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生命一号能长高吗(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吃生命一号能长高吗(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眭诗兰 2025-09-17 国内要闻 3 次浏览 0个评论

从1990到2025:35年“智商税”图鉴,这些坑你或家人踩过几个?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当“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旋律在电视里循环,当家长抱着“喝生命一号能提分”的期待给孩子灌下口服液,当老人瞒着家人买了上万元的磁疗床垫——我们或许没意识到,一场跨越三十多年的“智商税”围剿战,早已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打响。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从1990年的“中华憋精”到2025年仍在炒作的“量子产品”,这些贴着“健康”“益智”“抗衰”标签的产品,用相似的套路收割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钱包与信任,背后是信息差的博弈,更是人性中对健康的焦虑、对捷径的渴望。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一、保健食品:从“一号神话”到“天价虫草”,35年换汤不换药的忽悠

如果说“智商税”有重灾区,那保健食品绝对是榜首。从上世纪90年代的“口服液浪潮”到如今的“高端滋补品骗局”,它们始终抓住一个核心:用“传统养生”或“现代科技”包装普通成分,再用洗脑营销放大焦虑。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1990年代初,“中华憋精”横空出世,打着“补肾壮阳”的旗号,用晦涩的名称暗示神奇功效,让不少男性趋之若鹜,可拆开成分表,不过是普通中药材的堆砌;

同期的“昂立一号”“太阳神口服液”,则瞄准学生和家长,宣称“补充脑营养、促进生长发育”,电视广告里穿着校服的孩子喝完就能考高分,让无数父母心甘情愿掏腰包——可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些“一号”产品的核心成分,不过是维生素、氨基酸,和几块钱一瓶的复合维生素片别无二致。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到了1998年,“脑白金”更是把营销玩到了极致。“年轻态,健康品”的口号配上“送礼只送脑白金”的场景广告,让它成了过年过节的“硬通货”。

可真相是,脑白金的主要成分是褪黑素和低聚糖,前者是几块钱就能买到的助眠成分,后者不过是促进肠道蠕动的普通糖类,成本不足售价的十分之一,却卖出了“高端礼品”的价格,堪称“洗脑营销教科书级案例”。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进入21世纪,保健食品开始走“细分人群”路线。“汇仁肾宝”用“他好,我也好”的广告语戳中夫妻关系的微妙心理,把普通补肾药材包装成“夫妻和谐神器”;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太太口服液”“静心口服液”则瞄准女性,一会说能“美容养颜”,一会说能“调理更年期”,可多年过去,没有任何临床数据能证明它们的功效;

“红桃K”更绝,主打“补血快”,宣称含有“卟啉铁”,可懂行的人都知道,这种成分在普通补血药剂里很常见,价格却比红桃K低了好几倍。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近几年,保健食品又掀起了“天价成分”炒作潮。“虫草含片”曾卖到上万元一盒,宣称“抗癌、抗衰、提升免疫力”,可国家食药监局早已明确,冬虫夏草不属于保健食品,其功效缺乏科学依据;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灵芝孢子粉”说“破壁后吸收率提升100倍”,可实际上,破壁技术早已普及,且灵芝本身的药用价值远没到“神药”的地步;“

胶原蛋白口服液”更是收割女性的利器,商家说“喝了能让皮肤弹起来”,可生物学常识告诉我们,口服胶原蛋白会被消化成氨基酸,根本无法直接作用于皮肤——说白了,这就是“吃啥补啥”的现代版骗局。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还有那些贴着“进口”“稀有”标签的产品:羊奶粉、驼奶粉说“比牛奶更有营养,能增强免疫力”,可检测报告显示,它们的蛋白质、钙含量和普通牛奶相差无几,价格却贵了3-5倍;

“纳豆激酶胶囊”宣称“能溶血栓”,可口服后经过胃酸消化,酶的活性早已消失;

“白藜芦醇口服液”借“法国悖论”炒作,说“喝了能抗衰老”,可至今没有可靠的人体实验证明其功效。这些产品,本质上都是“概念溢价”,用“稀有”二字让消费者为虚无的功效买单。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二、医疗器械:从“五行针”到“理疗仪”,“高科技”外衣下的简单物理刺激

如果说保健食品是“吃进去的智商税”,那医疗器械就是“用在身上的智商税”。这些产品往往披着“传统医学”或“现代科技”的外衣,宣称能“治百病”,可实际上,不过是简单的物理刺激,甚至可能延误正规治疗。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上世纪90年代,“哈慈五行针”风靡全国。电视广告里,不同病症的人贴上五行针后立刻“见效”,从头痛到关节炎,从高血压到糖尿病,仿佛只要扎上几针就能痊愈。

