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上周五去陆军总院(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医生上周五去陆军总院(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公孙俨 2025-09-23 全球视野 3 次浏览 0个评论

【当兵经历】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第一次走进沈阳陆军总院参加军区放射线主治医师学习班

沈阳北部战区总医院,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叫沈阳军区总医院。但不知何故?在沈阳当地,老百姓从来就不叫沈阳军区总医院?而通通称为“沈阳陆军总院”。久而久之,我也习惯把沈阳军区总医院称之为沈阳陆军总院。

“陆军总院”,这个名字由来已久,名不虚传,在沈阳当地,闻名遐迩。连城市来往路过的公交车站,都不叫“军区总院”,而是“陆军总院”。当了几十年的兵,部队隶属于沈阳军区,但真正想接触沈阳军区总医院的机会并不多。沈阳军区总医院,它是整个东北战区最高级别的医疗卫生单位。如果按照过去部队的医疗体系层层划分,从营部卫生所到团一级卫生队,再从团卫生队到师一级医院;从师医院到野战医院或驻军医院;最后才能转入到沈阳军区总医院。所以,部队官兵不管是谁有病?能越过道道关卡,到军区最高级别的总医院看病住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说句不中听的话,得病、患病得达到相当一级的疑难杂症,才能住进沈阳军区总医院,它的上面只有一家解放军总医院了。记得当时我们部队有一位老兵,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常年保持着住院的状态。他数次住进沈阳军区总医院,还去过解放军301总院住院治病,我们看见他,都向他投去羡慕的眼光。这也是人们谋求高、大、尚的一种莫名心态?我第一次走进沈阳军区总医院,是在1976年的春天。原因是沈阳军区卫生部举办了一期放射线诊断技术主治医师学习班,这个学习班是“空前绝后”的。是沈阳军区自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以来,首次加强驻军医院及野战医院现代科学医疗技术建设,对辅诊科室诊断技术培训的第一次大胆尝试;也是沈阳军区成立以后,唯一的一次,培训各大医院放射线主治医师的学习班。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点可惜,当时参加学习,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整个沈阳军区后勤部在东北三省的白山黑水,所辖四个后勤分部,遍布52所驻军及野战医院(包括沈阳军区总医院),外加旅大警备区、6个野战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三个省军区等部队医院,仅分配了19个学习名额。我是沈阳军区6个野战军,加炮、装、工等诸兵种,唯一来沈阳军区总医院学习放射线主治医师诊断技术的战士,这也是我的一次幸运。参加学习班的其他人员,都是各大驻军医院和各分部野战医院来学习的老医生和军医干部。有的老医生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参军入伍的老同志,年龄已经接近了50岁,在我们学习起码有四五位,而我刚刚20出头儿。他们到学习班,第一次看见我是身穿两个兜衣服的战士,显得有些惊讶和不可思议?并多少带着一种羡慕和妒忌的目光。有的放射线专业的老医生,已经参加了20多年工作,都没有得到一次专业学习的机会。而我当战士,就遇到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这一期沈阳军区卫生部举办的放射线诊断技术主治医师学习班,由沈阳军区总医院及放射线科具体组织实施。给我们授课的老师,全部都是军区总医院的各科主任、副主任、主治医师。像放射线科主任胡为民,副主任刘庆春,主治医师于庆春、刘晋良等;还有一位是军区总医院放射线科的鼻祖马维业主任。马维业主任是沈阳军区总医院第一任放射科的主任,祖籍上海。建国前的二、三十年代,马主任家便在上海开私人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成立以后,他把自己家所有的放射线诊断设备,全部无偿地捐献给总医院,成为沈阳军区总医院的公用医疗装备。所以,他在军区总医院的威信很高,特别受人尊重。当时,马主任已经退休在家。但他是闲不住的老人,虽然已经72岁了,他每天依然骑着一辆轻便的自行车,来科里参加工作,还给我们授课。

胡为民主任是山东人,山东青岛医学院的高材生;刘振春主任是沈阳人,中国医科大学的高材生;于庆春主治医师是从辽阳201医院调来的,是主管消化道系统疾病的诊断权威专家;还有放射线科的刘晋良主治医师,于振春老师。

