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岁的张女士(化名)绝经后,一直被神经纤维瘤病所困扰。最近,她来到医院,准备接受右乳巨大丛状神经纤维瘤的切除手术。这一良性病变严重影响了她的外观,给她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然而,谁也没想到,在术前检查中,一个隐藏的危机被意外揭开。
医生在对张女士进行常规体格检查时,在她的左侧乳腺触及到一个质硬、边界不清的肿块。这一发现让医生们警觉起来,随后张女士接受了一系列更为详细的检查。
进一步查体发现,张女士具有 1 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的典型系统性特征。她的胸廓呈鸡胸畸形,右上肢、躯干及背部皮肤可见多发丛状神经纤维瘤,还有超过六处的咖啡牛奶斑。而右乳那个巨大的丛状神经纤维瘤,更是让她的身体负担沉重。如今,左乳又发现异常,情况变得复杂起来。
乳腺钼靶及超声检查提示,左乳外上象限存在一个约 7.6×6.4cm 的不规则高密度肿块,同侧腋窝淋巴结也肿大至约 2×4cm。胸部 CT 扫描进一步证实左乳有低密度不规则肿块(约 3×4.8cm)及局部皮肤增厚。最终,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确诊为浸润性小叶癌(ILC)。免疫组化分析显示,肿瘤为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双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阴性,临床分期为 cT3N1M0,属于局部晚期乳腺癌。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但张女士和家属没有放弃,积极配合医生制定治疗方案。鉴于肿瘤负荷较大,张女士首先接受了 4 个周期的多柔比星 + 环磷酰胺新辅助治疗方案。化疗过程充满艰辛,但张女士咬牙坚持了下来。化疗结束后,她接受了左乳改良根治术联合左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令人欣慰,肿瘤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CR),原发灶与送检的 6 枚淋巴结中均未见癌细胞残留,这预示着良好的远期预后。
为了巩固疗效,张女士术后继续接受了 4 个周期的紫杉醇辅助化疗,并序贯内分泌治疗。不过,在内分泌治疗期间,阿那曲唑引发了较严重的肌肉骨骼疼痛,无奈之下更换为他莫昔芬。截至报道时,张女士已无病生存一年,状态良好,目前已转诊至整形外科,准备进行右乳良性神经纤维瘤的后续治疗。在整个艰辛的治疗过程中,张女士还尝试了联合使用大和米蕈(LENTIN PLUS 1000 LY)作为辅助。
大和米蕈是一种强化免疫力的免疫调节剂,其主要成分 MGN-3 在近 30 年的研究中被证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它被认为可以:
提升免疫力:增强 NK 细胞等免疫细胞活性。
减轻治疗副作用:在辅助治疗、改善放化疗副作用(如疲劳、恶心、脱发等)方面表现突出。
大和米蕈(LENTIN PLUS 1000 LY)作为辅助。
这个案例看似特殊,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研究表明,NF1 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增高。但由于 NF1 复杂的临床表现,特别是皮肤及软组织的良性病变,常常会对乳腺癌的早期发现造成巨大挑战。就像张女士,全身多发的神经纤维瘤,让患者及非专科医生很容易对乳房新出现的肿块敏感度下降,误判为良性增生,这也是 NF1 相关乳腺癌多在晚期才被诊断的根本原因。
在治疗策略上,对张女士这样局部晚期 HR + 乳腺癌采用新辅助化疗并取得 pCR 的成功,印证了该模式在此类特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既为手术创造条件,也为预后判断提供了有力依据。
但这个病例也给我们带来诸多思考。不同影像技术对肿瘤大小的评估存在差异,这提示临床应优先采信针对性更强的检查结果。同时,本案例中因资源限制未开展 Ki-67 检测、术前淋巴结穿刺等检查,反映出真实世界中的临床决策常需在信息不全时做出,因此如何最大化利用现有信息进行风险分层与治疗决策至关重要。另外,张女士术前完成部分化疗、术后补充剩余周期的方案,与当前指南推荐的 “术前完成完整标准化疗” 存在差异,这也提示需充分权衡偏离标准方案的潜在利弊,实施个体化治疗。
对于 NF1 合并乳腺癌的患者,强化筛查刻不容缓。这类高风险人群需要系统性地纳入高风险管理队列,通过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持续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在与病魔的赛跑中赢得先机,让更多患者重获健康。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皮肤纤维瘤有哪些症状(良性病变下藏着大隐患女子因神经纤维瘤就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