可真相是,五行针的原理不过是磁疗加负压,和拔罐、针灸的简易版差不多,只能起到轻微的疏通经络、缓解疲劳作用,根本无法治疗慢性病。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产品,靠着“啥病都治”的宣传,卖出了数十亿的销售额。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同期的“505神功元气袋”更是荒诞。一个装着普通中药材的肚兜,宣称“内病外治”,能治疗胃病、肾病、甚至癌症,还说“不用吃药、不用打针,贴在肚子上就能治病”。

无数老人信以为真,花高价买回家天天贴着,结果不仅没治好病,还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后来有记者调查发现,元气袋里的药材不过是当归、黄芪等常见药材,成本不足10元,却卖出了上百元的价格——这哪里是“元气袋”,分明是“圈钱袋”。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进入21世纪,医疗器械开始升级为“高科技产品”。“经络理疗仪”说“能通过电流刺激经络,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可实际上,它产生的微弱电流只能起到轻微的麻痹作用,根本无法作用于内脏器官;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磁疗床垫”宣称“用高科技磁场改善睡眠、治疗风湿”,可物理学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磁场强度极低,根本无法对人体生理产生实质性影响——说白了,这就是“昂贵的床垫+廉价的磁石”,睡上去和普通床垫没区别,却要多花几千甚至上万元。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还有那些针对特定病症的“神器”:“降压袋泡茶”说“喝了能降血压,不用吃降压药”,可高血压是需要终身服药控制的慢性病,靠喝茶就能降压,无异于天方夜谭;

“心肺未试贴”宣称“贴在胸口就能治疗心脏病”,可心脏病是复杂的器质性疾病,需要手术或药物治疗,一张贴片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脑轻松头疗仪”长得像个头盔,说“能健脑、缓解头痛”,可实际上,它不过是通过热敷或轻微震动来放松头部肌肉,和普通的按摩仪没区别,却卖出了数千元的价格。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这些医疗器械的套路其实很简单:先利用人们对“西药副作用”的恐惧,再用“传统医学”“高科技”等词汇包装,最后用“不用吃药、无副作用”的宣传击中消费者的心理弱点。

可他们忘了,任何疾病的治疗都需要科学依据,靠一个简单的仪器就能“治百病”,本身就是反科学的。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三、伪科学与骗局:从“蒙眼识字”到“量子速读”,反智营销收割焦虑家长

如果说保健食品和医疗器械还能靠“安慰剂效应”让人自我安慰,那有些“智商税”产品,已经突破了科学的底线,进入了反智的领域——尤其是针对孩子的“益智”产品,更是抓住家长“望子成龙”的焦虑,上演了一出出荒诞剧。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2019年前后,“量子波动速读”突然火了。培训机构宣称,孩子只要学会这种方法,就能“蒙眼看书”“一分钟读10万字”,甚至“不用翻开书就能知道内容”。

视频里,孩子们闭着眼睛快速翻书,有的还摇头晃脑,仿佛真的在“吸收书中的知识”。

可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阅读需要眼睛接收文字信号,再通过大脑处理,“蒙眼读书”违背了基本的生物学原理;而“量子波动”是物理学概念,和阅读没有任何关系——这根本不是“益智”,而是“反智”。

类似的还有“蒙眼识字”“脑波耳机”。前者说“能开发孩子的右脑潜能,蒙眼也能认出卡片上的字”,可实际上,不过是培训机构用视觉欺骗的手段让孩子作弊;

后者宣称“能通过脑波调节提高学习效率”,可脑波是人体自然产生的电信号,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耳机能通过调节脑波来提升智力。

这些产品,本质上是利用家长对“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把“伪科学”包装成“高科技”,让家长为虚无的“潜能开发”买单。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还有针对高端人群的“抗衰骗局”:“羊胎素注射”说“能逆转衰老,让皮肤年轻20岁”,可实际上,羊胎素中含有大量异体蛋白,注射后可能引发过敏、感染,甚至肿瘤;

“干细胞注射”宣称“能修复细胞,治疗各种慢性病”,可除了少数经过批准的医疗项目,市面上的干细胞注射大多是非法的,不仅无效,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这些产品,价格动辄几十万,却连最基本的安全性都无法保证,堪称“天价智商税”。

更可恶的是那些利用慢性病患者绝望心理的骗局。“根治糖尿病的山药粥”“樱子水”,宣称“不用打针吃药,喝了就能治好糖尿病”,可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代谢性疾病,目前医学上还无法根治,任何宣称“根治”的说法都是骗局。

