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筛结果低风险是什么意思(产科医生4个产检项目很鸡肋)

唐筛结果低风险是什么意思(产科医生4个产检项目很鸡肋)

招蕴和 2025-10-14 都市日报 2 次浏览 0个评论

直到孟佳抱着孩子,在我办公室门口,深深鞠了一躬,说出那句“林医生,谢谢您”时,我才真正感觉,那场持续了七个多月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她看着我,眼圈是红的,但眼神里没有了当初那种紧绷和怀疑,只有一种雨过天晴的清澈。她说:“如果当初您由着我,我可能不只是浪费了些钱,而是会把自己逼疯。”

我看着她怀里那个粉嫩的小家伙,听着他均匀的呼吸声,心里那根一直绷着的弦,也总算松了下来。

在过去的近三百个日夜里,我办公桌上那本属于孟佳的、比别人厚了一倍的产检档案,就像一个沉甸甸的警示牌,时刻提醒着我,作为一个产科医生,我们每天面对的,不仅仅是B超单上的一个个数据,更是数据背后,一个个被焦虑、恐惧和海量网络信息包裹得密不透风的灵魂。

而这一切,都要从去年初秋那个闷热的周二上午说起。那天,我第一次见到孟佳,她的病历本,就已经预示了这将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拉锯战。

第1章 被“知识”武装的孕妇

那天上午的门诊,像往常一样,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诊室外的走廊里,挺着各色肚子的孕妇和她们神情紧张的家属,像一条缓慢流动的河,将焦虑的气息一点点灌进我这间小小的诊室。

“下一个,孟佳。”

我头也不抬地喊道,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打着上一个病人的医嘱。

一对夫妻走了进来。男的叫高伟,看起来憨厚老实,小心翼翼地搀着妻子。女的,就是孟佳。她大约三十出头,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穿着得体的孕妇装,但整个人的状态却像一根拉满的弓弦。她没有像其他孕妇那样先坐下,而是径直走到我的办公桌前,将一叠A4纸轻轻放在了桌角。

纸张打印得整整齐齐,最上面的一张,用加粗的黑体字写着标题:《备孕及孕早期必做功课——我的超详细整理V3.0版》。

我心里“咯噔”一下。我知道,硬茬来了。

在产科干了十几年,我最怕的不是胎位不正,也不是妊娠高血压,而是这种被网络“知识”全副武装起来的孕妇。她们往往学历高,有自己的判断,但那些碎片化的、真假难辨的信息,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她们的思维,让她们的孕期充满了不必要的恐慌和怀疑。

“林医生,您好。”孟佳开口了,声音清晰,逻辑分明,“我今年32岁,第一次怀孕,末次月经是……”她流利地报出了一系列精准的数据,比我电脑系统里的记录还要详细。

我耐着性子听完,点了点头,示意她坐下。高伟赶忙拉开椅子,让她安稳坐好,自己则像个卫兵一样站在她身后。

“我看过您的资料了,孟女士。”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温和,“目前从各项基础检查来看,您和宝宝的情况都很好,不用太紧张。”

“我知道。”孟佳推了推眼镜,指着那叠打印纸,“但是林医生,我做了一些功课。网上很多妈妈说,孕早期除了常规检查,还有一些项目虽然不是必做,但做了更安心。比如这个‘孕早期免疫全项’,还有这个‘动态HCG翻倍监测’,我希望每48小时就测一次,还有……”

她一口气说了四五个项目,都是些在特定高危人群中才有意义,但对于她这种低风险的普通孕妇来说,几乎可以算是“鸡肋”的检查。

我打断了她:“孟女士,你的心情我非常理解。第一次当妈妈,都希望能给孩子最全面的保护。但是,你说的这些检查,目前对你来说,意义不大。”

我拿起笔,开始在她的病历本上写字,一边写一边解释:“就拿你说的‘免疫全项’来说,那是针对有反复史或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孕妇。你没有这些病史,做这个检查,很大概率是拿到一张正常的报告,除了让你花几百块钱,买个心理安慰,没有实质性的临床指导意义。”

“还有动态监测HCG,”我继续说,“我们通常只在怀疑宫外孕或者胚胎发育异常时,才会建议密集监测。你的B超已经确认是宫内好孕,胎心胎芽都可见,再反复抽血去盯着那个数字,只会增加你的焦虑。有时候机器有误差,或者个体有波动,翻倍不是那么‘完美’,你是不是又要睡不着觉了?”

