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58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以为肠息肉是个“小问题”,不痛不痒就懒得管。但你可能不知道,有两类息肉,几乎百分之百会癌变。而且,它们在变成癌症之前,身体早已发出信号,只是你没注意。
别等到肠癌找上门,才想起检查肠道。
我们先说清楚,不是所有息肉都会变癌,但有两种息肉,被称作结直肠癌的“前奏”。
第一种叫腺瘤性息肉。这类息肉在显微镜下,细胞排列就像癌细胞一样异常。尤其是其中的绒毛状腺瘤,据《中华胃肠外科杂志》报道,其癌变率高达60%—100%。
第二种是锯齿状息肉,它不像传统腺瘤那样突出,有些甚至贴在肠壁上,不容易被发现。但它的癌变速度更快,尤其是锯齿状腺瘤,往往在2年内就可能发展为直肠癌。
也就是说,你以为的“良性肿物”,其实已经是癌症的预演。
肠息肉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不疼不痒,排便也正常,很多人都是在做肠镜时“顺带”查出来的。
但问题就在这,等到真的有感觉时,往往已经癌变或出血了。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超55万例,死亡人数超过28万。其中相当一部分,原本可以在息肉阶段就被发现,完全能避免癌变。
真正让人后悔的,不是得了癌,而是——早就有机会预防,却没当回事。
上厕所时,出现这4种异常,赶紧查肠镜!虽然息肉早期不明显,但身体并非毫无表示。尤其是在排便时,这4个表现可能正是息肉在“敲门”。
1. 大便带血,不止一次
便血是最常见的信号。很多人以为是痔疮,但如果血色鲜红、出血频繁,尤其是没有排便困难,却反复见血,要高度警惕息肉或早期癌变。
2. 排便习惯改变
原本规律的一天一次,突然变成一天三次,或者几天不拉。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可能是肠道内的息肉或肿瘤影响了肠蠕动。
3. 排便不尽,总感觉“拉不干净”
这是因为息肉堵塞了部分肠道,粪便无法顺利排出,哪怕已经排空,还是有“堵着”的感觉。
4. 粪便变细、变扁或带黏液
肠道空间变窄,粪便自然变形。尤其是持续几天以上的细条状粪便,加上黏液分泌,要马上警惕直肠问题。
不是人人都要年年做肠镜,但有些人属于高风险人群,一旦超过40岁,建议至少5年做一次肠镜。
1. 有肠息肉、肠癌家族史
尤其是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得过肠癌或腺瘤性息肉的,风险会明显升高。
2. 长期便秘或腹泻者
肠道长期处于异常状态,容易诱发慢性炎症,增加息肉发生率。
3. 有吸烟、饮酒、红肉摄入多等生活习惯者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红肉加工品、长期饮酒与肠癌风险密切相关。长期生活不规律,也会让肠道防御系统“松动”。
4. 超过50岁,未做过肠镜体检者
年纪越大,肠道细胞突变的概率越高。50岁以上人群,是息肉和肠癌的高发年龄段。
息肉被发现后怎么办?“早切除早安心”发现肠息肉不等于得癌,但千万别拖着不管。
临床上,绝大多数息肉可以通过肠镜下切除解决,创伤小、恢复快,不需要开刀,也不会留疤。
而如果拖到癌变,就不仅是切除那么简单了,可能还要做一段肠道的切除手术,甚至面临化疗、放疗的折磨。
医生一句话说得好:能在息肉阶段发现并处理,就是捡回来的一条命。
很多人害怕肠镜,不是怕痛,而是“觉得尴尬”。
但肠镜检查是目前发现肠息肉和早期肠癌最可靠的手段,整个过程有镇静药物辅助,基本无痛,几分钟就能完成。
所以,如果你上厕所有异常、年纪超过40岁、有家族史,别再犹豫了,去做个肠镜吧。
你不去查,它可能就是癌;你查了,可能就是救命。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 《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现状分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研究进展》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肠息肉的临床诊疗与处理路径》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肠息肉有哪些症状(2种肠息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