一个远房亲戚是工友。你要是真想知道,我去帮你打听打听。”
“爸,你快去!”我几乎是吼了出来。
第二天,我爸就托他那个亲戚去打听了。
消息很快就传了回来。
林姐,林惠,在一年前的冬天,就已经不在了。
肝癌晚期。
她在火车上跟我说去省城看儿子、做复查的时候,其实已经是最后一次化疗了。医生说,没什么希望了,让她回家,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
她从省城回来,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的病情,包括她的丈夫和儿子。
她把自己关在那个叫“惜物斋”的小小工作室里,没日没夜地修补那些她从各处收来的破损的漆器。
她说,她想在走之前,让这些老物件,都能体体面面地,再多活几年。
直到有一天,她晕倒在了工作室里,再也没有醒过来。
我爸在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耳朵里嗡嗡作响。
整个世界,仿佛都失去了声音和颜色。
我终于明白,她在火车上看着我的时候,眼神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东西。
有欣赏,有鼓励,还有一丝……托付。
她不是在跟我聊天,她是在跟我做最后的告别。
她也不是在跟我约定,她是在给我指引一条路。
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她看到了我这个同样挣扎在手艺路上的年轻人,她想把自己心里那份对传承的担忧和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
而我,这个愚蠢的家伙,却什么都不知道。
我还傻傻地等着,要做出点名堂来,再去找她。
我错过了,我永远地错过了。
那天晚上,我把自己一个人锁在工房里,哭得像个孩子。
我抱着那把叫“守望”的椅子,眼泪一滴一滴地落在光滑的木头上,像是下了一场无声的雨。
我守望的,到底是什么?
我以为我守望的是手艺,是传承。
可现在我才明白,我守望的,其实是一个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人,一个永远无法兑现的约定。
第7章 一份未寄出的信
我决定去林姐的老家看看。
我想去她的坟前,跟她说说话。
我想告诉她,她的那份心意,我收到了。
我爸拗不过我,找他那个亲戚要来了林姐家的地址,就在那个小县城里。
我买了一些水果和菊花,坐上了去县城的班车。
车子摇摇晃晃,窗外的景色,和一年前我来时,并没有什么不同。
可我的心境,却已是天翻地覆。
找到林姐家的时候,是一个中年男人给我开的门。他身材微胖,眼窝深陷,神情憔悴,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
他就是林姐的丈夫,李建国。
我说明了我的来意,提到了那趟火车上的相遇。
李建国听完,愣了很久,然后红着眼圈,把我请进了屋。
屋子不大,收拾得很干净。客厅的墙上,挂着林姐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她,还是那么温和地笑着,仿佛从未离开。
李建国给我倒了杯水,跟我说起了林姐最后的那段日子。
他的声音沙哑,充满了悔恨和痛苦。
“我以前……总是不理解她。”他说,“我觉得她不务正业,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去捡那些破烂。我们为这个,吵过很多次架。”
“直到她走了,我整理她的遗物,才发现,她做的那些东西,有多好。她修好的一只清代的漆盒,被人拿到省里,专家估价十几万。可她呢?她收人家,就收了个材料费,几百块钱。”
“她不是图钱,她就是喜欢,就是舍不得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这么没了。”
李建国说着,用粗糙的手背抹了抹眼睛。
“她走之前,还念叨过你。”他突然说。
我浑身一震。
“她跟我说,她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很有灵气的年轻人,是个小木匠。她说,看到你,就像看到了年轻时候的她自己,一样地犟,一样地不肯低头。”
“她说,她给你留了东西。”
李建国站起身,从里屋的一个柜子里,抱出来一个大大的木箱子。
箱子一打开,我瞬间就屏住了呼吸。
里面,是整整一套大漆修复的工具。
有不同型号的刮刀、笔刷、磨石,还有几十个装着各色漆粉的小瓷瓶。每一件工具,都带着岁月打磨过的痕迹,温润,妥帖,像是主人身体的一部分。
这就是文章开头,我收到的那个包裹里的东西。
在箱子的最上面,还放着一个信封。
信封没有封口,上面写着三个字:陈阳 收。
我的手颤抖着,拿起了那封信。
信纸是普通的信纸,林姐的字迹,清秀而有力。
“陈阳,孩子:
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应该已经走了。请不要为我难过。
能在那趟火车上遇到你,是老天对我最后的恩赐。跟你聊了一路,我心里积压了很久的石头,好像一下子就落地了。
我知道,你跟我是一样的人。我们这样的人,活在这个世上,会比别人辛苦一些。因为我们心里,总装着一些别人看不见,也看不上的东西。
这些工具,是我爹传给我的,现在,我把它们留给你。我不是要你转行来做大漆,我知道,你的根在木头里。
我只是希望,你能替我,把这份手艺人的‘心’,传下去。
无论做什么,都要对得起手里的家伙,对得起自己的心。慢一点,没关系。不赚钱,也没关系。只要我们做的东西,能对得起‘匠人’这两个字,就足够了。