我试图用最通俗的语言,去解释复杂的医学原理。然而,我看到孟佳的眉头反而皱得更紧了。

“可是网上说……”她又一次想引用她的“圣经”。

“孟女士,”我再次打断她,语气加重了一点,“网络是个大杂烩,什么信息都有。我是你的主治医生,我的责任是根据你的具体情况,为你制定最科学、最合理的产检方案,而不是把所有项目都给你堆砌一遍。过度检查,本身就是一种负担,不仅是金钱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诊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高伟在后面轻轻拉了拉妻子的衣角,小声说:“佳佳,听医生的吧。”

孟佳没说话,但她的眼神里,我读到的是一种混合着失望、固执和不信任的复杂情绪。她大概觉得,我是一个怕麻烦、或者不在乎她和孩子的医生。

那天,她最终没有坚持做那些额外的检查,但离开诊室时,她没有说一句“谢谢”,只是默默地收起了那叠打印纸,仿佛那才是她真正的“医生”。

看着她的背影,我无奈地叹了口气。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我和这个叫孟佳的孕妇之间的“战争”,才刚刚拉开序幕。我甚至可以预见到,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她会带着更多从网上看来、从“妈妈群”里听来的“知识”,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我的专业判断。

而我不知道的是,这场关于产检项目的拉锯,背后隐藏着一个她从未对任何人说起过的,深深的伤口。

第2章 一块“昂贵的鸡肋”

接下来的几次产检,孟佳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她会拿着手机APP上的某个“专家提醒”,来质疑我开的维生素剂量;她会因为邻居家的孕妇补了DHA,而坚持让我也给她开,尽管她的饮食结构完全不需要额外补充;她甚至有一次,因为体重增长比某个文章里写的“完美曲线”慢了0.5公斤,而焦虑得一晚上没睡。

每一次,我都像一个消防员,耐着性子去扑灭她心中因为信息过载而燃起的焦虑之火。我一遍遍地解释,劝导,甚至画图给她讲解。高伟每次都陪着,扮演着“和事佬”的角色,一边劝慰妻子,一边对我抱以歉意的微笑。

我能感觉到,孟佳对我的态度,从最初的“不信任”,慢慢变成了一种“无可奈何的遵从”。她听我的,但心里并不信服,仿佛只是因为在我这里挂了号,不得不遵守我的规则。

这种微妙的对峙关系,在孕中期的唐氏筛查后,被彻底激化了。

孟佳的唐筛结果是低风险。这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松口气的好消息。然而,当我把报告单递给她,并微笑着说“结果不错,继续保持”时,孟佳的脸上却没有丝毫喜悦。

她接过报告单,仔细看了好几遍,然后抬起头,眼神锐利地看着我:“林医生,低风险不代表零风险,对吧?”

我愣了一下,点了点头:“是的,任何筛查都存在极小的假阴性概率,但低风险意味着你的宝宝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已经低于了做羊水穿刺这种有创检查所带来的风险。”

“所以还是有风险。”她下了结论,语气不容置疑。

她从随身的包里,又拿出了一份打印好的资料,推到我面前。这一次,标题是:《别让唐筛耽误你!关于无创DNA和羊水穿刺,你想知道的一切》。

“林医生,”她指着资料上的某一段,“我查过了,现在有更精准的检查,叫无创DNA,准确率高达99%以上。而且还有终极手段,羊水穿刺,准确率接近100%。既然有更准确的,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做最好的?”

