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得了房颤别慌3类主流治疗方法)

房颤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得了房颤别慌3类主流治疗方法)

刘从凝 2025-09-16 国际要闻 4 次浏览 0个评论
得了房颤别慌!3类主流治疗方法,看懂少走弯路

查出房颤后,很多人会被“射频消融”“抗凝药”“心率控制”这些专业术语绕晕,不知道该选哪种治疗方式,甚至担心“治不好”“有副作用”。其实根据指南,房颤的治疗有明确的“路线图”,核心就是3类方法:预防血栓、控制心跳、转复心律。今天就用大白话讲清这3类治疗方法,帮你看懂自己该怎么治。

首先要明确:房颤治疗的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预防血栓形成(避免脑梗),二是改善心脏跳动状态(缓解心慌、保护心功能)。所有治疗方法都围绕这两个目标展开,没有“一刀切”的方案,只有“最适合”的选择。

第一类:预防血栓——所有房颤患者的“基础治疗”,躲不开

不管是偶尔发作的阵发性房颤,还是长期存在的永久性房颤,只要确诊,医生几乎都会建议“预防血栓”。因为房颤时心房不规律颤抖,血液容易在心房里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就可能引发脑梗,这是房颤最危险的并发症(房颤患者脑梗风险比普通人高5倍)。这类治疗不是“选不选”,而是“必须做”,主要有两种方式:

1. 吃抗凝药:这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抑制血液凝固,减少血栓形成。现在常用的抗凝药分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华法林”,需要定期抽血查凝血功能(INR值),调整药量;另一类是“新型口服抗凝药”(比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不用频繁抽血,出血风险相对可控。医生会根据你的年龄、肾功能、是否有出血史(比如胃溃疡)等选药,比如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可能更适合调整剂量的新型抗凝药;有瓣膜病的患者,可能需要用华法林。要注意,抗凝药不能随便停,哪怕房颤没发作,也需要按医嘱吃,突然停药会让血栓风险飙升。

2. 左心耳封堵术:适合没法长期吃抗凝药的患者,比如有严重出血风险(比如之前脑出血过)、吃抗凝药后总出血(比如牙龈出血、胃出血)的人。手术是通过导管把一个“封堵器”送到心房的“左心耳”(血栓最容易形成的地方),把左心耳堵住,让血液没法在里面淤积,从根源上减少血栓。根据指南数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脑梗的效果和吃抗凝药相当,术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用再长期吃抗凝药,适合出血风险高的患者。

第二类:控制心率——缓解症状、保护心功能,适合没法转复心律的患者

有些房颤患者(比如永久性房颤),没法把心跳恢复成正常节律,或者转复后容易复发,这时候医生会重点“控制心率”——简单说就是让心跳别太快,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慌、气短的症状,避免心脏变大、发展成心衰。主要有两种方式:

1. 吃控制心率的药:常用的有β受体阻滞剂(比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比如地尔硫䓬)、洋地黄类药物(比如地高辛)。这些药能减慢心跳速度,比如让房颤时的心率从130次/分降到80次/分以下,让心脏“不那么累”。医生会根据你的心率情况、是否有哮喘、心衰等基础病选药,比如有哮喘的患者,可能不适合用β受体阻滞剂;心衰患者可能更适合用洋地黄类药物。吃药期间需要定期测心率,避免心率太慢(比如低于50次/分)。

2. 起搏器治疗:适合极少数“心率又快又慢”的房颤患者,比如平时房颤时心率快,偶尔又会出现心率慢(低于40次/分),甚至晕厥。这种情况单吃控制心率的药容易让心率更慢,所以需要装起搏器——起搏器能在心率太慢时“帮忙”起搏心脏,保证心率不会过低,同时再配合少量控制心率的药,避免心率过快。

得了房颤别慌!3类主流治疗方法,看懂少走弯路

第三类:转复心律——让心脏恢复正常跳动,适合有机会根治的患者

如果房颤是阵发性的(发作时间短、次数少),或者持续性的(持续时间不超过1年),医生会评估是否能“转复心律”——也就是把房颤的“乱跳”纠正成正常的“规律跳”,甚至达到长期不复发的效果,这是更积极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

1. 药物转复:在房颤发作时,医生可能会用“转复药物”(比如普罗帕酮、胺碘酮),通过静脉输液或口服的方式,让心脏恢复正常节律。但药物转复的成功率有限(约40%-60%),而且很多患者转复后容易复发,长期吃转复药物还可能有副作用(比如胺碘酮可能影响甲状腺、肺功能),所以一般不作为长期维持正常心律的首选。

2. 射频消融术:这是目前根治房颤的主要方法,尤其适合阵发性房颤患者。手术是微创的,医生通过大腿根部的血管插入导管,把导管送到心脏里的“病灶区”(引发房颤的异常电信号来源),用射频能量“消除”病灶,让心脏电信号恢复正常,从而不再房颤。根据指南数据,阵发性房颤患者做射频消融,术后1年维持正常心跳的概率能达到60%-80%;即使是持续性房颤,成功率也能达到50%左右。如果一次手术效果不好,有些患者还能做第二次。但射频消融不是“万能的”,比如心房已经明显扩大(大于55毫米)、合并严重心衰的患者,成功率会降低,医生可能不建议做。

最后强调

房颤的治疗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比如年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可能适合早期做射频消融,争取根治;而70岁以上、有出血风险的永久性房颤患者,可能更适合“抗凝药+控制心率的药”,保证安全。所以查出房颤后,别自己查资料选方案,也别跟风别人的治疗方式,最关键的是找心内科(尤其是电生理专科)医生做全面评估,让医生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制定方案——早干预、选对方法,才能最大程度降低脑梗、心衰风险,恢复正常生活。

得了房颤别慌!3类主流治疗方法,看懂少走弯路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房颤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得了房颤别慌3类主流治疗方法)》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