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58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阿姨今年54岁,原本性格温和乐观,可最近变了一个人。
“动不动就情绪崩溃,晚上睡不着,白天烦躁没精神。”老伴劝她去医院看看,她只说一句:“不就是更年期嘛,忍一忍就过去了。”
但三个月后,她因频繁心悸、血压飙升被紧急送医,才发现自己已经出现了更年期高血压和焦虑障碍,医生直言:“这不是忍就能过去的‘小事’,而是需要科学干预的生理转折点。”
在中国,有上亿女性正经历或即将进入更年期,但“咬牙撑过去”仍是很多人的默认选择。而这种“硬扛”的代价,可能是余生的慢性病、心理障碍,甚至严重的生活质量下降。
一、不是情绪问题,是身体在“报警”很多女性一提到更年期,第一反应就是:“就是脾气不好点儿,睡不着点儿。”但事实上,更年期的“罪魁祸首”并不是性格,而是雌激素水平骤降。
随着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明显减少,会直接影响神经系统、自主神经调节、心血管、骨骼乃至免疫系统。
这就是为什么更年期女性不仅容易情绪波动,还会出现:
心悸、潮热、盗汗等自主神经紊乱表现
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反复泌尿感染、阴道干涩
骨质疏松、关节酸痛
血压不稳、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不是“想太多”,是激素水平真的变了。
二、“硬扛”更年期,后果可能更严重很多女性觉得更年期是“人生的必经阶段”,撑一撑就过去了。但其实,更年期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段长达5~10年的生理过渡期,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埋下多个慢性病隐患。
根据《中国更年期女性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女性绝经后10年内,冠心病发病率上升3~4倍。这是因为雌激素对血管有保护作用,一旦缺失,血脂、血粘度、血压都更容易失控。
2. 骨质疏松悄然加剧女性在绝经后头5年内,骨密度平均每年下降2%~5%,更严重者可达10%。很多人直到骨折才发现自己早已骨质疏松。
3. 情绪障碍、睡眠障碍高发焦虑、抑郁、失眠是更年期女性最常见的精神症状。长期夜不能寐,会影响工作、人际关系,甚至引发严重的抑郁症。
4. 代谢综合征风险大增体重莫名增加、腰围变粗、血糖血脂升高,这些不仅影响外貌,更是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的前奏。
更年期不是“熬过去”就行,而是“调过去”才对。
医生普遍认为,更年期管理需要全面评估,不是“一吃激素就完事儿”,而是根据个体情况制定综合干预策略。
1. 不能谈“激素”色变很多人对激素替代疗法(HRT)心存顾虑,担心会致癌。但目前医学界已经明确:
对于没有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病史的女性,在医生指导下使用HRT,有助于缓解潮热、失眠、骨质疏松等症状,获益远大于风险。
当然,是否适合用激素,需要通过血液检测、妇科检查等综合评估,绝不能自行购买使用。
2. 饮食结构要调整建议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鱼类等。减少高脂、高糖、辛辣刺激食物摄入,控制体重,降低代谢负担。
规律运动不仅能改善睡眠、控制体重,还能促进内啡肽释放,帮助调节情绪。建议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瑜伽、太极等。
四、别再“忍”,主动管理是对自己的负责更年期不是疾病,但它确实是身体功能转折的重要节点。忽视它,就像是明知道车要进弯道,却松开了方向盘。
主动管理,不是为了“多活几年”,而是为了高质量地活下去:
能睡好觉、吃得香、不焦虑
不因为骨折、高血压反复跑医院
不在家庭中因情绪失控与人争执
不因身体不适而提前远离社会角色

这不是“娇气”,而是对人生下半场的认真负责。
参考文献:
《中国更年期女性健康白皮书》.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 2022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更年期女性健康管理指南(2021年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晚上老是磨牙怎么治疗?(更年期不治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