我感觉一阵熟悉的疲惫感涌了上来。

“孟女士,我再跟你解释一遍。”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语气保持平稳,“无创DNA,我们一般建议唐筛临界风险或者高风险的孕妇去做。你已经是低风险了,再去做无创,就好像你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却非要去再考一遍小学英语测试来证明自己。有意义,但意义不大。”

“至于羊水穿刺,”我指了指她微微隆起的腹部,“那是一种有创检查,需要用一根长针穿过你的肚皮和子宫,抽取羊水。这个操作本身,就有大约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的或感染风险。你的唐筛结果显示,宝宝是唐氏儿的风险,远低于这个操作风险。我们不能为了排除一个极小概率的风险,而去冒一个更大概率的风险。这是医学的基本原则:获益与风险的权衡。”

我的话说得很清楚,逻辑也很严密。高伟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对对对,佳佳,林医生说得有道理,咱们是低风险,就别折腾了。”

可孟佳完全听不进去。她的情绪有些激动起来,声音也拔高了:“钱我们自己出!几千块钱,买个100%的安心,难道不值吗?林医生,你是不是觉得我们付不起这个钱?还是你觉得你的判断就一定是对的,万一呢?万一我们就是那个‘极小概率’呢?这个责任你来负吗?”

最后一句话,像一根针,狠狠地刺痛了我。

“责任”这两个字,是压在每个医生心头最重的石头。我们每天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关系着两条甚至更多的人命。我怎么可能不谨慎?我的谨慎,恰恰体现在不让我的病人去冒不必要的风险,去做不必要的检查,承受不必要的焦虑。

我的脸色沉了下来:“孟女士,这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责任的问题,这是一个科学和原则的问题。作为你的医生,我有义务阻止你去做对你和胎儿弊大于利的检查。这个无创DNA,对你来说,就是一块昂贵的鸡肋。”

“鸡肋?”孟佳像是被这个词激怒了,她站了起来,胸口剧烈地起伏着,“在您眼里,我孩子的健康,就是一块‘鸡肋’?我不能接受!我要做!我今天就必须要做!”

诊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了。高伟慌忙拉住她,一脸尴尬地对我赔笑:“林医生,您别生气,她……她就是太紧张了,我再劝劝她。”

我看着孟佳那张因激动而涨红的脸,看着她镜片后面那双燃烧着固执火焰的眼睛。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和她之间的沟通,已经完全失效了。我们说的,仿佛不是同一种语言。

我说的,是医学、概率和风险控制。

而她要的,是百分之百、绝对、不容一丝瑕疵的安全感。

而这种绝对的安全感,是医学,乃至这个世界,都无法给予的。

第3章 走廊里的争吵

那次关于无创DNA的争执,最终以孟佳的“胜利”告终。

她没有再跟我纠缠,而是直接找到了我们科室的陈主任。陈主任是个快退休的老好人,他经不住孟佳声泪俱下地诉说她的焦虑,最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满足病人需求”的心态,给她开了单子。

我知道这件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去了一趟主任办公室,陈主任拍着我的肩膀,叹了口气:“小林啊,我知道你是为病人好。但是现在的医患环境……唉,她那么坚持,又是自费,就让她做吧。咱们也算尽到告知义务了。”

我没再说什么。我知道主任的难处。只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攫住了我。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孤独的守塔人,眼睁睁看着一艘船,因为船长坚持要抄近路,而固执地驶向布满暗礁的海域。我高声呼喊,却无能为力。

两周后,无创DNA的结果出来了,和唐筛一样:低风险。

孟佳来拿报告的时候,脸上带着一种“看吧,我没错”的表情。她似乎觉得,这张花费了她几千块钱的纸,是对我当初“固执”的一种无声的打脸。

我只是平静地把报告递给她,说:“结果很好,恭喜你。”

我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可我低估了“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开,会释放出怎样的魔鬼。尝到了“只要坚持,就能得到更高级检查”的甜头后,孟佳在“过度检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产科医生:4个产检项目很鸡肋,浪费钱没意义,妈妈别主动要求做

接下来的大排畸B超,她做得非常顺利,宝宝各项指标都堪称完美。可她拿着那张几乎没有任何负面描述的报告,又找到了我。

“林医生,这个B超是不是只能看个大概的结构?我看网上说,还有一种更清楚的,叫‘胎儿心脏彩超’,专门看心脏的。咱们医院能做吗?”