除了放射线科的主任专家们授课,还有其它科室的主任、副主任、主治医师及专家给我们讲课。像汪绍训教授,神经内科的王耀山主任,呼吸内科的陈萍主任,腹部外科的李荫山主任,口腔科陈志洪主任,心内科罗志强副主任,心外科张江福老师,病理科王主任等等。

这些医学权威专家的理论功底相当扎实,他们讲课从来不看书本,也没有教案,特别是讲述人体结构和生理解剖,站在讲台就像背《天书》一样,侃侃而谈。特别是神经内科的王耀山主任授课,面无表情,就是背书;陈平主任当年是呼吸内科的副主任,湖南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她的课讲得比较活跃。

放射线科的胡主任授课,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刘主任讲课,像自己的性格 一样,比较低调;于主治医师讲课喜欢拿片子,他传授的经验比较多。胡主任授课,有一句话我记得非常清楚:“科学就是认证”,我觉得很有道理。在军区总医院学习的这一年中,经历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另一件事,是9月9日,毛泽东主席的不幸离世。唐山大地震,我们住的宿舍虽然是在一楼,但地震时,我们的震感相当的明显,凌晨四点多钟,几乎把我们全体学习班成员都给震醒了,大家猜测是哪里地震了?后来,我们还参加了沈阳地区抢救唐山大地震伤员的救援工作。到东塔机场抬运伤员往总院输送,并了解救治伤员的整个工作,到病房学习了解地震时伤员是如果受伤的?9月9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不幸去世,因战备需要,学习班暂时停了几天,我们各自回到原部队进行战备,后来又重返学习班进行学习,直到结束。在陆军总院学习期间,放射线科胡为民主任对我这位战士非常关心。凡是总院放射线科发放的各种福利保健,都有我的份。每月发糖票、肉票、保健费。开始,我在总院战士灶吃饭。胡主任说,战士灶伙食不好,专门给我安排到总院干部食堂吃饭,那伙食确实好。胡主任非常健谈,他经常给我们讲在总院住院军区和后勤部首长的故事。当年,有军区唐子安副司令员和后勤部龙开富政委在军区总院住院。沈阳军区后勤部政委龙开富是老红军和开国少将。从井冈山开始,便给毛主席当警卫员和挑夫。是他把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的很多文稿和历史文献、档案等,从江西省的于都一直挑到陕北的延安。长征途中,毛主席看龙开富将军参与打仗,爬雪山过草地太辛苦了,就劝导他:“开富啊,挑不动就扔了吧!”龙开富将军说:“主席的文章不能扔,那是宝贝,我能行”。就这样,龙开富将军把大部分毛主席的文稿,从江西省一直跨越了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等多个省份,经历了漫长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终于带到了新的革命圣地延安。当年,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人批龙开富将军,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读毛主席的书。龙开富将军生气地说:“我不学习?不是我从江西一直挑到陕北,你们想学都学不到,我不学习?小毛孩子,你懂什么”?可惜,第二年,龙开富将军因肺癌去世。

经当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的批准,龙开富将军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沈阳军区总医院。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大楼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1976年在军区总医院学习学习时在笔记本上画得放射线影像画 上图做胃部透视 中图做胸部透视 下图是胸部拍摄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在沈阳军区总院学习时的部分笔记本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在放射线主治医师学习班学习时画得脑血管造影图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三号楼二楼一上楼的位置 是我们学习班的教室 现在是肿瘤科病区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我们学习班的宿舍在这条走廊里 现在是放射治疗科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这几间屋子就是我们学习班住过的宿舍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1976年在沈阳军区总院学习拍摄的唯一一张照片

