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里常有人拿着一张血糖报告急匆匆地走进来,满脸焦虑地问:“医生,我是不是得糖尿病了?”
报告上确实血糖有点高,但这并不代表已经患上糖尿病。血糖轻微升高,可能只是身体在“报警”,而不是已经跨过了糖尿病的门槛。
血糖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前一晚吃了高碳水饮食、检查前紧张睡不好,甚至感冒发烧期间也可能短暂升高。真正的糖尿病诊断并不仅靠一次血糖值,而是需要综合多个指标、症状和时间节点来判断。
我们见过不少患者,血糖升高却并非糖尿病,而有些人看似正常,却已悄然进入糖尿病前期,甚至早期合并症阶段。
真正的糖尿病有其特有的临床表现,这并不是简单的“甜血”问题。糖尿病的本质是胰岛功能持续衰竭与胰岛素抵抗失衡,而不是单纯吃糖多。
胰岛素这个激素在体内就像交通警察,指挥葡萄糖进入细胞提供能量。如果这个指挥系统出了问题,血糖就会在血液里“堵车”,不断升高。
临床上,我常提醒患者注意6种典型表现,它们才是糖尿病真正“现身”的信号。第一种是持续性口渴与多饮。不是普通的渴,而是喝了水还是口干,甚至夜里要起床喝水。
血糖太高会让肾脏被迫排出多余葡萄糖,同时带走大量水分,身体就会陷入“脱水”状态。
第二种信号是尿多且频繁。这与多饮相辅相成,尤其晚上频繁起夜,不仅影响睡眠,还可能造成电解质紊乱。一个年轻人频繁起夜、不明原因尿多,我们就要警惕是不是糖尿病在作祟。
第三种是体重突然下降。不少患者反而觉得自己“瘦了挺好”,但其实是危险信号。糖尿病患者即使吃得多,身体却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只能消耗脂肪和肌肉来供能,这是一种代谢性饥饿,表面看是瘦了,实则是身体在“燃烧自己”。
第四种表现是反复的感染,尤其是女性容易出现反复尿路感染、阴道炎,男性可能表现为皮肤反复长疖子。高血糖环境对细菌和真菌来说是“天堂”,而患者的免疫力又被糖代谢紊乱削弱,导致反复感染难以根治。
第五种是视力模糊或波动。有些患者说看东西忽然模糊、焦点飘忽不定,几天后又恢复。
其实这并不是眼睛本身的问题,而是高血糖引起眼内液体渗透压变化,甚至牵涉到早期糖网病变。这类视力异常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不可逆的视网膜损伤。
第六种表现是伤口愈合缓慢。哪怕是一个小划痕,也可能半个月不见好转。如果合并下肢末梢血供不足,还可能出现慢性溃疡,这是糖尿病足前兆。我们见过不少糖尿病患者因为一个小水泡,最后不得不截趾甚至截肢,令人唏嘘。
除了这六个表现,糖尿病其实还和很多严重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发现,长期高血糖水平会增加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包括胰腺癌、肝癌、结肠癌等。
2022年《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的癌症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出约1.3倍,且病情往往更难控制。
糖尿病还会悄无声息地损害心脑血管系统。我们常说“糖尿病=心梗的放大器”,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脑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4倍。血糖高不仅伤血管内皮,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斑块破裂的可能。
从机制上看,糖尿病不是孤立病,而是一种全身代谢紊乱的表现。胰岛素抵抗不只影响糖代谢,
还波及脂肪、蛋白质代谢,体内炎症水平升高,氧化应激增强,代谢通路像被打乱的电路板一样紊乱。这也解释了为何糖尿病总是与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如影随形。
很多患者以为只要空腹血糖不高就没事,但其实糖耐量异常才是更早期的“地雷”。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2小时血糖飙升,这种人群风险极高。
2021年《中华糖尿病杂志》报道,糖耐量异常者5年内转化为糖尿病的概率超过40%。这部分人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发现时已是并发症起步阶段。
临床上我们会综合判断,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C肽指标等。糖化血红蛋白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浓度,比一天内的血糖更具代表性。
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一就是糖化血红蛋白≥6.5%。但很多人即使糖化正常,也已出现胰岛功能下降,这时候要看胰岛素分泌曲线和胰岛β细胞储备。
治疗上,真正的糖尿病不仅是控糖,更是控风险。我们要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保护肾功能,监测眼底和神经病变。
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具体代谢状态、并发症风险来定,而不是一味追求“降糖快”。
我常和患者讲,糖尿病不是靠“控糖”活下去,而是靠“控并发症”活下来。血糖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危险的是它背后的代谢风暴。有些患者血糖控制得挺好,结果突发脑梗,才知道自己多年未查过颈动脉彩超和心电图。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锤子买卖。早期识别、个体化治疗、定期随访、动态监测,是防止它走向恶化的关键。很多人把“糖尿病”三个字看得太重,其实比这个词更可怕的是“拖着不管”这四个字。
作为医生,我更想提醒大家:看一份血糖报告,不要只看红色箭头,而要看整个人的代谢状态、生活方式、家族史、体重变化、体力水平。血糖只是信号,不是结局。我们要做的,是在信号出现时就行动,而不是等到并发症敲门才后悔。
未来,糖尿病的发病率仍会呈上涨趋势。2023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4%,糖尿病前期更高达35%。这意味着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正走在糖尿病的路上。而这一切,很多人却毫无察觉。
血糖高,不一定代表糖尿病。但若你忽视了它,它也不会一直客气。真正的糖尿病,不是某个数字定下来的,而是身体给出的多个真实信号。听懂这些信号,我们才有机会提前干预,避免被糖尿病牵着走。
参考文献:[1]王陇德.中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报告(2020年)[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2,26(1):1-6.[2]贾伟平,李光伟.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3]赵文华.中国糖尿病流行趋势与防控策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3):289-293.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糖尿病的表现糖尿病症状(提醒血糖偏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