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自己说错话,聚会时宁愿躲在角落"" 害怕与人发生冲突,凡事都想妥协 ""别人一个眼神,能在心里反复琢磨半天"—— 如果你也被这些感受困扰,或许会常常怀疑:是不是只有变成外向开朗的人,才算 "正常"?其实,内向不是缺陷,社恐也并非绝症,真正困住我们的,往往是对这些特质的排斥与对抗。下面这五条建议,不逼你变外向,而是帮你找到与自我和解的节奏。
停止内心戏,专注当下社恐者常有的困扰,是在行动前就预设了各种负面结果。别人随便说句话,你能在心里演八集连续剧;别人一个眼神,你能脑补出对方对你的十八种不满。结果还没开口,自己先把自己吓退了。
图片引自网络,侵权联系必删
有个同事开会时明明知道答案,却在那里纠结了三分钟:纠结回答错了会不会被笑话,纠结说出来会不会显得太积极,纠结万一答案不够完美怎么办。最后机会被别人抢走,她继续在角落里后悔。其实社交中 90% 的尴尬,只有自己会反复回味。别人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关注你的一举一动,你以为全世界都在盯着你看,其实大部分人连你叫什么名字都记不住。
抱着 "一次性社交" 的心态去相处会轻松很多 —— 反正很多人都是见一面后不会再见的人,正常说话做事就够了。与其在心里反复预演可能的失败,不如把精力放在当下的交流本身。
积累微小成功,增添底气自卑的对立面不是自信,而是 "有勇气做不好"。不少社恐者回避社交,源于担心自己表现欠佳。其实从最小的事开始练习,就能慢慢积累底气。
去便利店主动问一句 "有优惠吗",在社群里发一条不带表情包的文字,参加线下活动时提前准备一个 "安全话题"(比如 "这里的咖啡挺好喝的")。这些 "踮脚就能够到" 的尝试,会像滚雪球一样积累掌控感 —— 原来 "搞砸了" 也没什么大不了。
图片引自网络,侵权联系必删
我有个朋友曾经连打电话点外卖都紧张,后来她每天给自己设定一个小任务:第一天跟楼下保安问声好,第二天在奶茶店要求少糖,一周后居然能主动跟陌生人请教问题了。这些微小的成功看似不起眼,却在悄悄改变着对社交的恐惧。
培养选择性 "耳聋" 心态社恐的人大多较为敏感,别人的闲言碎语,听了就往心里去;别人的质疑否定,全盘接受不过滤。这样下去,人生就成了活在别人的嘴巴里。
真正有底气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什么话该听,什么话当耳旁风,什么人值得在意,什么人可以忽略,这些都要有自己的判断。试着在心里划一条线:别人的反应是别人的课题,你的感受才值得优先照顾。比如被陌生人搭话时,不必强迫自己热情回应,一句 "不好意思,我不太擅长聊天" 反而更轻松。
图片引自网络,侵权联系必删
多增添那种 "管他的"" 没关系 ""无所谓" 的心态,把反复琢磨的精力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才能更多地享受当下,变得开朗、开怀、开心。
学会拒绝,建立自我节奏很多社恐不敢拒绝别人,生怕得罪人。结果呢,自己累得半死,别人还不一定领情。同事让你帮忙做不属于你职责范围内的事,你不好意思拒绝;朋友让你借钱但你知道他不会还,你勉强答应;任何让你感到不舒服的要求,你都照单全收。这样下去,只会被当成软柿子捏。
学会拒绝,是成年人的基本技能。你的善良要有锋芒,你的帮助要有原则。同时,不要盲目跟随别人的节奏。别人说话快,你就紧张;别人气场强,你就萎缩;别人表现积极,你就觉得自己不够好。为何要被他人的节奏带着走?慢一点说话怎么了?思考一下再回答怎么了?
图片此自网络,侵权联系必删
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社交达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并坚持下去,接受自己现在的样子,在现有基础上变得更强大,才是更重要的事。
借助社交技巧,从容应对社交是有技巧的,内向者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方法让自己从容起来。首先是巧妙使用倾听反馈术,哈佛的研究数据表明,深度倾听者的社交好感度比健谈者高出 27%。一个简单的 "嗯,继续" 或是清晰的眼神交流,都会让对方感受到你在倾听与理解。
提前准备话题弹药库也很有用,比如影视、音乐或书籍的深度讨论策略,这些是内向者在社交场合的 "防护盾"。脱口秀演员鸟鸟就将她的内向特质转化为创作优势,证明了内向者同样可以在交流中发光。
图片引自网络,侵权联系必删
还可以设置社交场合的 "能量补给站",内向者社交很容易消耗精力,当感到精疲力竭时,找个安静的地方稍作放松,就能有效恢复状态。幽默也是个好工具,通过自嘲的安全边界和流行梗的使用,能在紧张气氛中化解尴尬。
内向不是无声状态,而是可调节的音量键。找到适合自己的分贝,既能听清外界,也能听见内心。这些建议不是要你变成另一个人,而是帮你找到与自己和解的方式,让你在社交中既不委屈自己,又能自在从容。慢慢来,允许自己暂时 "不擅长",接受自己偶尔 "不合群"—— 当你开始善待自己的每一面,舒展的人生自会慢慢展开。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一个人非常内向怎么办(如果你也内向社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