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明明想靠近,却总是不自觉推开;渴望被理解,却又害怕暴露软肋;努力表现自己,却陷入更深的疲惫。
前几天,和几位好友聊起近况,听到了这样两种“心理困境”:
一位女生坦言,她在办公室总是活得小心翼翼。
“我会不自觉地观察谁可能‘对我有意见’。哪怕对方只是说话直接了点,我就会把他归入‘不认可我’的阵营,之后相处也变得格外紧张。”
她说自己并不想这样,但就是控制不住那种“被人针对”的预感。
另一位男生则分享了他的情感模式:
每次恋爱,起初都觉得对方完美契合,恨不得全心投入;可只要对方流露出一点不一致、不回应,他就瞬间感到失望,想抢先离开。
“我好像没办法平常心地看待磨合,要么全信,要么全疑。”
他们并非不愿意放松,而是已经被自己下意识的“保护模式”紧紧困住。

▌过度防御,是曾经受伤的你在保护自己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面盾牌。
当我们感到被批评、被忽视、被误解,心理防御就会自动开启——就像雨天自然会打伞一样。这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能力。
但有些人,这把“心理伞”特别容易打开。
或许是因为从小到大,很少被真正理解和接纳。虽然父母也爱我们,但我们感受到的常常是:“只有表现好,才值得被爱”。
于是内心深处埋下了一份不安:“我是不是不够好?是不是只有完美才值得被爱?”
这份不安让我们的自我变得脆弱,也让防御变得格外敏感。别人一个眼神、一句话没回,都可能触发警报。
常见的过度防御有几种:
习惯猜测他人意图:“他没回复,一定是对我有意见。”非黑即白看人:“要么完全信任,要么彻底否定。”在理想与失望间摇摆:“上一秒觉得遇见了真爱,下一秒觉得根本不合适。”这些机制在那一刻保护了我们,却也让我们活成了一只警觉又疲惫的刺猬。

▌看不见的消耗:长期防御让你身心俱疲
过度防御最大的代价,不是某次关系的破裂,而是一种慢性的、无声的消耗。
你会发现自己更容易焦虑、失眠,甚至肠胃不适、肌肉紧张——这些都是情绪在身体上的回声。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处于心理防御状态,身体会持续处在低度应激中,影响免疫、消化和睡眠。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难以真正靠近他人。
朋友一时没回消息,你就想:“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伴侣需要独处,你立刻担心:“他是不是不爱我了?”
我们把自己关进一座透明的墙里:看得见外面的世界,却不敢真正走出去;渴望被理解,却又不相信有人能懂。

▌走出内耗:重新学习信任自己与他人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我们可以从小处开始温柔尝试。
1. 练习允许灰色地带不是每个人都非得是“完全喜欢我”或“完全讨厌我”,关系中大多数情况是中间状态。试着对自己说:“他今天没回应,不一定是因为我。”
2. 在情绪来时,轻轻问自己“我此刻真正在害怕什么?”
往往你会发现,那些恐慌和猜疑,更多来自旧日的伤,而非眼前的事。
3. 每天给情绪5分钟空间不压抑、不否定,只是安静地感受:“是的,我现在感到有点焦虑。”承认情绪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保护自己没有错,但我们可以学会更灵活的方式。真正的强大不是永远紧绷,而是有勇气放下盾牌,相信自己也相信关系。
毕竟,我们防御,是因为渴望被爱;而我们要走向的,是既能保护自己、也能拥抱世界的平衡。
——
你是否也曾被自己的防御机制困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
点赞、转发,让更多人学会温柔地保护自己!

感谢阅读[比心]
期待您的点赞、收藏、关注![送心]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感觉好累,好想死(总是感到心很累可能是这种自我保护在拖垮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