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是什么概念呢?(一文读懂肿瘤)

肿瘤是什么概念呢?(一文读懂肿瘤)

牧振翱 2025-10-07 都市视野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互联网医生朋友”雷紫雄,1998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疗专业,从事临床医学、科研、教学工作数十载。2004.6获得中山大学骨科学硕士学位,2007.6获得中山大学骨科学博士学位。曾有幸获得“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等荣誉称号。

在临床我见过各种各样的癌友,他们有的“一意孤行”相信偏方,进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有的发现肿瘤后“觉得身体无任何不适”,放弃定期到院随访 ,癌症“卷土重来”,拖延治疗形成晚期,以上种种,我历历在目,无不痛心疾首。

一直以来,我坚持做科普的初衷就是:用通俗语言打破癌症认知壁垒,帮助大众科学防癌、理性抗癌,减少因误解导致的恐惧、延误治疗或盲目决策。今天,我来给大家聊聊“肿瘤”这一话题,推文有点长,但希望能对你的健康有所帮助,下面请听我细细道来。

一、肿瘤的核心定义

一文读懂肿瘤

肿瘤本质是机体细胞脱离正常调控、出现异常增殖后形成的病变组织,临床中依据生物学行为分为两大类型:良性肿瘤生长局限,不会突破原有组织边界向周围或远处扩散,对机体危害多限于局部压迫;恶性肿瘤(即俗称的癌症)具有侵袭性生长特性,不仅会侵犯周边组织,还可能通过血液、淋巴等途径转移至身体其他器官,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从发病机制来看,肿瘤的形成是“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既涉及遗传层面的基因突变(如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也与外部环境风险(如化学致癌物暴露)、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熬夜、饮食不规律)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细胞增殖失控,最终发展为肿瘤。

二、肿瘤的常见分类方式

一文读懂肿瘤

临床对肿瘤的分类需结合疾病诊断与治疗需求,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按组织来源分类”,不同来源的肿瘤在发病部位、生物学特性上差异显著,具体常见类型如下:

1. 腺癌:起源于体内具有分泌功能的腺体组织,是临床高发的肿瘤类型之一,常见发病器官包括乳腺(乳腺腺癌)、肺部(肺腺癌)、胃部(胃腺癌)、胰腺(胰腺腺癌)等。

2. 鳞癌:全称为鳞状细胞癌,来源于皮肤、黏膜表面的鳞状上皮细胞,多发生在与外界接触或有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如皮肤(皮肤鳞癌)、口腔黏膜(口腔鳞癌)、食管(食管鳞癌)、宫颈(宫颈鳞癌)等。

3. 恶性黑色素瘤:起源于产生黑色素的细胞(主要分布在皮肤、黏膜),好发于皮肤表面(如足底、指端、背部等易受紫外线照射或摩擦的部位),恶性程度较高,早期易发生转移。

4. 肉瘤:与上述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不同,肉瘤起源于间充质组织(包括骨、软骨、肌肉、脂肪、血管等结缔组织),常见类型有骨肉瘤(发生于骨骼)、横纹肌肉瘤(发生于横纹肌)、脂肪肉瘤(发生于脂肪组织)等,整体发病率低于腺癌和鳞癌,但治疗难度相对较大。

除组织来源外,临床还会根据肿瘤细胞的病理形态(如高分化、低分化)、生长速度、是否转移等特性进一步细分,不同分类结果直接影响后续诊断方法选择与治疗方案制定。

三、诱发肿瘤的主要病因

一文读懂肿瘤

肿瘤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长期叠加的结果,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五类核心病因:

1. 遗传因素:部分肿瘤存在明确的家族遗传倾向,若家族中存在肿瘤患者,后代患病风险会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例如,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女性,患乳腺癌、卵巢癌的风险大幅增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若未及时干预,几乎100%会发展为结直肠癌。

2. 环境因素:环境中的化学、物理、生物致癌物是重要诱因。化学致癌物如空气污染中的苯并芘、食品中的黄曲霉素(常见于霉变花生、玉米)、职业暴露的石棉(与肺癌、胸膜间皮瘤相关);物理因素如长期紫外线照射(增加皮肤癌风险)、电离辐射(如过量X光照射与白血病、甲状腺癌相关)。

3. 生活习惯因素:不良生活方式是可干预的重要病因。长期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成分与肺癌、食管癌、膀胱癌等多种肿瘤相关)、过量饮酒(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可诱发肝癌、胃癌)、高油高糖高脂饮食(增加结直肠癌、乳腺癌风险)、缺乏运动(导致肥胖,而肥胖是子宫内膜癌、肾癌的危险因素)等,均会提升肿瘤发病概率。

4. 慢性炎症因素:长期未控制的慢性炎症会反复刺激组织细胞,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进而诱发肿瘤。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炎症可发展为胃癌)、慢性乙肝/丙肝(肝脏长期炎症易引发肝癌)、溃疡性结肠炎(炎症反复刺激肠道,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5. 病毒感染因素:部分病毒的持续感染会整合到人体细胞基因组,导致基因异常,最终引发肿瘤。例如,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肛门癌密切相关;EB病毒(EBV)感染与鼻咽癌、淋巴瘤相关;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肝癌的重要诱因。