军区总院的周围原来都是农村现在看似繁华 这里曾是城乡结合地

我来沈阳军区总医院学习,对周围的环境有些印象,也略知一二。

我印象中,现在军区总医院大门的对面,“文革前”据说是团市委团校的院落,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被沈阳军区总医院使用了?说是使用,其实,就是军区总医院的门诊部和勤务连的食堂在这座院子里。我来陆军总院学习,伙食关系落在战士灶,每月领津贴费,增加伙食补助费,都在这座院子里的战士灶勤务连的司务长那里领。那时候,文化路没有现在这么宽。街上跑的是无轨电车,也是环路。几分钱一张电车票,车隔相距很近,三五分钟一趟,出行非常方便。文化路现在的立交桥处,是一个公路转盘,南有沈阳军区总医院,北有原团校的院落(总院门诊部和勤务连食堂使用)。西北有辽宁工业展览馆,那时看工业展览馆的建筑相当气派,宏伟高大。外观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造型和总体设计;里面则是欧派穹隆高顶的展览大厅。展厅典雅肃穆,大气豪迈。只要是辽宁省的工业产品、沈阳市的工业产品,都在里面展出。

我记得,里面展出的有车床、汽车,汽车有辽宁1号,辽宁2号,也就是辽宁人俗称呼的:“辽老大”,“辽老二”。从这些有建筑的地方看,还像沈阳市的市区。道路两旁有很多居民住宅楼,虽然楼层不高,一般都是两三层,最高不过四五层。居民住宅的面积不大,很紧凑,每家每户也就是一两间房屋。我有一位战友,家就住在陆军总院马路对面的红砖二层楼里。我常去他家,只要我每月在放射线科发了肉票和白糖票,一般都送给战友的父母亲使用。这些票我基本用不着,买了肉也没有地方做,只能送给战友家里使用。在辽宁工业展览馆的后方位置,当年正在建筑一座沈阳最大的万人体育馆,这座体育馆后来被沈阳人称它为“大馆儿”。体育馆由我们部队的569团全程参加了建筑。工程期很短,大概一年左右的时间便交付使用。上世纪90年代,这座沈阳知名的体育“大馆儿”被爆破拆除。在辽宁工业展览馆的对面,当时是一片水泽稻田和蔬菜地,这里是城乡结合部。马路为界,南属农村,北为市区。顺着现在的青年大街过文化路立交桥往南走,大概现在科学宫的位置,是沈阳市的苗圃。我战友的父亲当年就在苗圃上班,是苗圃的党支部书记,他是“三八式”的抗战老八路。苗圃,便是育林育花的地方,说明这里是沈阳市绿化的园地。顺着文化路再往南塔鞋城的方向去,那里也是城乡结合部,文化路以北为市区,文化路以南则是乡村。 沈阳军区总医院正好被农村包围。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沈阳陆军总院的正门大门口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总院大门口的对面是原团市委的团校 后来总院勤务连战士食堂和门诊部在这所园内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现在门诊部和过去的房子都拆迁了 盖起了高楼大厦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总院周围有辽宁工业展览馆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展览馆后面有辽宁当年最大的室内体育馆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体育馆被沈阳人称为“大馆”是沈阳军区某部原569团协助修建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现在辽宁电视台的位置都是农田地种植水稻和蔬菜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青年大街这地方都是农田地总院被农村包围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大概这个位置是沈阳苗圃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的沈阳陆军总院 防空洞 勤务女兵发电影票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沈阳军区总医院的规模没有现在大,副师级的架子,归属于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领导。大约有800到1000张左右的床位,营区建设有1、2、3、4号楼,以及连接3、4号楼的二层院部办公楼。1——3号楼是普通病区,4号楼是军区首长和军以上领导的住院区域。

门诊部在总院大门口马路对面的原团校院内,门诊部是三层楼房,每天的门诊量不大。那时候没对外和百姓开放,几乎没有什么地方患者,都是下面部队来军区总院会诊的官兵。

我去门诊部看过两次病,一次是看牙;另一次是因为扁桃体发炎开了点消炎药。当年的口服消炎药好一点是四环素,平常一点的是土霉素和磺胺类的药物。看牙和开药的是周医生,是腹外科李主任的爱人。