很多患者信以为真,停掉了正规药物,结果导致血糖失控,引发失明、截肢、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这哪里是“治病”,分明是“害命”。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四、违法与安全问题产品:从“三鹿奶粉”到“鸿茅药酒”,骗钱又害命的毒瘤

在所有“智商税”产品中,最让人愤怒的是那些不仅骗钱,还直接危害健康的违法产品。它们无视法律法规,无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把“赚钱”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至今仍是无数家长心中的痛。三鹿集团为了提升奶粉的蛋白质检测值,在奶粉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导致全国近30万婴儿患上肾结石,其中6人死亡。

这不是“智商税”,而是赤裸裸的刑事犯罪——企业为了利益,不惜牺牲婴儿的健康,违背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这场事件,不仅让三鹿集团破产,更让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降到了冰点。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还有“鸿茅药酒”。它本是一款药品,却长期以“保健食品”的名义进行宣传,宣称“能治疗风湿、胃病、心脏病等几十种疾病”,电视广告里,不同病症的患者现身说法,说“喝了鸿茅药酒就好了”。

可实际上,鸿茅药酒的配方中含有附子、乌头碱等有毒成分,长期服用可能对肝脏、肾脏造成损伤;

而且,它的广告多次因虚假宣传被查处,却依然能在全国范围内播放。

直到2018年,医生谭秦东发文质疑鸿茅药酒的功效,被企业以“损害商品声誉罪”报案,才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这起事件,暴露了某些企业为了利益,不惜利用广告轰炸、滥用法律手段压制质疑的丑恶嘴脸。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还有那些游走在监管灰色地带的产品:“压片糖果”“猴菇粉”,打着“普通食品”的旗号,却大肆宣传“养胃”“抗癌”的功效;很多口服液没有“蓝帽子”保健食品标志,却宣称“能提升免疫力、治疗疾病”。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根据《食品安全法》,普通食品不得宣传保健功能或治疗功效,这些产品的宣传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

可它们利用监管漏洞,在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大肆推广,让消费者误以为是“安全有效的保健品”,实际上却没有任何功效,甚至可能因为添加了非法成分而危害健康。

35年“智商税”背后:不变的套路,和如何避免踩坑的真相

回顾1990到2025年的“智商税”图鉴,我们会发现,这些产品的套路其实从未变过:

一是“制造焦虑”。针对家长的“孩子成绩差”“输在起跑线”,针对女性的“皮肤衰老”“更年期烦恼”,针对老人的“慢性病折磨”“怕给子女添麻烦”,针对男性的“肾虚”“精力不足”——只要抓住人们最在意的焦虑点,再把产品包装成“解决方案”,就能轻易打动消费者。

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二是“包装概念”。用“传统养生”包装普通食材(如人参、灵芝),用“现代科技”包装简单成分(如量子、干细胞、纳米),用“稀有属性”包装常见产品(如羊奶粉、驼奶粉)——只要把概念说得足够玄乎,足够让人听不懂,就能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

三是“洗脑营销”。电视广告循环播放、短视频平台达人种草、线下讲座免费送鸡蛋、亲戚朋友口口相传——通过高频次、多渠道的宣传,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产品的“功效”,甚至产生“别人都买了,我不买就亏了”的心理。

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踩“智商税”的坑?其实很简单,记住三个核心原则:

第一,看资质。凡是宣称有保健功效的产品,先看是否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蓝帽子”标志;凡是宣称有治疗功效的产品,先看是否有“国药准字”批准文号。没有这些资质的产品,再能说会道也不要买。

第二,信科学。不要相信“包治百病”“根治慢性病”“不用吃药就能好”的说法,这些违背基本医学常识的宣传,本质上都是骗局;

也不要相信“量子”“脑波”“潜能开发”等玄乎的概念,遇到不懂的术语,多查资料、多问专业人士,不要被“高科技”的外衣迷惑。

第三,理性消费。买保健食品前,先想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饮食正常的人,根本不需要额外补充蛋白粉、维生素;

买医疗器械前,先咨询医生的意见——慢性病需要正规治疗,靠仪器“治病”只会延误病情;

给孩子买“益智产品”前,先想想是否符合科学原理——真正的智力提升,靠的是阅读、思考和实践,不是靠所谓的“高科技仪器”。

从1990年的“中华憋精”到2025年的“量子产品”,35年过去了,“智商税”的产品在变,但套路从未变过。它们利用的,是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对捷径的追求、对未知的恐惧。

但只要我们保持理性,相信科学,看清这些产品的真面目,就能避免成为“智商税”的收割对象——毕竟,健康没有捷径,消费需要理性,这才是35年“智商税”图鉴教给我们最深刻的道理。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吃生命一号能长高吗(这些智商税你交了吗)》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