我的儿子,他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我不怪他。我只希望,将来有一天,他能明白,他妈妈这一辈子,到底在坚持什么。
如果有机会,帮我告诉他,惜物,才能惜福。
勿念。
林惠”
信很短,我却看了很久。
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信纸上的字,变成了一个个跳动的光斑。
李建国默默地递给我一张纸巾。
“她儿子,今年大学毕业,留在省城了。”他低声说,“前几天还打电话回来,说工作太累,老板太苛刻,想辞职。我把这封信,拍了照片发给他看了。”
“他看完了,半天没说话。后来回了我一句:爸,我知道了。”
我抬起头,看着李建国。
我们两个男人,一个失去了挚爱的妻子,一个失去了一位难得的知己,在这样一个午后,因为一个已经逝去的女人,灵魂产生了某种交集。
我明白了林姐的良苦用心。
她留给我的,不只是一套工具,一个念想。
她留给我的,是一份责任,一份传承。
她想通过我,让她那个曾经不理解她的丈夫和儿子,最终能够理解她。
她做到了。
第8章 心手相传
我最终没有收下那套工具。
我对李建国说:“叔,这些东西,还是留给大哥吧。这是林姐留给他最宝贵的东西。总有一天,他会懂的。”
李建国看着我,点了点头。
他把我送出门的时候,对我说:“小陈,以后,就把这里当自己家,常回来看看。”
我应下了。
从林姐家出来,我没有直接回家。
我去了那条老街,再次站到了“惜物斋”的门口。
这一次,我仿佛能透过那扇紧闭的木门,看到林姐坐在里面,就着一盏孤灯,安静地、专注地修复着一件件老物件。
她的身影,和这间小小的铺子,和这条古老的街道,融为了一体。
她从未离开。
回去之后,我的生活看似和以前一样,每天在工房里敲敲打打,与木头为伴。
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有什么东西,已经彻底改变了。
我的心,变得比以前更静,也更沉了。
我不再去想,我的手艺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我只想着,如何把手里的每一件活儿,都做到极致。
我开始尝试着,把大漆的工艺,融入到我的木工作品里。
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请教了许多老前辈,一点点地摸索。
过程很艰难,失败了很多次。生漆的“脾气”很难掌握,好几次,我都因为过敏,浑身起满了红疹,痒得钻心。
但我没有放弃。
每当我想退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林姐,想起她那双布满薄茧的手,想起她信里的那句话:“对得起手里的家伙,对得起自己的心。”
三年后,我终于做出了一件像样的作品。
那是一个用大漆工艺修复的明代老木箱,箱体是我用榫卯结构重新加固的,箱面上的残破图案,我用大漆和金粉,一点点地描摹、填补,让它重现了当年的华彩。
那件作品,后来被省博物馆的专家看到,大为惊叹,最终被博物馆收藏。
我也因此,在业内真正地闯出了名堂。
我的工作室,也从村里的老工房,搬到了县城,有了自己的品牌。
找我定制和修复家具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一些真正的收藏家和懂行的人。
我终于,活成了林姐期望的样子。
也是在那一年,我收到了李建国寄来的那个包裹。
里面,是林姐的全套工具。
包裹里还有一封信,是林姐的儿子小伟写的。
信上说,他辞掉了省城的工作,回到了县城。他准备重新把“惜物斋”开起来,跟着父亲,从头学起,把母亲的手艺,传承下去。
他说,他整理母亲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日记本,里面记录了母亲和我在火车上的那次相遇。
“陈阳大哥,我妈在日记里说,你是她生命里的一道光。但我想说,她才是那道光。她不仅照亮了你,也照亮了我回家的路。”
“这套工具,我父亲说,理应由你来继承。你是母亲真正的知音和传人。”
我摩挲着那些冰凉而温润的工具,心里百感交集。
那天下午,阳光很好。
我把我自己的木工工具,和林姐的大漆工具,并排摆放在了我的工作台上。
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拿起一把刻刀,也拿起了一支漆笔。
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手艺人最好的归宿。
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一件件器物之中,让心和手,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至于我和林姐之间那段“意外情”,它早已超越了男女之间的小爱,变成了一种更宏大、更深沉的情感。
它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永生难忘。
我常常会想,如果读者朋友们,你们的生命中,是否也曾遇到过这样一位“林姐”?她可能是一个人,一本书,或是一段不经意的谈话,却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你一生的轨迹。如果有,请一定好好珍惜。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我媳妇被好几个男人操过,咋办呐(回老家的火车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