她服务态度很好,不看人下菜碟。对干部、战士都一视同仁,给我的印象很深。门诊部副主任是乔立武专家,是沈阳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先进典型,曾被沈阳军区评为“雷锋式干部”。他主要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办法,用针灸技术治疗疾病,据说针灸很厉害。陆军总院医疗技术比较过硬的是神经外科,在全军和全国都是一流的,主要是神经外科段国升主任,在总院第一个创建了神经外科,在全国和全军都有名望。军区总院历来重视对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从湖南医学院挖掘医学人才。当年的医疗技术骨干队伍,主要是收编了两批湖南医学院的大学生。一批是1958年湖南医学院的大学生;还有一批是1966年因“运动”没有毕业的湖南医学院的大学生,这两批大学生被军区总医院给收编了。特别是1966年没有毕业的湖南医学院大学生。来到军区总院以后,继续学习了一段时间,毕业后,参军加入了军区总院的医疗技术队伍,成为总院的中间力量和后续培养的骨干力量。后来,还有一些文革时期的工农兵大学生。

1976年,总院放射线科的设备已经很先进了,军区卫生部重点建设。特别是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大型医疗卫生技术设备,达到了当时国内的顶尖水平。

放射线科有世界一流1500毫安的荷兰产飞利浦X光机,带有清晰的电视屏幕,在有光线的情况下,可视人体内部的有关结构和病变。还有德国产西门子X光机,可以完成人体断层拍摄、颅脑造影等先进的医学诊断技术。

而其它驻军医院,最好的X光设备,也就是400毫安、500毫安、最高不过800毫安的X光机,或是国内上海、北京等城市生产制造的X光技术设备。像我们师的野战军医院,最好的设备是北京产200毫安的X光机,而且还是最初伦琴发明的荧光屏幕,只能在夜暗条件下工作,清晰度很差。我们来总院学习,比较新鲜的,是总院有一条地下弯弯曲曲的防空洞,横穿总院院内。那时候由于部队的战备需要,称“防空洞”。而现在这样的观念单薄了,就改称“地下通道”了。据悉,按照当时总院的住院人数情况,一旦遇有战事发生,基本可以容纳总院的住院病人。防空洞是军区首长住院期间,院领导找军区首长特批的资金而修建的。当时,算总院的一大“景观”。我们学习班的成员,只要从3号楼的二楼教室,到1号楼的放射线科去实习,都喜欢走总院的地下防空洞。这里曲径通幽,洞内冬暖夏凉,身体舒适,感觉良好。其次,总院的景观是4号楼前面的一弯鱼塘。每天晚饭以后,总院的工作人员都喜欢围绕鱼塘走上几圈,令人心旷神怡,消除一天工作的劳顿。鱼塘里有金鱼,有时候住院的军区首长也到这里来垂钓。现在总院新盖大楼的位置,是一个绿树成荫,花草遍布的小公园。公园旁边有一个篮球场,每年总院都组织各个科进行篮球友谊赛。现在宾馆服务中心的位置,是总院的干部食堂。在总院到俱乐部看电影,医院政治部是发电影票的。票发到各个科室,各科有一位战士再负责发票。她们只给科主任留几张座位好的票,放在科主任的办公室,不管主任去与不去?其它票便放在科里的医生办公室,谁看谁拿。好票、差票?没有谁挑理,这很有意思。

这件事还是勤务连在消化内科一位负责科里勤务的女兵告诉我的。她经常手里有一堆票,给这个?送那位的?但没有好票,都是边边角角的,或者是全俱乐部最后一排的票。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沈阳军区总院那时候有院部 3——4号楼中间是院部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1号楼 2号楼是普通病区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3号楼是普通病区 4号楼是军区首长和军以上领导的病区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那时候就有总院的俱乐部 看电影总院向各科发电影票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这位置是总院门诊部的位置在总院马路的对面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总院的4号楼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那时候也有这座鱼塘 但没有这么规整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当年放射线科的位置没有变化 只是现在没有了透视室 全部都是照相室了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那时候总院就有部队战备需要的防空洞 3号楼通往1号楼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现在不叫“防空洞”而称“地下通道”

