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疼,真是老了的信号?”王阿姨今年68岁,退休后开始每天坚持早晚散步,每次约三四千步。
但最近几个月,她发现腿越来越疼,尤其是早上起床或者散步回来的时候,膝盖酸胀,走起路来像踩在钉子上。
“是不是不该走了?”她有些犹豫,甚至一度打算干脆卧床休息。
可邻居张大爷却说:“越疼越得动,动得多了,才不容易废掉。”两个观点,截然相反。
那到底该动,还是该躺?
医生怎么说?是不是年纪大了,腿疼就要“躺平”?还是说,忍着疼也要坚持走?其实,答案比你想象得更复杂。
很多人误以为“腿疼就别动了”,但有研究发现,错误的休息方式反而可能加速关节退化和肌肉萎缩。
今天,我们就来认真聊聊:老年人腿疼时,是走好,还是躺好?
看完你就明白,关键不在“动不动”,而在“怎么动”。
很多老年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走几步路,膝盖就开始疼;站久一点,小腿就发沉。
但你知道吗?腿疼的“真相”,往往比你以为的更复杂。
腿疼 ≠ 不能动。
恰恰相反,大部分老年人的腿疼,都是因为动得不对,或者动得太少。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专家指出:老年人常见的腿疼,多源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下肢血管疾病。这些病症早期并不致命,但长期卧床会造成关节僵硬、肌肉退化,甚至诱发更严重的循环障碍。
尤其是膝骨关节炎,如果不活动,滑液分泌减少,关节间摩擦增大,反而更疼。
而如果是下肢动脉硬化引起的腿疼,则需要区别看待。
长时间静卧,会让血液循环更差,加重肢体缺血。
也就是说:一味卧床,不仅缓解不了疼痛,还可能加重病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疼就要硬撑着走路。
关键在于,判断是哪种疼、什么程度、适合多大的活动量。
很多人一旦腿疼,就自动减少活动,但研究表明: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适度散步,有明显益处。
第一种变化:疼痛感减轻,关节更灵活
北京大学医学部一项研究显示,每天散步30分钟,持续8周,能显著改善膝关节活动度。
散步时关节活动增加,有助于关节滑液循环,减轻炎症。
第二种变化:肌肉力量增强,腿更有劲
肌肉是关节最好的“支撑架”。
美国运动医学会指出,老年人腿部肌肉每年流失3%~5%。
适度散步可以有效延缓肌肉萎缩,让腿部力量保持稳定,从而降低跌倒风险。
第三种变化:血液循环改善,减少血栓风险
长时间卧床会让下肢静脉回流变慢,容易形成血栓。
散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是对有慢性下肢静脉曲张的老年人来说,是一种天然的“血液按摩”。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马上散步。
有些急性炎症期、骨折恢复期、下肢严重水肿的患者,需要阶段性休息或选择更温和的康复方式。
面对腿疼,既不能完全卧床,也不能强撑着锻炼。
医生提醒:关键是“动得对”。
第一招:热敷+拉伸,缓解初期疼痛
如果是因为受凉、轻微劳损导致的腿疼,可用温毛巾热敷15分钟,再进行轻柔的腿部拉伸。
避免剧烈下蹲或快速上下楼梯,以免加重损伤。
第二招:“说话速度散步法”
如何判断散步的强度合适?医生建议:“能边走边说话,但不能唱歌。”
这个速度大概是每分钟90~100步,既能锻炼心肺,又不会压迫膝盖。
第三招:每走20分钟,坐下活动关节3分钟
长时间走路,可能会造成膝关节磨损。
每走20分钟,找个地方坐下休息,同时做一些膝关节旋转、小腿抬高练习,让关节“缓口气”。
同时,注意穿软底防滑鞋,避免走斜坡和硬地;天气冷时戴好护膝,防止风寒入侵。
还有一项“冷知识”:老年人多补钙,但忽略了维生素D的吸收。
适当晒晒太阳,可以帮助钙质沉积,缓解骨质疏松造成的隐性疼痛。
医学共识普遍认为:适度、科学地活动,是缓解老年腿疼、延缓退化的核心方式。完全卧床,反而容易让关节变“锈”。
但散步也不是“万能药”,需根据个人病情、疼痛部位、基础疾病等综合判断。
如果你正在经历腿部不适,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找出疼痛原因,再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安排日常活动量。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小坚持”中。
今天开始,试着用对的方式走对的路,让双腿慢慢找回轻盈和力量吧。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中老年人运动指导白皮书(2022年版)》
《中华骨科杂志》,2021年 第41卷 第4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运动干预研究进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年版)》,中华医学会
Harvard Medical School. “Walking for health: Benefits and safety tips for seniors.”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老年人腿疼应该怎么办(老年人腿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