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6点,56岁的李阿姨正准备和家人下楼散步。饭前,她顺手拿起家里的糖果罐,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享用“解乏小零食”。自从上了年纪,李阿姨越来越爱吃甜食,每逢亲朋好友聚会,她也总忍不住添上一大碗米饭,配上各种主食。
最近她开始时常感到口渴、晚上频繁起夜,精力大不如前。一次体检过后,医生的眉头紧锁:“血糖有点高,要重视起来了!”李阿姨转头惊讶地问丈夫:“我一直以为,只有胖人才会得糖尿病,没想到我居然也会碰上!”医生轻叹:“其实糖尿病背后的原因远比你想的复杂。”
那么,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很多细节被大多数人忽视,甚至流传许多关于糖尿病的误区。这一疾病,并非“吃糖”这么简单。其实,只有真正了解糖尿病的成因和机制,才能更科学地预防和管理。今天,我们就带您层层剖开表象,走进糖尿病背后的真相——或许第3点,正是大多数人每天都在忽略的细节!
吃糖多就一定会得糖尿病吗?专家有话说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就是因为吃糖太多。”实际上,糖尿病的成因远不止这一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权威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已超过12%,中老年人是高发群体。但真正引发糖尿病的,绝不是单一的糖分摄入,而是胰岛素功能下降与细胞敏感性降低的双重影响。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重要激素,类似“钥匙”,它能帮助身体把血液里的葡萄糖“打开大门”,运送进各个组织做能量转化。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血糖就会卡在门外,久而久之血糖浓度越来越高,糖尿病就随之而来。
不仅如此,遗传因素、肥胖、“久坐不动”、压力过大以及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饮食,都会逐步耗损胰岛素正常功能,让糖尿病无形中悄悄“找上门”。所以,不只是爱吃糖的人会得糖尿病,体重过重、运动不足、经常熬夜、家族有糖尿病史的人都属于高危人群。
坚持不良生活习惯,三个月后,身体可能出现这些变化如果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健康,血糖波动会一点点从“安全线”滑向“高风险”。据北京协和医院代谢疾病中心数据,多年跟踪发现——
空腹血糖明显升高:与三年前相比,约26%的中老年人因长期进食过量精制碳水、运动减少,空腹血糖值上升0.8-2.5mmol/L不等,警示隐性高血糖来袭。
夜间口渴及尿频显著增加:血糖升高直接拉高肾脏负担。83%的早期糖尿病人有不同程度夜间多尿、早晨口干现象,生活质量严重被打扰。
体重波动与腰围增长:脂肪堆积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导致内脏脂肪(尤其是腹部、肝脏)增加。研究显示,腰围每增加5厘米,糖尿病风险升高13.9%。
皮肤瘙痒、伤口愈合延迟:高血糖导致血管损伤,局部循环变差,伤口难愈合。临床上,超六成新发糖尿病人群在自查中发现此类问题。
疲劳与视物模糊:高血糖令红细胞“变黏”,影响氧气供应,表现为无力、头晕、眼花等。一项2022年全国慢病调查显示,66%初诊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
这些变化,有时悄无声息。当你感觉到身体不适,往往已离糖尿病很近。尤其是“能吃能喝却不胖”的情况,更不容忽视,这是胰岛素分泌负担过重的信号。
医生提醒,中老年人想要预防或改善糖尿病,从生活方式入手最有效。权威指南总结如下四条措施,只要做到了,血糖可能会明显下降、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
均衡饮食,“慢糖”替代“快糖”。多选全谷杂粮、蔬菜,少吃精制食品及含糖饮料。《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显示,每天适量膳食纤维摄入,可降低糖尿病风险13%以上。
增加适量运动,快走是首选。建议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钟,“走到能和朋友边走边说话,但说唱歌就气喘”即可。哈佛大学研究指出,坚持有氧锻炼,血糖控制率提升18.7%。
监测体重,控制腰围。腰围男士不超过90厘米,女士不超85厘米。一项国内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腰臀比每下降0.05,胰岛素抗性显著改善。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尤其高危人群(家族史、肥胖、年龄>40岁),应每年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不仅如此,要尽量避免熬夜、长期压力过大,因为慢性应激会影响激素调节,间接推高血糖水平。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诊,切不可拖延。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国家卫健委慢性病现状与防控报告(2022)哈佛医学院健康期刊:运动与血糖控制专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糖尿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