军队是打仗的 为什么部队官兵都要种地 在军区总院参加田间劳动

当年,毛泽东主席曾经给部队规定了三大任务,也是毛主席为加强军队建设,提出的“三队”建军思想。即:“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毛主席反复强调:“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在领袖思想的指引下,军队官兵参加劳动生产,这是必须的。不管是哪支部队?都有劳动生产任务。劳动生产得到的丰收,补贴军费供给的不足,补助了各支部队的生产生活。有的部队生活好?也与自己完成的生产任务有关。像沈阳军区陆军总院便是如此。陆军总院的女干部多,她们吃的少,每月按照国家定量的粮食供应标准吃不了。所以,细粮结余下来,再加上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种地、养猪、种菜等,医院医务干部的伙食自然就好起来了。军区总医院有自己的农场,农场有一片土地,在沈阳郊区的于洪机场旁边。于洪机场是部队空军的教练机场,平时部队纪律严明,训练任务紧张,管理严格, 空军学员基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外出。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天然与自然的需要和渴求,有一种美好愿望的祈盼。机场每周四为飞行员飞行训练日,事情凑巧,这一天也是沈阳军区陆军总院的劳动日。每到劳动日这一天,总院都要求各支部、各科出人、出工、出力,乘坐大客车去十几里地之外的郊区农场大田里干活。播种、除草、拔草,耪地、松土、进行间苗和田间管理等。农场的地垄沟正好顺着于洪机场的跑道两侧一直延伸,很长、很长,一个人一上午平均也就能耪一垄地,下午一垄沟。快手能多干点,慢的一垄地都完不成。我在学习班是最年轻,兵龄也是最新的一位。总院的各项工作任务,我们学习班都参加,我们也是总院的一份子。看电影发票有我们的;去大馆观看体育赛事,给我们发票;去中华剧场,看阿尔巴尼亚杂技团演出,也给我们发票。总之,好事儿都有我们的份。

劳动,自然也离不开我们。所以,每个星期四总院的劳动日,我都主动要求,积极参加。劳动优先,发各种文体娱乐活动票,我也优先,老同志们照顾我这位年轻的同志。总院的劳动日是每周四,于洪机场的飞行训练日,也是星期四。两家碰到了一起,这就引起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严格的飞行员训练,使飞行员产生渴望与渴求寻找外面世界的想法与想象,他们渴求看到外面的美和外面的世界。总院男女干部多,大多数都很年轻,容易分散飞行员训练飞行的注意力。这边劳动,那边飞行,而且双方的距离都很近,不利于飞行员的飞行训练,容易发生飞行员训练事故。有一次,总院的干部参加劳动的比较多,她们在地里耪地,分散了飞行员的注意力,结果险些酿成飞行事故。机场发现这个问题后,主动找军区总院联系,看总院是否能把劳动日调整一下?不在周四他们的飞行训练日进行劳动。军区总院很配合,把自己去农场的劳动日改在了星期五。每到周五总院的劳动日,我基本都主动参加。有一次,劳动结束,院务部还带我们去沈阳游泳馆游了一次泳。我很高兴,年轻时,我很喜欢游泳。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在总院学习班学习时经常参加院里的劳动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那时候不管什么部队都办自己的农场 军区总院也不列外 总院女干部多下地的不少都是女干部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总院的农场在沈阳于洪机场附近 沿着机场跑道两侧都是大田地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于洪机场是教练机场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农场的地垄沟很长很长 一天干不了几垄地