“还有,我听说四维彩超能给宝宝拍个视频,是不是看得更清楚?大排畸是二维的,会不会漏掉什么?”

她像一个永不满足的探索者,总能从各种渠道找到更“高级”、更“精细”的检查项目。

我耐着性子,再一次开始我的“科普”工作。

“孟女士,大排畸B超已经对胎儿的心脏结构做了详细的筛查,只有在高度怀疑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情况下,我们才会建议做专门的心脏彩超。你的宝宝心脏结构显示清晰,血流动力学正常,完全没有必要再单独做一次。”

“至于四维彩超,它主要是满足家长的‘好奇心’,让你们看看宝宝的样子。在诊断价值上,它并不比二维B超更高。有时候为了得到一个清晰的‘面部照片’,探头需要在一个部位停留很久,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超声暴露剂量。我们产科筛查,遵循的是‘最少必要原则’,而不是看得越‘热闹’越好。”

这一次,我的解释似乎起了一点作用。孟佳虽然还是一脸将信将疑,但没有像上次那样激烈地反驳。

然而,平静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月。随着孕晚期的到来,孟佳的焦虑也达到了顶峰。导火索,是关于“微量元素检测”和“骨密度检测”这两项检查。

这两项,在很多私立医院被包装成“孕期必做套餐”,但在我们这种三甲公立医院,早就不作为常规项目了。因为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孕期通过抽血检测微量元素,并不能准确反映母体真实的营养状况,指导意义非常有限。而孕期骨密度检测,更是没有明确的临床指南支持。

当我明确告诉孟佳,这两项检查属于“浪费钱没意义”的范畴,建议她把钱花在改善饮食上时,她彻底爆发了。

那天下午,诊室里病人很多。她没有像往常一样等我看完上一个病人,而是直接冲了进来,将一张从私立医院拿来的宣传单拍在我的桌子上。

“林医生!为什么别的医院都在做,就你们医院不做?你是不是怕担责任?还是你们医院的设备不行?”她的声音尖锐而响亮,立刻吸引了诊室里所有人的目光。

我皱起了眉头,压低声音说:“孟女士,请你冷静一点,外面还有很多病人在等。”

“我冷静不了!”她完全不顾及场合,“我朋友就在那家医院生的,人家从怀孕到生,检查做得妥妥帖帖!钙铁锌硒,哪样缺了医生都给补上!到你这儿,怎么就都成了‘没必要’?你凭什么说没必要?万一我孩子生下来缺钙缺锌,这个责任你负吗?”

她又一次提到了“责任”。

走廊里等待的孕妇和家属们,开始窃窃私语,向诊室里投来好奇和探究的目光。

高伟跟在她身后,满头大汗,一个劲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林医生,她情绪不好,我马上带她走。”

“我不走!”孟佳甩开丈夫的手,情绪更加激动,“今天必须把话说清楚!医生不就是为病人服务的吗?我们有知情权,有选择权!我们愿意花钱买个放心,你凭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我们?你是不是觉得我们这些孕妇,就是大惊小怪,无理取闹?”

