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发烧有什么症状(连载125发寒发热)

内热发烧有什么症状(连载125发寒发热)

童和悌 2025-10-13 都市日报 1 次浏览 0个评论

作者:陈亮才,原创。

内热发烧有什么症状(连载125发寒发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感觉发热时,体温检测未必超37.0℃。这多见于体质素虚的人。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形,即使把体温计给患者看过,患者看见测量结果显示体温不到37.0℃,但患者还是感觉轻微发烧。这是感觉与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情形。发冷也一样,感觉发冷时体温未必低于36.0℃。发烧期间,可有忽冷忽热症状,传统中医学称作“寒热往来”。古代没有体温计,不能定量测量体温的高低,传统中医学更重视患者本人对体温的感觉。

发寒、发热不同于感觉环境的寒、热。发寒、发热,是寒、热自体内发生、从内向外发出。这里,“发”的含义与“种子发芽的发”含义相同。感觉环境的寒、热,是身体感觉到环境的温度低、高。环境温度低于舒适温度(20.0℃~24.0℃)较多,觉得寒;环境温度高于舒适温度较多,则觉得热。在发热态,体表与环境温差增大,容易觉得寒。

可见,发寒和发热是一对反映自我感觉体温过低、过高及其变动的量纲,两者相对相反。

(二)发寒、发热是经检查测量查明的患者的体温过低或过高,反映患者体温过低或过高的客观状况,是医者对患者检查查明的体征。测得体温过低者为发寒,测得体温过高者为发热。这是发寒发热的另一重含义。

症状发寒发热与体征发寒发热有关联,但并不完全正相关,有发寒发热症状时未必有发寒发热体征,没有发寒发热症状时未必没有发寒发热体征。

三、发寒发热体征的形成机制

人体内的积存热量多少,是由来热和散热两个因素相比较而决定的。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来热和散热是平衡的,来热多则散热多,来热减少则散热减少,导致人体的积存热量相对稳定。

发寒发热体征是由人体积存的热量少多引起的。人体积存的热量过少,体温下降过多,形成发寒态;人体积存的热量过多,体温上升过多,形成发热态。

因为环境来热、食物含热、排泄物含热的热量很少,造成的影响轻微,可以忽略,因此可以认为,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产热和散热是平衡的。即,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产热总量Q产与散热总量Q散处于平衡状态。

Q产=Q散

设在实际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人体在状态i产热总量为Q产,散热总量为Q散。

则,热差值∆Q等于产热总量减散热总量的差。

∆Q =Q产-Q散

热差值∆Q是反映人体产热散热相对状态的量纲,反映了人体及其器官、组织的热平衡功能状态。热差值的效应会引起体温变动,体温是表征热差值效应的标量。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内热发烧有什么症状(连载125发寒发热)》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