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很快就拔了尿管,一周就顺利出院,现在已经能自主排便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曾纪晓查房后,对刚刚接受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晓彤恢复效果表示满意。
这个被巨结肠困扰了5年的孩子,肠道最粗处达9.7厘米——是正常儿童肠道直径的两倍多,如今终于摆脱了每天喝润肠药、用开塞露排便的痛苦。
从“皮球肚”到9.7厘米巨肠:被耽误的肠道危机
“有部分患儿出生后24-48小时排不出胎便,肚子胀得像个皮球。”曾纪晓主任拿起一张钡灌肠造影图,指着其中一段异常扩张的肠管解释道,“我们在临床中遇到过最大的巨结肠达21×17厘米,里面形成的粪石硬得像石头,有些孩子一两个月就能长出这种‘肠道结石’。”
据介绍,先天性巨结肠作为儿童病理性便秘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由肠神经节细胞缺如引起,病变多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受累肠管痉挛狭窄,无法正常蠕动,导致近端肠管逐渐扩张形成“巨结肠”。“这个病发病率约1/3000,2019年全国新出生患儿约3000例,但很多家长容易把它和功能性便秘混淆。”曾纪晓主任坦言,临床上90%以上的儿童便秘是功能性问题,比如纤维素摄入不足。
那位5岁男孩的母亲至今记得,孩子从出生起就排便困难,“一点点,不顺畅。”而平时家里人也只当做孩子上火,时常会给他饮用一些清热茶。慢慢地,家长发现孩子肚子越来越大,排便间隔最长达两周,这才辗转找到珠江医院。
“术前洗肠时,一天最多用了1万毫升生理盐水,相当于20瓶矿泉水,光是清空肠道就花了两天时间。”曾纪晓的话语里带着无奈,“如果能早点确诊,孩子就不用遭这么多罪。”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曾纪晓采用机器人辅助手术中
从70%诊断率到机器人精准手术:破解诊疗困局
“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至今对大多数基层医院来说仍是一个挑战。”曾纪晓给出一份数据,“通过钡灌肠检查的诊断率只有70%-80%,有些病变位置太短或太长都难以显现。”
据悉,曾主任所在的团队改良了直肠活检取材方法,在全麻下使用肛门自动牵开器,于齿状线上3cm、5cm处精准取直肠肌层及黏膜下层标本,显著提高了巨结肠诊断阳性率。 “我们认为,有四个诊断条件:典型临床表现是必备项,再加上钡灌肠、肛管直肠测压、直肠活检中的两项以上符合,才能初步诊断。”曾纪晓强调,“根治术前必须做直肠全层活检,这是金标准。”但他也无奈地表示,国内仅25.9%的患者常规进行直肠活检,“部分医院缺乏设备和专业病理医师,有些医疗中心观念还没转变。”
手术是根治巨结肠的唯一方法,否则就需要定期灌肠。而传统手术需要切除病变肠段,将正常肠管与肛管吻合,但儿童骨盆狭小,操作空间有限。“机器人手术的3D视野能放大10倍,在狭小盆腔里精准分离,最大程度保护盆底神经丛。”曾纪晓展示着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操作画面,“我们最近做的两例机器人辅助手术,一个7岁,一个5岁,使用国产精锋机器人和进口机器,操作上都很丝滑,效果上没有显著差异。”
不过,他特别提到手术对功能保护的重要性:“如果手术中,医生操作粗暴可能会损伤患者的盆底神经丛,这将会影响到男孩子成年后的勃起和排尿功能。而机器人的精准操作能减少这种风险。”
从术后康复到规范化诊疗:让每个孩子正常排便
“手术后的饮食和排便训练同样关键。”曾纪晓主任解释,巨结肠手术切除了无神经节细胞的痉挛段,但剩余结肠和直肠的蠕动功能尚未建立协调,需通过饮食调节和训练重建排便节律。这名5岁男孩术后三天就开始尝试自主排便,如今每天都能规律排便,家长特别满意。
对于手术时机,曾纪晓主任也有自己的考量:“三个月以上的患儿更适合机器人手术,太小的孩子麻醉风险较高,且病变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出现误诊。”据悉,他所在的团队已积累近300例机器人手术经验,不断突破患儿年龄和体重的限制,“机器人原本是为成人设计的,但我们通过改良配件和操作方法,让它能精准服务于小儿患者。”
在曾纪晓主任看来,规范化诊疗是降低巨结肠误诊误治的关键:“手术成功的核心在于医生对解剖的透彻理解、经验的积累。“他尤其看重医生的综合能力,“一名优秀的小儿肛肠外科医生应当掌握各种术式,根据病人情况个体化选择。但对于常规病例,术者应专注于最擅长的方式,同时必须紧跟微创精准的浪潮,机器人技术就是我们手中的‘新利器。”他强调,家长若发现孩子出生后胎便排出延迟、反复腹胀便秘,一定要及时到儿科排查,“早诊断、早手术,才能让孩子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
文、图|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马彦 韩羽柔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巨结肠手术都有后遗症吗(5年巨结肠患儿术后7天自主排便珠江医院团队用机器人手术破解肠道困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