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75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这胳膊疼得厉害,是不是骨头出问题了?”
王阿姨今年58岁,一向身体硬朗,最近却总觉得左胳膊酸胀、乏力,尤其晚上睡觉时更明显。她起初以为是肩周炎犯了,没太在意,直到有天清晨突然胸闷气短,差点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
检查结果让她吓出一身冷汗:急性心肌梗死,再晚来10分钟,后果不堪设想。
胳膊疼,不一定是骨头的问题很多人都以为心梗就是胸口剧痛、冒冷汗,但实际上,这种典型症状只占一部分。
不少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非典型症状,尤其是左上肢的异常感觉:酸、麻、涨、痛、沉重感甚至“像有火在烧”,常常被误以为是颈椎病或肩周炎。
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心梗往往“伪装”得高明。数据显示,约有15%~20%的心梗患者,以肩膀或手臂疼痛为主要表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研究指出,心肌缺血引起的疼痛,可以沿神经通路放射至左肩、左臂,甚至下颌、背部。
这并不是“胳膊出问题”,而是心脏在报警。
很多人以为心梗是突发事件,其实它早就通过各种方式悄悄预警。只是你没听懂它的语言。
反复出现的左侧上肢酸胀或麻木
尤其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很可能是心绞痛的表现。
胸闷、气短,走不动路
心脏供血不足,连带着呼吸也吃力,这是心功能下降的信号。
睡觉时突然憋醒、感觉胸口压着石头
夜间发作常见于隐匿型心梗,最容易被误判为消化不良或焦虑发作。
莫名乏力、出汗、恶心
特别是女性和老年人,症状往往不典型,更容易延误治疗。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我国每年心梗新发病例超120万人,其中三分之一患者首次发作即为急性重症。
心梗不是只有老年人才会得,但确实年纪越大,风险越高。
以下这几类人群,尤其要提高警惕:
有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的人
这三种被称为“心梗三兄弟”,控制不好就像在埋“定时炸弹”。
吸烟或长期酗酒者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加速血管硬化,而酒精则容易引发心律失常。
有家族史的人
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在55岁前患过心梗,自己患病风险也会明显增加。
肥胖、久坐、缺乏运动的人
长期“懒得动”,血脂易升高,血管逐渐堵塞。
长期熬夜、压力大的人群
情绪波动大、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会加重心脏负担。
这些危险因素往往互相叠加,最终引爆心梗。
心梗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一小段心梗的救治,分秒必争。
从血管完全堵塞开始,心肌细胞每分钟都在死亡。医学上将发病后前120分钟称为“黄金抢救期”,如果能在这个时间内开通血管,心肌损伤最小。
超过6小时以上,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会明显上升。
所以一旦出现疑似心梗症状,千万不要自己扛、不要自行吃药、不要等“再看看”,而是:
立即拨打120,告知“有疑似心梗症状”;
含服硝酸甘油(如果有医生指导使用);
保持平躺、避免走动,等待急救。
中国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指出,每延误30分钟救治,心肌存活率就下降10%以上。
如何远离心梗?这几点必须牢记心梗虽然可怕,但是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日常管理,把危险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高管理
血压控制在135/85 mmHg以下,血糖空腹小于6.1 mmol/L,血脂总胆固醇不超过5.2 mmol/L。
饮食清淡、少油少盐
每天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远离油炸、腌制、高糖食品。
坚持运动
每周中等强度运动不少于150分钟,比如快走、骑车、游泳。
戒烟限酒
烟一根都不能碰,酒控制在男性每天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定期体检,别怕查出问题
心电图、心脏彩超、血脂血糖检测,每年至少一次。
重视疫苗接种
研究表明,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减少心梗诱发率,尤其对老年人群有保护作用。
写在最后心梗从来不是突如其来,它的“脚步声”早已藏在你忽视的胳膊酸痛、夜间胸闷里。
别让身体的求救信号,被你当成小毛病;你以为的“肩周炎”,可能是心梗的前奏。
请记住:及时就医,胜过一切自我判断。
保护心脏,从今天开始动起来,吃对、睡好、少气、常查,远离心梗,守住生命底线。
参考资料:[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心肌梗死诊治指南(2020年更新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左边肩膀和胳膊连着的地方里面疼(胳膊有这种症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