她的质问,像一记记重拳,打在我的胸口。我看着她涨红的脸,看着她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的身体,看着她身后那些被她的话煽动起同样情绪的家属。

那一刻,我所有的耐心和职业素养,都几乎要被这股巨大的压力冲垮。我感觉自己百口莫辩。我的坚持,在他们看来,成了一种冷漠和不负责任。

我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直视着孟佳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孟女士,如果你对我的诊疗方案有疑问,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向医院投诉。但在这里大声喧哗,影响其他病人的就诊,是不对的。现在,请你出去。”

我的声音不大,但很坚定。

孟佳愣住了。她可能没想到,一向“温和”的我,会用如此强硬的态度对她。

她嘴唇动了动,还想说什么,但看着我冰冷的眼神,最终还是没说出口。高伟趁机连拉带拽地将她带出了诊室。

一场风暴,暂时平息了。

我无力地坐回椅子上,感觉整个世界的嘈杂声都离我远去。我看着桌上孟佳那本厚厚的病历,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我坚持的,到底是对的吗?为了所谓的“医学原则”,和病人搞得如此剑拔弩张,值得吗?或许,我像陈主任一样,做一个“顺水人情”的医生,会轻松很多。病人满意,我也省心。

可是,如果连我们这些专业人士都放弃了原则,那谁来守护医学最后的底线?谁来告诉这些被焦虑裹挟的准妈妈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而不是以爱的名义,进行的“过度医疗”?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孟佳那双充满愤怒和不解的眼睛,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隐隐觉得,她的焦虑,已经超出了一个普通孕妇的范畴。这背后,一定还有些什么,是我不知道的。

第4章 办公室里的眼泪

走廊争吵事件后的第三天,孟佳没有再来。她的下一次产检预约时间,也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产科医生:4个产检项目很鸡肋,浪费钱没意义,妈妈别主动要求做

我心里有些不安。以她的性格,要么是换了医院,要么就是出了什么事。我犹豫再三,还是按照规定,给她丈夫高伟打了个电话,进行常规的随访提醒。

电话那头,高伟的声音充满了疲惫和歉意。

“林医生,真对不起,那天……是孟佳她太冲动了。”

“她人没事吧?”我问。

“唉,”高伟叹了口气,“回家就哭了,说您肯定讨厌她了,不想再来找您看了。这两天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着,天天在家里拿着胎心仪听,一分钟听不到动静就紧张得不行,说肚子疼。我带她去社区医院看了,医生说没什么事,就是精神太紧张了。”

听到这里,我心里一沉。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她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孕期焦虑症状,甚至可能引发了假性宫缩。

“高先生,”我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你现在能不能带她来一趟医院?不要在门诊时间,下午五点半,我下班后在办公室等你们。我们得好好聊聊。这不是产检,就当是朋友聊聊天。”

高伟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用一种近乎感激的语气说:“好,好!谢谢您,林医生!我一定带她来!”

那天下午,我提前处理完了手头的工作。五点半,天色已经有些昏暗,办公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窗外城市的霓虹灯一盏盏亮起,将这个世界点缀得既繁华又孤独。

门被轻轻敲响了。高伟带着孟佳走了进来。

孟佳看起来憔悴了很多,眼下有淡淡的黑眼圈。她低着头,不敢看我,双手紧紧地绞在一起,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

我没有提那天争吵的事,而是给他们倒了两杯温水,指了指我对面的椅子:“坐吧。”

气氛有些尴尬。高伟几次想开口,都被我用眼神制止了。

我看着孟佳,用尽可能平和的语气,问了一个与产检毫不相干的问题:“孟佳,你是不是……特别害怕失去这个孩子?”

一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她情绪的闸门。

孟佳的肩膀开始剧烈地颤抖,她猛地抬起头,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她想说什么,却因为抽泣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高伟连忙从旁边抽了纸巾递给她,轻轻拍着她的背,眼圈也红了。

我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地等着她平复。办公室里,只听得到她压抑的哭声。

过了很久,孟佳的情绪才稍微稳定下来。她摘下眼镜,用纸巾擦着眼泪,声音沙哑地开了口。

“林医生,对不起……我不是故意要跟您吵的。”

