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还没断奶,大姨妈就杀回来,是不是身体在报警?
上周,北京通州一位纯母乳妈妈发帖:产后第5个月,突然一股热流,卫生巾两小时就满,她当场吓哭。
评论区里一堆人喊“同哭”,也有人甩数据:2023年《妇产科医学前沿》说,纯母乳6个月内恢复月经的其实只有37%,她偏偏成了那倒霉的三分之一。
更扎心的是,WHO刚发话——哺乳期闭经每多拖一年,卵巢癌风险降8%,她这一来,等于把“天然防癌红包”亲手退了。
我娃15个月,月经还没露面,本来偷着乐,看完她的帖子立刻去翻抽屉里的验孕棒,生怕自己中奖。
顺手把这篇研究啃完,才发现“来早”或“来晚”都不是天塌,而是身体在给你递小纸条,关键看你能不能读懂。
先说早来的。
那位通州妈妈后来去医院,医生一句话怼回去:奶量掉20%算客气,真正的问题是——排卵可能比你大姨妈更早到岗。
数据冷冰冰,5.2%的哺乳期妈妈月经没恢复就先排卵,套套不戴,二胎先报到。
想靠“没来月经就安全”的老办法,纯属给自己挖坑。
再说晚来的。
我闺蜜娃两岁,月经还在迷路,她婆婆天天熬当归鸡蛋,说“催一催”。
我直接把研究甩过去:民间催经方有效率不到8%,喝下去最多长肉,真·作用为零。
反倒记录基础体温+哺乳频率,医生一看曲线就能判断是不是单纯高泌乳素压着,省得瞎焦虑。
最实用的是那条“预警现象”。68%的人正式恢复前1-2个月,胸口会先涨一圈,或者在内裤上看到几滴淡粉,这不是回光返照,是卵巢重启的开机音乐。
出现这个信号,套套立刻升级成标配,别等血崩才后悔。
月经真来了,也别被“洪水”或“涓涓细流”吓到。
首次复工,量多到一小时一片或量少到只用护垫,都算机器重新校准,3-6个周期才慢慢找回节奏。
超过半年还乱,或者腹痛到打滚、一小时浸透一片卫生巾,直接挂妇科,别在群里求偏方。
奶量下降也别慌。
研究给你出招:每天多加30g乳清蛋白,喂奶次数从8次提到10次,基本能把掉的那20%奶量追回来。
说白了,就是多喝水、多吸、多蛋白,比喝各种浓汤靠谱。
一句话,月经早来不是身体虚,晚来也不是“淤堵”,它只是卵巢在哺乳期里找自己的节拍器。
读懂身体的小纸条,比瞎喝偏方、瞎焦虑有用得多。
套套戴好,体温记好,奶量管够,剩下的交给时间。
月经来或不来,都在给你攒健康积分,别急着拆红包,也别乱投医。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产后来月经早好还是晚好?..(产后月经恢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