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朋友一遇到下腹疼痛、坠胀感,第一反应就是盆腔炎了,买点消炎药吃,或者强烈要求医生开抗生素。但结果往往是药吃了不少,疼痛却反复发作,甚至加重,这是怎么回事?
上周门诊遇到一个30岁女性小周,近一年来总觉小腹隐隐作痛,尤其劳累、熬夜或者月经前后,疼痛和坠胀感会更加明显。B超提示“盆腔少量积液”,医生诊断慢性盆腔炎,给她开了几轮的抗生素。
起初吃药时好像有点效果,但一停药没多久疼痛就又反复,折腾久了整个人身心俱疲,还出现了食欲不振、易疲劳、手脚冰凉的状况。她听说消炎药吃久了会耐药,会菌群失调,于是想试试中医调理。
当我看到她时,整个人面色偏白,精神不佳,消瘦,声音不大。摸着小腹说总是凉飕飕地痛,用热水袋捂一下会舒服些。我再问了她的月经情况:周期推迟,经血颜色暗红,血块多,伴随严重痛经,喝红糖姜水稍微缓解。舌苔薄白,舌质淡暗,脉象沉细。
这哪是单纯的“炎症”?分明是中医辩证里的寒凝血瘀,兼有气虚之象。她的疼痛,是因为体内寒气太重,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就像冬天河水被冻住一样,而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炎”。
我没再给她开任何消炎药或者清热解毒药,而是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益气健脾为思路,用温经汤和少腹逐瘀汤加减,并让她可以灸一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
结果如何?一个月后复诊,她脸上明显有了血色,一个月来腹痛明显减轻,月经来的顺畅,血块也少很多。再调了一个月,疼痛基本消失,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
为什么消炎药有时会“失灵”?
消炎药也就是抗生素,在中医看来,偏寒凉和攻伐之性,主要针对热和毒,用多用久易损耗正气,也伤脾胃。而这种慢性的盆腔痛,很多时候是“寒” 和 “瘀”引起,不适合用消炎的治疗思路。
盆腔痛在中医里属“妇人腹痛”、“带下病”、“痛经”等范畴,其病因复杂,除了小周这种寒瘀引起的,还有常见的证型包括:
气滞血瘀型,表现为疼痛如针刺,位置固定,情绪波动时加重。
或是气虚血瘀型,表现为小腹坠痛,劳累后加重,伴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
或是湿热瘀结型,这才是最适合使用清热利湿解毒中药或者抗生素的情况,表现为疼痛伴有灼热感,白带黄稠,舌苔黄腻。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感染。
像小周这样,本是寒凝血瘀,却错用了性质寒凉的抗生素,无异于雪上加霜,进一步损伤阳气,导致寒更重,气血更凝滞,疼痛才会迁延不愈。所以,不是所有的盆腔痛都等于炎症,更不是所有的炎症都适合用消炎药。 找准病根,辨证施治,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更加智慧地对待自己的身体。
以上科普内容,不作为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治疗盆腔积液的药(不是所有的盆腔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