“我知道。”我说。

她抬起通红的眼睛,看着我,那眼神里不再是怀疑和对抗,而是一种深可见骨的恐惧和脆弱。

“我……我以前,有过一个孩子。”她一字一顿地说,仿佛在揭开一个血淋淋的伤疤,“三年前,也是怀孕,都快七个月了。那时候我年轻,什么都不懂,觉得产检没那么重要,医生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一次,我觉得胎动好像少了,去问医生,医生说孕晚期胎动是会少一点,让我回去自己数。我信了,就回去了。”

她的声音开始颤抖:“结果,过了两天,就……就一点动静都没有了。等我再跑到医院,已经晚了。引产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从我身体里出去……是个男孩,长得很好看。医生说,是脐带扭转,如果我早点去医院,也许还有机会。”

办公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窗外的车水马龙,仿佛被隔绝在了另一个世界。

我终于明白了。

我明白了她为什么要把自己武装成一个“专家”,为什么对每一个检查项目都如此偏执,为什么总把“责任”挂在嘴边。

她不是不信任我,她是不敢再相信任何人。她更不敢相信自己。上次的经历,让她觉得自己是个“失职”的母亲。所以这一次,她要用尽一切办法,抓住每一根她能抓住的稻草,哪怕那根稻草在别人看来是多余的,是“鸡肋”。

她做的那些“功课”,她坚持的那些检查,不是为了挑战我,而是在用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来弥补她心中那个永远无法愈合的空洞。她害怕自己再一次因为“疏忽”而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

高伟在一旁补充道:“那之后,她就变了。整整一年多,她都走不出来。这次好不容易又怀上了,她就跟疯了一样,把所有心思都扑在上面。我知道她太紧张了,可我怎么劝都没用。”

我看着眼前这个哭得像个孩子的女人,心中所有的不解、无奈和怨气,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深深的同情和理解。

我犯了一个错误。我一直在试图用我的“医学逻辑”去说服她,却从未真正尝试去理解她“行为逻辑”背后的情感根源。我看到了她的偏执,却没有看到她的创伤。

产科医生:4个产检项目很鸡肋,浪费钱没意义,妈妈别主动要求做

我递给她一杯水,等她情绪完全平复后,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说:“孟佳,谢谢你告诉我这些。”

“首先,我要为上次的事情,向你道歉。我的态度,可能让你感到了被拒绝和不被理解。对不起。”

孟佳和高伟都愣住了,他们没想到我会先道歉。

“其次,”我继续说,“我想告诉你,上次的意外,不是你的错。脐带扭转是一种突发的、无法预测的意外,就算你天天住在医院里,也未必能避免。你不要再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

“最后,关于产检。”我拿起她的那本厚厚的病历,“我依然坚持我的专业判断,那些不必要的检查,我们还是不做。但是,我向你保证,从今天起,我会给你开一个‘特权’。”

我从抽屉里拿出一张便签,写下了我的手机号码,递给她。

“这是我的私人电话。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一个人胡思乱想。任何时候,无论白天黑夜,只要你觉得不对劲,胎动多了、少了,肚子疼了,或者只是单纯的害怕和焦虑,你都可以直接打电话给我。我不会嫌你烦,我会随时听你讲,为你判断。”

“我们不去做那些冰冷的、可能会增加你焦虑的检查。我们换一种方式。我,作为你的医生,给你最直接、最及时的支持和保证。你,要学着去相信我,也学着去相信你自己和宝宝。我们一起,把这个孩子,平平安安地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愿意吗?”

孟佳呆呆地看着我手里的那张便签,眼泪又一次涌了出来。但这一次,不再是恐惧和委屈,而是夹杂着震惊、感动和释放。

她伸出颤抖的手,接过了那张薄薄的纸,却仿佛接住了一个沉甸甸的承诺。

她用力地点了点头,泣不成声:“我……我愿意。”

那一刻,我知道,我和孟佳之间的那堵墙,终于塌了。

第5章 一部24小时热线

那张写着我手机号的便签,成了一座桥,连接了我和孟佳之间被隔阂与误解堵塞的信任通道。

从那天起,我的手机真的成了一部“24小时孕妇热线”,而唯一的VIP客户,就是孟佳。

起初,她几乎每天都会给我发信息,或者在深夜打来电话。

“林医生,不好意思打扰您。宝宝今天下午动得好像比昨天欢,正常吗?”

