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肚子里好像有球在滚。
”
佛山3岁娃说完这句话的12小时后,医生从他肠子里掏出一颗乒乓球大的“水宝宝”。
原来那包彩色小珠被奶奶随手放在零食架,娃以为是糖,一把倒进嘴,4小时膨胀150倍,直接把肠道撑成“单行道”。
这不是段子,是去年12月刚出的病历,手术单上“缺少中文警示”七个字,医院直接圈红。
有人纳闷:不就几颗泡大珠吗?
早该禁了。
现实是,2024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才下架1200多包,注意,单位是“包”不是“吨”,很多直播间还在用“神奇生长球”当关键词,评论区清一色“孩子超爱”。
更离谱的是,30%抽检样品丙烯酰胺超标,神经毒性不可逆,可它长得太像彩虹糖,3岁以下娃根本分不清“漂亮”和“能吃”。
有家长说:我盯得紧,只买正规大牌。
实验室把“合格”款丢进37℃人工胃液,照样膨胀到原来50倍,只是速度温柔点,毒性小点,但堵起肠子一样要命。
现在医院急诊有个暗号——“4小时窗口”,误食后别催吐,别灌水,立刻禁食禁水直奔内镜中心,超过4小时,开刀概率翻3倍。
好消息也有,海藻酸钠+食用色素的“可降解水宝宝”下半年上市,膨胀率锁在5倍以内,遇胃酸直接化成一滩“菜糊糊”。
坏消息是,老库存还在流通,直播间19块9包邮的“三无”彩色珠,可能在你家楼下文具店躺着。
怎么避坑?
记住三句话:
一看包装,没有“GB6675”滚粗;
二摸膨胀率,商家敢写≤30倍才考虑;
三查形状,像糖果、维生素的直接拉黑。
最省事的办法:把泡大珠踢出购物车,换成磁力片、拼插棒,便宜还耐摔。
娃哭?
告诉他“彩虹糖在超市,这包是假的”,3岁娃听得懂,真的。
别让下一颗“乒乓球”在肚子里开奖,急诊室的夜灯比玩具贵多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孩子误食生长球有毒吗(水宝宝又惹事了你家可能也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