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占领了网络热搜,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事件中,当事人肖某因湿疹抓痒被误解,不但遭受校内处分,更引发官司,还促发了一场男女性别对立的网络战。
2023年7月11日,武汉大学研究生杨某指控本科生肖某在图书馆自习时对其进行性骚扰,并于同年10月公开事件,附上肖某的道歉信,引发舆论热议。
随后,武汉大学对肖某给予记过处分,但未明确具体违规行为,处理方式被质疑不透明。肖某否认性骚扰,称因患有湿疹导致抓痒被误解,并对处分提出申诉。
2024年6月,杨某向法院起诉肖某,要求认定其行为构成性骚扰,赔偿精神抚慰金并公开道歉。2025年7月25日,法院一审宣判,认定肖某行为“有抓痒的高度可能”,驳回杨某全部指控。法院判决中,肖某提供的湿疹病史和医疗证明成为关键证据,证明其抓痒行为系疾病引起,而非故意不当行为。
此案引发广泛讨论。一方面,湿疹患者因疾病引发的抓挠行为可能被误解,凸显公众对疾病认知不足;另一方面,事件暴露了高校处理类似纠纷的机制缺陷,以及网络暴力对双方的伤害。
这个案件提醒我们,湿疹虽然是小病、常见病,但患者在公共场合一定要谨慎处理瘙痒,否则容易引起类似误解。

特应性皮炎,俗称湿疹,是一种由遗传、免疫异常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红斑和剧烈瘙痒。下体,包括会阴、腹股沟等区域是湿疹的好发部位之一,原因是:
首先,下体皮肤较薄且敏感,皮肤屏障功能较弱,易受外界刺激。湿疹患者的皮肤屏障因基因变异,更易发生炎症。
其次,下体区域温暖潮湿,汗液、尿液或分泌物可能刺激皮肤,诱发或加重湿疹。紧身衣物或合成纤维内裤会增加摩擦和湿气滞留,恶化症状。洗涤剂、卫生用品香料等过敏原或细菌、真菌都可能在下体引发湿疹样皮损。
此外,下体湿疹的瘙痒感因神经分布密集而更强烈,患者常难以控制抓挠冲动。抓挠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增加继发感染风险,形成“瘙痒-抓挠”的恶性循环。加上社会文化对下体部位的敏感性认知,也使得患者在公共场合处理瘙痒时倍感压力。
湿疹的临床特点是病程长、易复发、难根治。主要是因为:
病因复杂:湿疹由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个体差异大,单一治疗难以奏效。
皮肤屏障缺陷:患者皮肤天然保湿因子减少,屏障功能受损,易受外界刺激反复发作。
免疫失调:患者免疫系统对刺激过度反应,产生炎症,瘙痒难以控制。
心理因素:瘙痒和外观问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加重病情。
治疗依从性差:患者可能因激素药物副作用担忧或保湿护理繁琐而中断治疗,导致症状反复。
尽管湿疹无根治方法,但科学管理可显著缓解症状:
日常护理:使用温和、无香料保湿霜(如凡士林、神经酰胺类产品),洗澡后立即涂抹,锁住水分。避免热水洗澡,选用温和清洁剂,控制洗澡时间在5-10分钟。穿纯棉宽松衣物,避免粗糙或合成纤维。
外用药物方面,氢化可的松(轻度)、糠酸莫米松(中重度),可用于控制急性炎症,需遵医嘱短期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适合敏感部位如下体,长期使用安全性较高。新型非激素药物克立硼罗,适用于轻中度湿疹。
临床还有口服或注射药物: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可缓解瘙痒,改善睡眠。JAK抑制剂如阿布昔替尼、乌帕替尼,针对中重度湿疹,抑制炎症信号通路。生物制剂如杜利单抗,靶向IL-4/IL-13通路,可显著改善重度湿疹。
窄谱UVB光疗适用于难治性病例,需专业医疗机构操作。
研究表明,皮肤及肠道菌群失调与湿疹相关,益生菌或特定菌株治疗正在探索。
新型靶向药物如IL-13抑制剂,在临床试验中显示良好疗效。
因此,患者应与皮肤科医生密切合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擅自停药或过度依赖激素。
下体湿疹的瘙痒在公共场合可能令人尴尬,甚至如肖某案例般引发误解。如果想优雅止痒,可尝试以下实用方法,兼顾礼仪与健康:
提前预防:出门前涂抹温和保湿霜于下体,减少瘙痒发作。选择无香料产品,避免刺激。穿纯棉内裤和宽松裤子,减少摩擦和湿气。随身携带备用内裤,保持干爽。避免过热场所,减少汗液刺激。随身携带湿巾,必要时擦拭患处。遵医嘱服用非嗜睡型抗组胺药,或随身携带小份外用药(如他克莫司),以备急用。
现场应对:自然改变坐姿或站姿,如交叉双腿、轻移臀部,利用衣物摩擦缓解瘙痒,避免直接抓挠。将背包、书本或外套置于腿上,假装整理时轻压患处,掩盖动作。或将手放入裤兜,假装找物,间接调整内裤。若瘙痒实在难忍,可找借口到洗手间或私密空间处理。在洗手间轻拍患处,或用冷水湿巾擦拭,降低瘙痒感。
冷敷降温:随身携带小型冷敷包或湿手帕,置于腿部附近间接降温,抑制瘙痒信号,动作可伪装为整理衣物。
分散注意力:通过深呼吸、喝水或专注手机内容,转移对瘙痒的注意力,减少抓挠冲动。
急救措施:在洗手间等私密场所涂抹低浓度激素,如1%氢化可的松,可快速缓解症状。使用前洗手,保持卫生。
应急包:准备小型包,内含保湿霜、湿巾、抗组胺药和备用内裤,应对突发瘙痒。
社交礼仪:避免大幅度抓挠或频繁触碰下体,动作小幅度、自然,减少他人关注。若与熟人同处,可私下简要说明皮肤问题,降低误解风险。如果在图书馆等场所,选择靠墙或角落位置,减少视线干扰。保持冷静,避免因瘙痒焦虑引发更多抓挠动作。
法律与舆论准备:肖某案例显示,湿疹抓挠可能被误解为不当行为。患者可保留病历或诊断证明,以备澄清。面对误解,冷静沟通,必要时寻求法律支持,保护隐私。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湿疹止痒方法(患有湿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