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唱歌时,声音总透着股“虚劲儿”——要么使不上力,声音轻飘飘没质感;要么用力了,嗓子却像被勒住,又紧又疼。其实,这不是气息或嗓子的问题,而是喉咙后部的咽壁没“工作”。咽壁就像声音的“承重墙”,一旦激活它,声音会瞬间有“着力点”,变得结实又有穿透力。下面教你用“压”字,轻松练出有力量的好嗓音。
一、咽壁:声音结实的“秘密武器”
唱歌时,声音得靠咽壁、软腭等部位“托住”,才能形成集中共鸣。要是咽壁没被调动,声音就没了“支撑点”,只能靠嗓子硬喊。这样一来,要么声音发虚,像飘着的纱;要么嗓子超负荷,唱不了几句就疼。
可激活咽壁后,效果大不一样。它会像弹簧一样,稳稳托住声音,让气息和音色高度集中。你听专业歌手唱歌,哪怕轻轻唱,声音也扎实稳定,就是咽壁在暗中发力。
二、为啥选“压”字练咽壁?
试试自然说“压(yā)”这个字,你会明显感觉到:口腔上膛(口盖儿)整体向上拎起,喉咙后部的咽壁也跟着绷紧。这种状态,正是激活咽壁的“标准姿势”。
“压”字的发音结构很妙,它能让口盖儿前后同步上抬,不会出现“只抬前半部分”或“只拎后半部分”的偏差,能帮我们精准找到咽壁发力的感觉。要是换“啊”“哦”这类字,新手容易只抬软腭前半部分,忽略咽壁,训练效果就打折扣了。
三、从“压”字到唱歌,怎么过渡?
光会说“压”还不够,得把咽壁激活的状态迁移到唱歌里。方法很简单:先通过“压”字找到口盖儿整体上拎、咽壁绷紧的感觉,再把这种状态用到音阶和旋律中。
比如,先反复练“压”字,记住口盖儿上拎的感觉,然后跟着音阶唱“呀(yā)”。唱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口盖儿继续上拎,咽壁保持绷紧,让“呀”的声音“靠”在咽壁上,别散在口腔里。坚持练,声音会慢慢找到“着力点”,不再发虚。
拿《茉莉花》举例,不用急着唱歌词,先用“呀”跟着旋律唱。保持咽壁激活的状态,让每个“呀”都依托着咽壁,感受声音的结实感。等状态稳定了,再把歌词套进去,你会发现声音结实多了,唱起来也更轻松。
四、3步咽壁训练法,每天10分钟
第一步:“压”字找发力感(3分钟)
放松肩膀,自然站立,轻轻张嘴。慢速说“压(yā)”,专注感受口腔上膛——想象它像被“向上拎”,前后同步抬起。同时用手摸喉咙后部,能感觉到咽壁轻微绷紧。每次说“压”保持2秒,重复15 - 20次,记住这种感觉。
第二步:衔接音阶练“呀”(4分钟)
保持第一步的状态,把“压”换成“呀(yā)”,跟着do - re - mi - fa - so - la - si - do的音阶唱。唱每个“呀”时,都要留意:口盖儿继续上拎,咽壁别松。要是唱高音时咽壁松了,就停下,重新说几遍“压”字,找回状态再继续。不用追求速度,重点是保住咽壁的发力感。
第三步:“呀”代旋律练(3分钟)
选一段熟悉的旋律,比如《小星星》《茉莉花》,不用歌词,全用“呀”来唱。全程保持咽壁激活的状态——口盖儿上拎、咽壁绷紧,让“呀”始终有“支撑感”。刚开始慢唱,确保每个音都有咽壁支撑;熟练后,再加快速度,贴近歌曲原速。等这个练顺了,再唱歌词,声音会明显更结实。
最后提醒:咽壁训练不是越用力越好,要找“适度的绷紧感”。刚开始练,喉咙有点酸很正常,就像练肌肉,坚持几天就适应了。等咽壁有了力量,不管高音低音,声音都能稳稳的,再也不用靠嗓子硬喊啦。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上膛软腭部位用舌头舔感觉有很多小颗粒的东西(唱歌总发虚用一个字激活咽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