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77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这肠胃啊,天生娇气。”
陈阿姨每次聚餐都要先声明一句,“凉的辣的一点不能碰,一碰就拉肚子。”
在她看来,这只是“肠胃敏感”,忍一忍就过去了。但最近她的症状变得越来越频繁,甚至连喝口冷水都能肚子绞痛。去医院一查,医生却连连摇头:“这不是简单的肠炎,已经出现癌变征兆。”
让她更吃惊的是,医生还提到了一种可能会传染给家人的癌前病变因素。
这到底怎么回事?
一、总是拉肚子,可能不是“肠胃不好”那么简单很多人都有吃完凉的辣的就腹泻的经历,大多数时候只是轻微的肠道刺激,一会儿就好了。但如果频繁腹泻、腹痛、黏液便、甚至带血,就绝不能掉以轻心。
这些症状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肠炎,也可能是更严重的——结直肠癌的早期信号。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发布的数据,结直肠癌已连续多年位居我国发病率前三,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但近年来也开始呈现年轻化趋势。
更令人警惕的是,它在早期常被误认为是“肠胃不好”,等到确诊时,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
1.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传染全家人
陈阿姨的检查报告中,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因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
很多人以为这种细菌只和胃有关,最多导致胃炎、胃溃疡,但其实它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与胃癌、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更关键的是,这种细菌可以通过唾液、共餐、共用餐具传播。也就是说,一个人感染,全家都有风险。
国内一项覆盖13个省市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约50%,很多人甚至感染多年都不自知。
如果你经常腹泻、胃胀、反酸、食欲不振,建议尽早做一次C¹³呼气试验或胃镜检查,明确是否感染。
一旦确诊,需按疗程进行根除治疗,同时建议家庭成员一起检查、治疗,避免“反复感染”。
2. 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率远超想象
另一种容易被忽略的癌变因素是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多发于20~40岁人群。
这类患者常有黏液血便、腹泻、左下腹痛等长期反复发作的症状,而且容易被误诊为“慢性肠炎”或“功能性腹泻”。
但真实情况远比想象严重:根据《中华消化杂志》发布的临床观察数据,病史超过10年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发生率高出普通人6~30倍。
因此,如果你出现长期腹泻,尤其是伴随黏液、血便、体重下降,一定要尽快做肠镜检查,明确诊断。
三、为什么“凉的辣的”成了诱因?“吃点冰的就拉肚子,是不是我太娇气了?”
其实,这不是娇气,而是病灶已经非常敏感。
凉食会刺激胃肠神经反射,导致肠蠕动加快,容易诱发腹泻;辛辣食物则含有辣椒素,会加重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
对于本身肠道有慢性炎症、感染或肿瘤风险的人来说,这些食物就像火上浇油,轻则拉肚子,重则疼痛、出血。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总强调:肠胃不好的人,饮食不是“小事”,而是“病根”。
四、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判断是否属于结直肠肿瘤的高危人群,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初步筛查:
40岁以上,有不明原因的腹泻或便血
有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病史
直系亲属中有肠癌患者
长期不规律饮食,爱吃烧烤、腌制、油炸食品
感染幽门螺杆菌但未治疗
如果你符合上述两条及以上,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哪怕没有明显不适。
1. 清除幽门螺杆菌:一旦感染,务必按照医生指导完成根除疗程。治疗期间全家最好统一检查,避免“你刚治好,他又传回来”。
2. 饮食规律,少刺激:避免过冷、过辣、过油的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保持肠道通畅。每周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增强肠道免疫力。
3. 定期检查,早筛早治:对40岁以上人群,尤其有家族史者,建议每2~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对于有慢性腹泻、便血史的人群,应缩短复查周期。
很多人把“吃坏肚子”当成小事,但背后的健康风险可能远超你想象。
频繁腹泻,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别让“肠胃不好”成为对癌变的麻痹借口。
早点检查,早点干预,才能守住肠道的健康防线,也保护好身边的家人。
参考资料:
[1]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分析报告(2024)[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华消化杂志, 2023年第43卷第6期[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疗共识报告(2022年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吃冷的东西肚子疼怎么办(一吃凉的辣的就拉肚子检查出2种癌变因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