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是现代人的常见病,中医认为其发病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侵袭等多种因素相关。从临床症状来看,胃病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认识胃病:常见类型与典型症状1、气滞型胃病: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痛无定处,常随情绪波动加重,伴有嗳气、胸闷等症状。这类患者往往因长期压力大、情绪压抑导致气机不畅。
2、虚寒型胃病: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为特点,多见于体质虚弱或长期贪凉饮冷者。胃寒证是其典型表现,患者常感觉胃部如 “揣着一块冰”。
3、湿热型胃病:症状包括口苦口臭、胃脘灼热、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腻。这类胃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所致。
4、阴虚型胃病: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常见于长期熬夜、思虑过度或慢性病患者。
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都可归属于中医 “胃痛”“胃胀”“痞满” 等范畴。其共同症状包括上腹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中医认为,胃病的核心病机在于 “胃气失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若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就会引发各种症状。具体而言:
1、气滞:情志不畅、饮食停滞等因素易导致胃气郁滞,形成 “不通则痛” 的病理状态。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思则气结。” 长期情志不舒会直接影响脾胃功能。
2、虚寒:脾胃阳气不足,无法温煦腐熟水谷,导致寒凝胃脘。《景岳全书》指出:“寒邪犯胃,必多疼痛。” 这类患者往往对寒冷刺激极为敏感。
3、湿热: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之邪,蕴结脾胃,阻滞气机,形成 “湿热中阻” 证。治疗需清热化湿,调和气机。
4、阴虚:热病伤阴、久病耗液或思虑过度,均可导致胃阴不足。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强调:“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胃阴亏虚会影响胃气的正常通降。
“三分治,七分养”,养胃是防治胃病的关键。以下方法简单易行,却能有效改善脾胃功能:
1. 饮食调理
规律进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早餐尤其重要,可选择小米粥、山药糊等易消化的食物,为脾胃 “启动” 提供能量。
选择养胃食材:温性食物:如南瓜、胡萝卜、羊肉等,可温补脾胃,缓解胃寒症状。健脾食材:山药、薏米、白扁豆等,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改善消化不良。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生冷、油腻食物易损伤胃黏膜,应尽量少食。糯米、番薯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也需控制摄入量。
2. 生活习惯
避免熬夜:夜间是脾胃修复的重要时段,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脾胃功能。
适度运动: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体质。中医推荐 “调理脾胃须单举” 等养生操,通过拉伸动作刺激脾胃经络。
情绪管理:压力和焦虑会导致 “胃痉挛”,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3. 其他注意事项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损害胃黏膜,增加胃炎、胃溃疡的风险。
避免滥用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可能损伤胃黏膜,如需长期服用,应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胃黏膜保护剂。
中药在胃病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既能缓解症状,又能整体调理机体功能。以下是几类常用的中药:
1. 理气药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常用于气滞型胃病,可缓解胃胀、腹痛。砂仁:化湿开胃,温脾止泻,能改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适用于情志不畅引起的胃脘胀痛。2. 温中散寒药
高良姜:温胃止呕,散寒止痛,是治疗胃寒证的常用药。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可增强脾胃阳气,缓解胃脘冷痛。3. 制酸止痛药
牡蛎:收敛固涩,制酸止痛,常用于胃酸过多引起的烧心、泛酸。乌贼骨:收敛止血,制酸止痛,可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在众多中成药中,温胃降逆颗粒因其独特的功效备受关注。该药由肉桂、延胡索、砂仁、高良姜等 8 味中药组成,具有温中散寒、缓急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胃寒证引起的胃脘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其作用机制与西药吗丁啉(多潘立酮)不同,吗丁啉通过促进胃肠蠕动缓解症状,而温胃降逆颗粒则通过调理气机、温补脾胃来改善功能,尤其适合虚寒型胃病患者。临床研究表明,该药对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胃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预防胜于治疗。以下措施有助于长期守护脾胃健康:
1. 定期体检
幽门螺杆菌检测:该菌是引起胃病的重要原因,可通过呼气试验等方法检测,阳性者需及时根治。胃镜检查:40 岁以上人群或有胃癌家族史者,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2. 季节调养
春季:多吃山药、红枣等甘味食物,以健脾养肝。夏季:适当食用绿豆、冬瓜等清热利湿的食材,避免湿热困脾。秋季:选择百合、银耳等滋阴润燥的食物,防止秋燥伤胃。冬季:多喝羊肉汤、姜枣茶等温中散寒的饮品,保护脾胃阳气。3. 穴位按摩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 3 寸,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每天按揉 10-15 分钟,可增强脾胃功能,缓解胃痛、胃胀。中脘穴:位于脐上 4 寸,是胃的募穴。艾灸或按揉该穴位,可温中散寒,和胃止痛。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吗丁啉的功效与作用怎么样(一盒中成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