“林医生,我刚才好像有点宫缩,肚子硬了一下,大概十秒钟,要不要去医院?”

“林医生,我今天吃了两块西瓜,网上说西瓜太凉,对宝宝不好,怎么办啊?”

她的问题,五花八门,充满了各种细节和挥之不去的焦虑。每一次,我都会耐心地回复她。有时候是一段长长的语音,解释胎动的规律;有时候是几句安抚的话,告诉她假性宫缩的特点;有时候,我甚至会跟她开个玩笑:“放心吧,你的宝宝没那么娇气,两块西瓜只会让他觉得很开心。”

高伟后来告诉我,每次收到我的回复,孟佳都会像拿到圣旨一样,反复看,反复听,然后长长地舒一口气,整个人才能放松下来。那部手机,成了她的“定心丸”。

渐渐地,我发现她的电话和信息,间隔时间越来越长了。从一天几次,到几天一次。问题也从具体的身体症状,慢慢变成了一些对未来的期许和闲聊。

“林医生,您说男孩好还是女孩好?”

“我今天去逛了婴儿用品店,那些小衣服太可爱了,忍不住买了好几件。”

我知道,她的心态在慢慢转变。她不再是一个时刻准备战斗的士兵,而是在学着享受一个准妈妈的快乐和期待。

我们也建立了一种奇特的默契。在常规产检时,我依然会拒绝她提出的不必要的检查项目。但这一次,她不再争辩,而是会带着一点撒娇的口吻说:“好吧,听您的。反正回家有事我就给您‘打电话’,比做检查还管用。”

诊室里的其他孕妇看到我和她像朋友一样聊天,都投来羡慕的目光。她们不知道,我们之间曾经有过那样激烈的“战争”。

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孕妇拿着手机,小心翼翼地问我:“林医生,我看网上说,孕晚期最好每周都做一次B超监测羊水,是这样吗?”

我还没开口,坐在一旁等待的孟佳就主动接过了话头:“妹妹,你别老看网上的。我以前也跟你一样,恨不得天天抱着B超机睡觉。后来林医生告诉我,焦虑比什么都可怕。你按时产检,听医生的,有事多跟医生沟通,比你做再多检查都强。”

她说完,还对我俏皮地眨了眨眼。

我看着她,心里百感交集。那个曾经被网络信息武装到牙齿的“斗士”,如今,却成了我最得力的“反焦虑宣传员”。

我意识到,我给她的,不仅仅是一个电话号码,更是一种“被看见、被倾听”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任何昂贵的检查项目都无法替代的。它治愈的,不仅仅是她对怀孕的恐惧,更是她内心深处那道关于“失去”和“不被信任”的伤口。

医学,从来都不只是冷冰冰的技术和数据。有温度的沟通和共情,有时候,比最先进的仪器更能疗愈人心。

孕39周,孟佳规律宫缩,入院了。

我去看她的时候,她躺在病床上,虽然疼得满头大汗,但眼神却异常坚定和平静。

她拉着我的手,说:“林医生,我不怕。因为我知道,您在。”

我拍了拍她的手,说:“放心,我也在,宝宝也在,我们一起加油。”

那一刻,我们不是医生和病人,而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共同的敌人,不再是彼此的固执,而是分娩的阵痛和对未知的恐惧。我们的目标,也空前地一致:迎接那个我们共同守护了近十个月的小生命,平安降临。

第6章 新生的啼哭

孟佳的产程很顺利。

她比我想象的要坚强得多。在剧烈的宫缩阵痛中,她没有大喊大叫,只是紧紧地攥着高伟的手,按照助产士的指导,一次次地呼吸、用力。

我站在产房门口,透过玻璃窗看着里面的一切。我的心,也跟着她的每一次用力而收紧。这十个月,我见证了她的挣扎、她的恐惧、她的转变和她的成长。这个孩子,对我来说,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不仅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更是一场关于信任与和解的艰难战役的最终胜利。

“哇——”

一声响亮而清脆的啼哭,穿透了产房的门,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所有人紧张的脸。

成功了!

