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穿刺(骨髓穿刺)是诊断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贫血、骨髓瘤)的重要检查手段,而骨穿刺包则是完成这项操作的核心工具包。很多患者和家属在面对骨穿刺时,常会困惑:“骨穿刺包有不同类型吗?该怎么选才合适?操作时又要注意什么?” 其实,骨穿刺包的选择和使用有明确的科学标准,并非 “随意选、随便用”。今天就从 “怎么选”“怎么用” 两大维度,结合临床实际需求,为大家梳理一份实用指南,帮你彻底搞懂骨穿刺包。
骨穿刺包并非 “通用款”,需根据穿刺部位、患者年龄、操作目的(如骨髓穿刺 vs 骨髓活检)选择适配的类型。临床选择时,主要看这 3 个核心标准:
1. 按 “穿刺目的” 选:区分 “骨髓穿刺包” 和 “骨髓活检包”首先要明确:骨穿刺的目的不同,选择的包也不同,最常见的是两类:
骨髓穿刺包:主要用于抽取骨髓液(做细胞形态学、生化、免疫等检查),包里的核心工具是 “骨髓穿刺针”(针尖较尖,带针芯,便于穿入骨髓腔后抽取液体),搭配注射器、消毒用品、麻醉药(局部麻醉用)、纱布等。适合大多数血液疾病的初步诊断,如查血常规异常原因、排查白血病等;骨髓活检包:用于获取骨髓组织(做病理检查,观察骨髓组织结构、细胞分布),核心工具是 “骨髓活检针”(针尖较钝,带凹槽,能切割少量骨髓组织),其他配件与穿刺包类似,但活检针的长度和直径通常比穿刺针略大。适合需要明确骨髓增生程度、有无纤维化或肿瘤浸润的情况,如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转移癌等。关键提醒:若同时需要做骨髓液和骨髓组织检查,部分医院有 “骨髓穿刺 + 活检联合包”,可一次性完成两种操作,避免患者二次穿刺。选择时需医生根据检查需求判断,患者无需自行决定。
2. 按 “穿刺部位” 选:匹配 “针型长度”,确保穿刺成功骨穿刺常选的部位有髂后上棘(腰部两侧)、髂前上棘(下腹部两侧)、胸骨(胸部正中线,较少用),不同部位的皮下组织厚度、骨皮质硬度不同,需选择对应长度的穿刺针:
髂后上棘 / 髂前上棘穿刺:这两个部位骨皮质较薄,皮下组织适中,通常选 “长度 10-15mm 的穿刺针”(成人),儿童因骨骼较小,选 8-10mm 的短针;胸骨穿刺:胸骨骨皮质薄但靠近心脏,风险较高,需选 “特短穿刺针(长度 5-8mm)”,且针尖角度更平缓,避免穿透胸骨损伤心脏。选择逻辑:骨穿刺包的针型长度会标注在包装上,医生会根据患者体型(胖瘦)、穿刺部位提前选择,比如体型较胖的患者,皮下脂肪厚,需选略长的穿刺针,确保能穿入骨髓腔。
3. 按 “安全标准” 选:认准 “三证齐全”,拒绝不合格产品骨穿刺包属于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选择时必须关注安全资质,避免使用不合格产品导致感染或操作失败:
看资质:包装上需有 “医疗器械注册证”“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三证齐全),无资质的产品可能存在无菌不达标、针头锋利度不够等问题;看包装: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有无破损、漏气、过期 —— 无菌包装一旦破损,可能被细菌污染,绝对不能使用;看品牌:优先选择正规医疗器械厂家生产的产品(如迈瑞、康德莱等),这类产品的针头材质(医用不锈钢)、无菌工艺更有保障,减少穿刺时的疼痛和组织损伤。二、骨穿刺包怎么用?5 步标准流程,医生操作 + 患者配合骨穿刺包的使用需由专业医生在无菌环境下操作(通常在门诊治疗室或病房),患者只需按要求配合即可。完整流程分 5 步,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
1. 术前准备:拆包检查 + 患者体位调整医生操作:打开骨穿刺包外层包装,取出内层无菌包,在无菌操作台上打开,检查包内配件是否齐全(穿刺针、注射器、消毒棉球、纱布、麻醉药安瓿、止血带等),同时核对穿刺针型号、有效期;患者配合:根据穿刺部位调整体位 —— 髂后上棘穿刺需侧卧位,双腿屈膝,腰部向后突出;髂前上棘穿刺需仰卧位,双腿伸直;胸骨穿刺需仰卧位,肩部垫高,头部后仰。保持体位不动,避免操作时移位。2. 局部消毒:严格无菌,预防感染医生操作:用包内的碘伏棉球(或酒精棉球)对穿刺部位进行 “同心圆消毒”—— 从穿刺点向外擦拭,直径至少 15cm,消毒 2-3 遍,确保穿刺区域无菌;消毒后铺无菌洞巾(包内自带),只暴露穿刺点,其他部位覆盖,避免污染。患者配合:消毒时不要随意翻身或用手触摸消毒区域,若感觉皮肤瘙痒,忍耐片刻,不要抓挠。3. 