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54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最近失眠得厉害,半夜醒五六次,每天睡不到四小时。听邻居说“艾司唑仑挺灵的”,她便到社区医院开了点试试。头几天效果不错,一吃就睡,可一个月下来,不但睡眠时间越来越短,白天还迷迷糊糊、头晕恶心。
她跑去问医生:“是不是药吃多了,要上瘾了?”医生皱着眉头说:“艾司唑仑确实能治失眠,但不是想吃就能吃的。”
失眠的人不少,靠药入睡的也不少,但很多人并不了解这种药背后的“门道”。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又好又不能乱用”的药——艾司唑仑。
艾司唑仑属于苯二氮䓬类药物,是一种处方安眠药,主要通过增强大脑中GABA(γ-氨基丁酸)活性,让人更容易入睡。
它的起效快、作用强、依赖性小于老一代药物,所以被广泛用于治疗短期失眠、焦虑伴随的睡眠障碍。
但重点来了:它的说明书就明确指出——不建议连续使用超过7-10天。
为什么?因为这种药容易形成“心理依赖”,也就是说,一旦习惯了靠它入睡,大脑会渐渐“忘记”自己怎么睡觉。
就像每天靠闹钟起床,久了你就不再自然醒。药物一停,失眠更严重,这就是所谓的反跳性失眠。
二、不是所有失眠都适合吃艾司唑仑很多人一失眠就想用药,但其实,失眠只是表象,背后原因多种多样:
有的是因为焦虑、抑郁;
有的是生物钟紊乱;
有的是睡眠环境问题;
还有的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导致。
如果不查清原因,一味吃药,只是治标不治本。
例如,2023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失眠诊治指南》就强调:药物治疗应建立在明确诊断基础之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
三、使用艾司唑仑,这4个问题必须注意1.不能自行加量
有些人觉得“吃一片不够,两片刚刚好”,这是极其危险的做法。
艾司唑仑属于中枢神经抑制剂,过量可能导致意识障碍、呼吸抑制,严重者可致命。
医生会根据你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来决定剂量,切勿自行调整。
2.不能与酒精同服
酒精本身就会抑制神经,如果再加上艾司唑仑,就像“两把锁锁住大脑”。
轻则头晕嗜睡,重则昏迷不醒,甚至出现呼吸暂停。
指南明确指出:使用该类药物期间严禁饮酒,也要避免服用其他镇静类药物。
3.老人、孕妇、慢病患者要慎用
60岁以上人群代谢变慢,容易药效延长,白天打瞌睡、跌倒风险增加。
孕妇服用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哺乳期也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
同时有肾病、肝病、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也要特别小心,必须遵医嘱使用。
4.停药要“慢慢来”
如果连续服药超过两周,不能突然停药,需要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
否则容易出现焦虑、心慌、头晕等戒断反应,甚至比原本的失眠更糟。
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综合干预”,不是一味靠药,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睡眠密码”。
你可以尝试这些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I):被称为“治疗慢性失眠的一线方法”,已有大量研究证实效果。
规律作息:每天固定时间上床、起床,让生物钟稳定。
睡前避光避蓝光:手机、电视等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
白噪音、冥想、泡脚:帮助放松入眠,效果因人而异。
记住:睡眠是身体的自然需求,而不是靠药物“催眠”出来的。
艾司唑仑不是毒药,也不是神药。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对,能帮你渡过失眠的难关;用得错,可能让你陷入更深的困境。
真正解决失眠,不是靠吃药吃到睡着,而是找到“为什么睡不着”,再对症处理。
别让“入睡”变成“依赖”,也别让“短期药物”变成“长期麻烦”。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年版)》
国家药监局药品说明书数据库:艾司唑仑片说明书
国家卫健委:合理用药核心信息解读(2021年)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艾司唑仑片是安眠药吗(艾司唑仑是治疗失眠的良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