在军区总院学习期间遇到唐山大地震 我参加抢运地震伤员的任务

1976年,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医院学习期间,正好赶上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虽然沈阳与唐山远隔数百公里,但在沈阳也感觉到了十分强烈的震感。我们学习班的成员,都住在陆军总院的3号楼一楼。7月28日的凌晨四点多钟,一声巨响加上轰隆隆的地震,3号楼开始剧烈地摇晃起来,并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哪里地震了”?虽然当时感受到地震了?但确实不知道地震中心在哪里?大约两三天之后,才通过总院的大喇叭播报新闻,才晓得是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地震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格外重视,派出了中央慰问团和解放军部队,紧急驰援,前往地震灾区抢救唐山人民。那时候缺少挖掘机,只能依靠人力,用铁锹和手扒被地震埋在废墟下的受灾人民。解放军部队官兵的手都扒破了,依然每天不休息地抢救灾区人民。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上百万唐山人民就是靠派出的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地支援的医疗队,解救唐山人民于危难之中。从震区解救出来的灾区伤病员,被解放军空军的运输机和铁路客运列车,一批又一批地送往全国各大中城市的中心医院。在沈阳,形成了抢救唐山灾区伤病员的热情与高潮。沈阳市的各大医院,各大中专院校,各企事业单位,都派出人员去沈阳的东塔机场,运送唐山被地震重创的伤员。我们学习班也派出了几位同志,参加了此次运送伤员的任务。我记得第一天是和吉林省白城市321医院的陈医生,我们两人一组,抬着一副担架,在总院的大门口,拦截了一辆公交汽车,然后直奔沈阳东塔机场。第二天,我和长春208医院的侯医生一组,继续前往东塔机场抬运伤员。东塔机场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等待接机和运送伤员的队伍,排的里三层外三层。队伍长的像一条巨龙阵型,弯弯曲曲,十分壮观。大家都非常自觉,人们非常有秩序地一队接着一队,靠近从天而降的运送机。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巨大的运输机。那时候我们没有自己制造的运输机,大部分是前苏联生产的伊尔运输机。宽阔而巨大的机舱,里面可以开进数十辆军用大卡车。有的机舱里是解放牌大卡车,这是运送物资的运送机。东塔机场,天空中飞机呼啸,震聋欲耳。准备降落的飞机,在天空中转了几圈,机场回应降落以后,巨大的运送机拖着轰鸣的马达声,降落在东塔机场。每当运送机降落以后,地面排着蛇形阵容运送伤员的队伍,立刻蜂拥而至,迎着降落的飞机,等待机舱把后门打开,登机抢运伤员。由于我们身穿军装,不用排队,可以直接登机,把飞机上的伤员抬下来。随便在机场找一辆大客车,告诉司机,开往哪家医院?司机就直奔哪家医院。我们登上飞机,满机舱的伤病员,他们躺在担架上,一个挨着一个。好多伤员赤身裸体,一丝不挂,身上仅有一个简单的被单子,遮盖不住全身。当我们不经意间瞄上她们一眼时,女性们都不好意思对视我们的目光。她们清一色地把脸扭开,含羞默默,闭上羞涩的眼睛。第一天,我与陈医生,在飞机上抬到一位青年女性伤员,直奔一辆公交汽车。这位女性伤员大约34、5岁,齐耳短发,身材微胖,黝黑的皮肤,如果不是受伤,她的身体还是蛮健康的。我们抬她的时候,她双目微闭,用眼角的余光瞄了我们一眼,然后,用双手拽了一下盖在身上的一条很旧的单子,闭上了微弱的双眼。这女人身上没有穿一件衣服,那个年代的女人,就是这样遇到陌生的男人,她能好意思吗?抬回伤员,把她送到住院部,我们算完成了任务。就这样,来回跑了几趟,晚上回来,错过了晚饭时间,我们只好到街上买面包充饥。几天以后,我们去骨科病房临床见习。骨科主任把唐山灾区伤病员的被单子撩了起来,露出后面的脊背和臀部,然后,用手使劲在屁股上拍了一巴掌,问伤员:“有感觉吗”?唐山灾区的伤病员摇摇头说:“没有”。骨科主任告诉我们:“这是一位典型的高位截瘫病人,胸腰椎骨折,下肢已经没有知觉了。”骨科主任扭过头去,继续询问地震伤员:“地震的时候,你是什么姿势”?伤员回答:“地震前我正在睡觉,地震时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一下子就坐了起来。然后,楼上的楼板掉了下来,我一弯腰,正好砸在后背上”。骨科主任听完,继续给我们讲:“就是这样,形成了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她的愈后就是高位截瘫”。一个月以后,很多唐山大地震的伤员,病情较轻的已经痊愈。有一位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儿,家住郊区的农村,父母在地震中去世,唯有他幸存下来。他伤愈以后,总院召开了一个地震伤员报告会,请唐山的伤员讲述和介绍当时的情况。小男孩儿用轮椅推上台,他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感谢解放军!”他说,地震把家里的房屋震塌,父母被砸死。而他掉进了炕洞里,幸运保住了性命。几天后,是解放军叔叔把他从炕洞里解救了出来。他被送到军区总院的时候,浑身上下还都是黑乎乎的,已经没有人样了。在沈阳军区总院,还有一位是开滦煤矿的工人。地震时,他被埋在了井下。十几天后,和他一起被埋井下的工人都去世了。唯有他依靠喝自己的尿液活了下来。是最后一位活着的唐山人,他也是唐山人活着的奇迹。报告会以后,痊愈的唐山人民开始出院返回家乡。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在总院学习期间参加抢运唐山地震伤员的工作 到沈阳东塔机场拉伤员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我们在总院大门口拦截公交车到东塔机场运伤员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40多年过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满满的回忆

