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90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小李,你怎么脸色这么差啊?”
“唉,又来了,又是一个月没来月经了……”
办公室里的女同事听完一惊:“不会是怀孕了吧?”
一听这话,小李差点没白眼翻到天上去:“我这身体一直就不正常,哪能那么容易怀孕。”
有一种苦恼,叫“月经不调”。
很多女性每次只要一提“姨妈”,就一肚子委屈。
有的人月经延迟十几天,有的人间隔两三个月才来一次,还有的人量少得可怜,甚至直接停经。一次两次还好,但如果变成一种常态,真的要引起警觉。
不少女性认为“月经不调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它可能是身体在“报警”。
为什么会出现月经不调?先了解一下月经的“正常范儿”正常的月经周期为21~35天,月经持续时间通常在2~7天之间。月经量因人而异,但一般总量在20~80毫升之间,也就是每天更换卫生巾3~5次左右。
月经的产生其实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精密配合的结果。它受激素水平调节,也受到情绪、营养、环境、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
一旦这个系统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月经就会变得不稳定。
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内分泌失调。尤其是青春期、哺乳期、更年期女性,体内激素处于波动状态,容易出现月经紊乱。
此外,甲状腺疾病、泌乳素升高、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也会打乱激素平衡,导致月经异常。
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患者往往出现月经稀发或闭经、难以受孕、体毛增多、痤疮等症状。
有些人一考试、一出差、一换城市,月经就不来了。这并不是巧合。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失眠等会影响下丘脑功能,进而影响激素分泌,导致月经推迟或提前。
很多女性在重大生活变故或压力极大时,都会经历短暂的月经不调,这种情况通常是功能性改变,短期内可以自我恢复。
3. 体重变化:太胖太瘦都不行脂肪组织和女性激素的合成密切相关。BMI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月经周期。
体重过轻(如节食减肥、厌食症)会导致雌激素水平低下,卵巢功能受到抑制,出现闭经。
体重过重,尤其是腹部肥胖,常与胰岛素抵抗有关,也可能引发激素紊乱,导致月经不规律。
一些器质性疾病也会直接影响月经: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伴有严重痛经、性交痛和不规则出血。
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会导致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
卵巢囊肿:干扰排卵,影响月经周期。
这类疾病往往伴随其他症状,如腹痛、白带异常、性交不适等,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
5. 生活作息紊乱:长期熬夜、倒班也有影响现代女性生活节奏快,熬夜、加班、不规律饮食已成常态。
作息混乱、昼夜颠倒会扰乱生物钟,也会干扰褪黑素和性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月经。
有研究发现,夜班女性的月经失调率显著高于日班女性。这不是危言耸听,身体确实在“抗议”。
一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激素类药物、减肥药等,可能影响激素水平。
紧急避孕药虽可短期使用,但频繁服用会扰乱内分泌,导致月经紊乱。
一些人选择长期服用短效避孕药,如未在专业指导下操作,也可能引发周期紊乱。
哪些月经不调信号必须就医?别再拖了!很多人觉得“过几天就来”或者“以前也晚过”,于是一拖再拖。但有些情况,真的不能再等:
连续两个月以上闭经
月经间隔超过40天或少于20天
经期持续超过10天或少于2天
经量明显增多或异常减少
伴随严重痛经、经期情绪极端波动
出现不明原因的阴道出血
这些都不是“小毛病”,而是可能隐藏着卵巢早衰、子宫病变、内分泌疾病等重大问题。
月经不调怎么办?关键是“对症调理”一旦出现月经不调,建议尽早就医,明确病因。
医生通常会通过妇科B超、性激素六项、甲功检查、肿瘤标志物等手段,判断具体问题。
不同类型的月经不调,治疗方式也不同:
内分泌紊乱:可通过药物调节激素水平。
器质性病变:可能需手术治疗或其他干预。
生活方式相关:需要改善作息、均衡饮食、缓解压力。
另外,切忌听信“民间偏方”或盲目吃调经药,反而可能延误治疗时机。
月经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它反映着女性的生殖健康、内分泌状态和整体身体状况。
规律的月经是身体运转良好的体现;而长期月经不调,可能是身体出了“系统性故障”。
与其等问题严重了再后悔,不如从现在起,重视每一次月经。
参考资料:[1] 国家卫健委:《月经失调的诊断与治疗规范指导手册》,2021年版[2]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 《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指南》. 2020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月经不调该做哪些检查(月经不调的原因有哪些这几种情况务必就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