我看到助产士把一个浑身通红、手舞足蹈的小家伙抱到了孟佳的胸前。孟佳伸出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孩子的脸,眼泪无声地滑落。高伟在一旁,这个一米八的汉子,哭得像个孩子,一边亲吻着妻子的额头,一边语无伦次地说着:“谢谢你,老婆,谢谢你……”

产房里的气氛,温暖而神圣。

过了一会儿,护士抱着孩子出来,对等在门口的我笑着说:“林主任,母子平安,是个七斤二两的大胖小子,健康得很!”

我悬着的心,终于彻底落了地。我凑过去,看着那个刚刚来到世界的小生命。他闭着眼睛,小嘴巴一张一合,仿佛在品味着这个新世界的气息。他的眉眼,像极了孟佳。

我笑了。这大概是作为一名产科医生,最幸福的时刻。所有的疲惫、委屈和压力,在这一声啼哭面前,都烟消云散。

两天后,孟佳出院。

她和高伟抱着孩子,特意来到了我的办公室。于是,便发生了故事开头的那一幕。

孟佳抱着孩子,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

“林医生,谢谢您。”

我连忙扶起她,说:“快别这样,你身体还没恢复好。孩子平安健康,是你们夫妻俩的功劳,也是宝宝自己的努力。”

孟佳摇了摇头,眼圈红了:“不,您不知道。如果没有您,我可能早就被自己逼疯了。是您把我从那个牛角尖里拉了出来。您让我明白,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来自于做多少检查,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对专业人士的信任。”

她顿了顿,看着我,无比真诚地说:“您说的那四个‘鸡肋’项目——孕早期免疫全项、密集HCG监测、无创DNA和微量元素检测,我后来算了算,如果当初您都由着我做,再加上我可能要求的其他检查,我至少要多花上万块钱。但钱是小事,最重要的是,我肯定会因为那些检查报告上任何一个微小的波动而崩溃。您拒绝我,其实是在保护我。”

高伟在一旁也连连点头:“是啊,林医生,我们全家都得感谢您。您不仅是我们的医生,更是佳佳的心理疏导师。”

我看着他们一家三口,心里暖洋洋的。我摆了摆手,笑着说:“别把我捧那么高。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以后好好带孩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离开后,我独自在办公室坐了很久。

窗外的夕阳,给整个城市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我拿起桌上那本属于孟佳的、厚厚的病历,从头到尾,又翻了一遍。每一页记录,都像一部电影,在我眼前回放。

我忽然想起我刚当医生时,我的导师,也就是现在快退休的陈主任,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小林,记住,我们治的是病,但看的是人。有时候,一张嘴,一颗心,比一把手术刀更重要。”

以前,我对此一知半解。我觉得,作为医生,技术过硬,判断精准,就是最大的负责。但孟佳的出现,给我上了最深刻的一课。

我依然会坚持我的医学原则,告诉我的病人们,哪些检查是“鸡肋”,是浪费钱,没有意义。但我会换一种方式。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倾听她们的恐惧,去理解她们的焦虑。我会尝试着,不仅仅是做一个开检查单和解读报告的“医生”,更要做一个能传递温暖和信任的“守护者”。

因为我知道,每一个“无理取闹”的要求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像孟佳一样,需要被看见、被治愈的,受伤的灵魂。而医学的温度,恰恰体现在这里——在我们愿意拨开那些冰冷的数据和条款,去触摸那颗滚烫而脆弱的人心的时候。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唐筛结果低风险是什么意思(产科医生4个产检项目很鸡肋)》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