沈阳军区总医院 是人民的天使 部队官兵的保护神

从1976年,我第一次走进沈阳军区总医院以后,便成为这里的常客。人生就是这样,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是第四次,第五次-----,或者是层出不穷,日积月累的更多。1991年的7月,父亲突然患心肌梗塞,住进了沈阳军区总医院。我在部队请了几天假,便来医院护理。这也是我第二次走进沈阳军区总医院。由于部队的工作很忙,我只待了三四天就返回了部队。后来的多年,父亲不断发病,数次脑血栓、小肠疝气、青光眼等,多次住进了军区总医院。母亲也因为医疗体系属于军区总医院的,因胃病和心脏病来此住院。我来护理,便成为军区总院的一位常客。最不幸的,是2012年11月22日,我因为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也住进了军区总医院。在这里经受了手术治疗,在医院住过两次,几乎住了三个月的时间。军区总医院的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眼科、泌尿科、骨科、心脏内科、五号楼干诊科等,这些科我都呆过。

住沈阳军区总医院,已经不是我们基层部队官兵的奢望。军区总院治疗过父亲的疾病;治愈了母亲的疾病;通过手术,治好了我的骨折。

在总院住院和陪护期间,有幸结识了两位优秀的中青年医学才俊,一位是骨科专家田竞副主任医师;另一位是心脏内科专家高阳副主任医师。他们人品好!医德好!医疗技术精湛!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各自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具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

结识这样优秀的医务工作专家,是患者的福音、幸福和幸运!为此,特别感谢他们为患者治愈疾病,造福社会。俗话说:“仁者行医”,他们是当代华佗,沈阳北部战区总医院的精英。如果说,我第一次走进沈阳军区总医院是为了学习,追求进步与奋斗的理想。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完全是为了身体健康。

沈阳军区总院治好了多少人的疾病?救治了多少人鲜活的生命?可能已经是无法统计了?但对我们的家庭来说,有军区总院,就有了家庭的幸福生活。所以,我真诚地感谢沈阳军区总医院!感谢这里的专家及医护人员!他们确实是人民的天使,部队官兵的保护神。目前,前沈阳军区总医院已经改制,成为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沈阳军区总医院像一部教科书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有幸认识总院的青年才俊骨科专家田竞副主任医师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田竞副主任治好了 我的骨折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沈阳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高阳专家 思想好 医德好 医术精湛治愈了母亲的疾病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心内科服务态度好 善待患者 得到患者们的好评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沈阳军区总院治好和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已经无法统计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他们是人民的天使部队官兵的保护神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仁者行医 他们是当代华佗 沈阳军区总医院照亮了遭受疾患的各界人民和部队官兵及其家属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沈阳军区总院的门诊部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目前 沈阳军区总医院已经改制 是北部战区总医院

1976年沈阳军区放射线诊断主治医师学习班成员名单

方志国—— 本溪第49医院、 王吉义——丹东五龙背240医院、 王宗光 ——辽阳201医院、何勇士——赤峰290医院、 何志华(女)——阜新225医院、 周玉忱——长海8156部队医院、刘兴龙——郑家屯63医院、 李幼春——营口212医院、刘元学——沈阳202医院、黄殿清——牡丹江209医院、宋桂珍(女)——通化206医院、李良春——延吉223医院、杨世荣——齐齐哈尔47医院、 陈卫东——白城市321医院、王治彩(女)——扎兰屯52医院、姜玉顺——绥化351医院、郝公文——吉林泉阳50医院、侯志发——长春208医院、张士兵 ——190师医院。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医生上周五去陆军总院(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