局部麻醉:减轻疼痛,提高配合度医生操作:用 1ml 注射器抽取包内的局部麻醉药(通常是 2% 利多卡因),在穿刺点皮下打一个 “小皮丘”(形成小鼓包),再缓慢将麻醉药注入皮下组织和骨膜(骨膜神经丰富,麻醉不充分会导致疼痛),麻醉范围覆盖穿刺针的进针路径;患者感受:麻醉时会有轻微刺痛(类似打针),麻醉起效后(约 1-2 分钟),穿刺部位会有麻木感,后续穿刺时基本无明显疼痛,仅可能有 “酸胀感”。4. 穿刺取样:规范操作,获取合格标本骨髓穿刺(抽液):医生手持穿刺针,在穿刺点垂直或稍倾斜进针,当针头接触骨皮质时,轻轻旋转进针,直到有 “落空感”(说明进入骨髓腔);拔出针芯,连接 10ml 注射器,缓慢抽取骨髓液(成人抽取 0.2-0.5ml,过多会稀释外周血,影响结果);抽取后迅速拔出穿刺针,用纱布按压穿刺点 5-10 分钟止血。骨髓活检(取组织):活检针进针方式与穿刺针类似,进入骨髓腔后,旋转活检针 1-2 圈,让凹槽切割少量骨髓组织,然后缓慢拔出活检针,取出组织放入固定液(包内自带的标本瓶)中,止血方式与穿刺相同。患者配合:穿刺过程中保持身体不动,尤其是抽取骨髓液时,避免深呼吸或咳嗽,防止针头移位;若有明显疼痛或不适,举手示意医生,不要突然扭动身体。
5. 术后处理:标本送检 + 穿刺点护理医生操作:将抽取的骨髓液滴入包内的标本涂片(或标本管),标注患者信息后送检;穿刺点止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告知患者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患者配合:术后 24 小时内穿刺点不要沾水,避免洗澡、摩擦,防止感染;若穿刺点有轻微渗血,用干净纱布轻轻按压即可,不要用力揉搓;若出现红肿、疼痛加重、发热,及时就医。三、使用骨穿刺包的 3 个关键注意事项,患者及家属必知1. 绝对 “一次性使用”,禁止重复使用骨穿刺包内的所有器械(穿刺针、注射器、纱布等)均为一次性无菌用品,使用后需按医疗垃圾处理,绝对不能重复使用 —— 重复使用可能导致交叉感染(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经血传播疾病),且针头会因使用变钝,增加下次穿刺的疼痛和难度。
2. 患者无需 “自行准备”,全程遵医嘱骨穿刺包由医院统一提供,患者无需自行购买或准备;术前医生会告知穿刺目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疼痛),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只需如实告知病史(如凝血功能障碍、过敏史),避免因信息不全导致风险。
3. 术后不适 “区分正常与异常”,别盲目恐慌正常不适:术后 1-2 天内,穿刺部位可能有轻微酸胀感或压痛,活动时加重,这是穿刺对局部组织的轻微刺激,无需处理,会自行缓解;异常不适:若穿刺点红肿、疼痛加重,有脓性分泌物(感染);或出血不止(按压 20 分钟仍渗血);或出现发热(体温≥38℃)、头晕、心慌(可能是出血过多),需立即就医,不要硬扛。四、常见疑问解答:帮你消除使用顾虑骨穿刺包的针头会很粗吗?会不会很疼?穿刺针的直径约 0.8-1.2mm(比普通输液针略粗),但麻醉充分后,穿刺时主要是 “酸胀感”,而非剧烈疼痛,大多数患者能忍受,操作过程仅 5-10 分钟,无需过度害怕。
儿童做骨穿刺,选择的包有特殊要求吗?儿童骨穿刺包的穿刺针更细(直径 0.6-0.8mm)、更短(长度 8-10mm),且包内的注射器容量更小(1-5ml),避免抽取过多骨髓液影响儿童造血功能,操作时医生会更轻柔,通常选髂后上棘(皮下组织薄,操作更安全)。
骨穿刺包使用后,标本多久能出结果?骨髓液检查(细胞形态学)通常 1-2 天出结果,骨髓活检(病理检查)需 3-5 天(需固定、切片、染色),具体时间因医院而异,医生会告知取报告的时间。
总结:科学选择 + 规范使用,让骨穿刺更安全骨穿刺包的选择需医生根据检查目的、穿刺部位、患者情况综合判断,患者无需自行决策;使用过程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由专业医生完成,患者只需做好配合。了解这些科学知识,能帮助患者消除对骨穿刺的恐惧,更理性地面对检查,为血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依据。记住,骨穿刺是一项成熟、安全的检查,规范使用骨穿刺包,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确保检查顺利完成。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骨髓穿刺部位的选择(骨穿刺包怎么选怎么用科学指南帮你解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