四、肿瘤的典型临床表现

一文读懂肿瘤

肿瘤症状因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分期不同而存在差异,但临床中存在一些共性的警示症状,若出现以下表现,需及时就医排查:

• 局部症状:肿瘤原发部位的异常表现,如体表或体内可触及的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且短期内增大)、局部疼痛(肿瘤压迫或侵犯神经、组织所致,疼痛多呈持续性且逐渐加重)、出血(如肺癌的咯血、胃癌的呕血/黑便、宫颈癌的阴道异常出血)、梗阻症状(如食管癌导致的吞咽困难、结直肠癌导致的肠梗阻)。

• 全身症状:肿瘤代谢产物或机体应激反应引发的全身表现,如不明原因的体重快速下降(短期内体重减轻5%以上)、持续疲劳乏力(休息后无法缓解)、低热(多为37.5-38℃的低热,无明显感染诱因)、食欲减退、贫血等。

需注意,早期肿瘤可能无明显症状,因此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是发现早期肿瘤的重要手段。

五、肿瘤的临床诊断方法

一文读懂肿瘤

肿瘤诊断需遵循“多维度检查、综合判断”的原则,通过层层排查明确肿瘤性质、分期,为治疗提供依据,常用诊断方法包括以下四类:

1.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肿瘤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在肿瘤部位取少量组织)、手术切除标本等方式获取病变组织,经固定、切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判断是否为肿瘤及肿瘤的良恶性、具体类型(如腺癌、鳞癌)。若需进一步明确分子特征,还可进行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等。

2. 影像学检查:用于定位肿瘤、评估病变范围。常用手段包括:X光片(初步筛查肺部、骨骼肿瘤)、CT(清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常用于肺癌、肝癌等诊断)、MRI(软组织分辨率高,适合脑部、脊柱、乳腺等部位肿瘤检查)、超声(无创、便捷,用于甲状腺、乳腺、腹部脏器肿瘤的初步筛查)、PET-CT(可评估肿瘤代谢活性,判断是否存在转移,用于肿瘤分期)。

3. 内窥镜检查:适用于空腔脏器或管道系统的肿瘤诊断。通过将带摄像头的软管(内窥镜)插入体内,直接观察黏膜表面情况,如胃镜(检查食管、胃、十二指肠肿瘤)、肠镜(检查结直肠肿瘤)、支气管镜(检查气管、支气管及肺内肿瘤),同时可在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实现“观察+活检”同步进行。

4.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体液分析辅助诊断。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如肝癌的甲胎蛋白AFP、乳腺癌的CA15-3、结直肠癌的CEA)、生化指标检测(如肝癌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血常规/尿常规(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感染或血尿等异常)。需注意,肿瘤标志物升高并非一定患癌(部分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升高),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六、肿瘤的主流治疗手段

一文读懂肿瘤

肿瘤治疗需根据肿瘤类型、分期、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目前临床以“多学科协作(MDT)”为核心,常用治疗手段包括以下几类:

• 手术治疗:是早期实体肿瘤的主要根治手段,通过切除肿瘤及可能受侵犯的周围组织、淋巴结,最大限度清除癌细胞。适用于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肿瘤,如早期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部分晚期肿瘤也可通过手术缓解症状(如解除梗阻、控制出血)。

• 化学治疗(化疗):通过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杀灭全身范围内的癌细胞,适用于中晚期肿瘤(已发生转移)或术后辅助治疗(清除残留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化疗药物可通过静脉注射、口服等方式给药,但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如白细胞降低)等副作用。

• 放射治疗(放疗):利用放射线(如X射线、γ射线)破坏癌细胞的DNA,抑制其增殖。可单独用于治疗局部肿瘤(如鼻咽癌、食管癌),也可与手术、化疗联合使用(如术前放疗缩小肿瘤、术后放疗清除局部残留癌细胞),副作用多集中在放疗部位(如皮肤损伤、黏膜炎症)。

•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基因突变或蛋白表达(如肺癌的EGFR突变、乳腺癌的HER-2过表达),使用特异性药物阻断癌细胞生长信号或破坏癌细胞结构,具有“精准打击”特点,副作用相对化疗较轻。但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靶点,方可使用对应靶向药物。

• 中医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多作为辅助手段,基于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等方式,缓解放化疗副作用(如减轻恶心、改善乏力)、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生活质量,但不能替代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主流治疗方法,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与西医治疗协同进行。

临床中,多数患者需采用“综合治疗”模式(如手术+化疗+放疗、手术+靶向治疗),由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医生共同制定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最后,关于癌症肿瘤等健康问题,你还有哪些疑问呢?你还知道哪些预防肿瘤的健康小知识呢?欢迎评论区留言或后台私信,看到会抽空恢复,一 一进行健康科普答疑。

本期科普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肿瘤是什么概念呢?(一文读懂肿瘤)》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