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209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这几年,体检报告上“血糖偏高”这四个字,成了不少人心里的“定时炸弹”。
很多人一看到空腹血糖超过6.1 mmol/L,就开始紧张兮兮地查资料、买药,甚至有人直接把自己“判了死刑”——“完了,我得糖尿病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血糖偏高≠糖尿病,想要确诊糖尿病,必须满足3个硬性指标中的至少一个。盲目对号入座,不仅会徒增心理负担,还可能耽误真正的诊断与治疗。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血糖偏高”这件事?糖尿病到底是怎么诊断的?今天,我们就一次讲清楚。

首先得搞清楚,血糖是会波动的。
一顿大餐、一次熬夜、一次感冒,甚至一次紧张的会议,都会让血糖短暂升高。人体每天的血糖水平都在不断变化,一两次偏高,并不能说明你就生病了。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血糖异常可分为3类:
1.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在3.9—6.1 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7.8 mmol/L;
2. 糖耐量受损(糖前期):空腹血糖在6.1—6.9 mmol/L之间,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0 mmol/L;
3. 糖尿病:满足以下3个确诊标准之一者,即可确诊。
别急着给自己贴标签,先看看这3项你是否真的满足了。
1. 空腹血糖 ≥ 7.0 mmol/L
这指的是在至少禁食8小时后的血糖值。如果连续两次空腹血糖都大于等于7.0 mmol/L,且排除其他因素干扰,比如应激状态、药物影响等,这就是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2. 餐后2小时血糖 ≥ 11.1 mmol/L
也叫“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喝下一杯含75克葡萄糖的糖水后,2小时后测血糖,如果大于等于11.1 mmol/L,同样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这个检测主要用于发现那些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异常升高的患者,尤其适合中老年人和孕妇筛查。
3. 任意时间血糖 ≥ 11.1 mmol/L,且伴有糖尿病典型症状
如果你在非空腹、非餐后的任何时间测得血糖大于11.1 mmol/L,同时伴有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那也可以作为确诊糖尿病的依据。
但请注意:这三项指标,至少要满足一项,才可能确诊糖尿病。
如果只是空腹血糖6.5,餐后血糖9.0,身体没什么不适,那可能只是处于“糖前期”,还不够“入门”。
为什么血糖会悄悄升高?血糖升高,其实是身体在向你发出信号。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出现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胰岛β细胞为了控制血糖就要加班加点地分泌更多胰岛素。
一开始,身体还能“扛”,但时间一长,胰岛细胞“累垮了”,血糖就悄悄地升了上来。
以下几类人,容易成为“高血糖”的候选人:
· 肥胖或腹型肥胖者:腰围越粗,胰岛素抵抗风险越高;
· 家族有糖尿病史者:有遗传倾向,需格外警惕;
· 长期缺乏运动者: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率下降,血糖更容易升高;
· 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这三高往往“狼狈为奸”,相互影响;
· 女性妊娠期患过糖尿病者:产后血糖可能仍处于异常状态。
首先,不要自己吓自己,也不要盲目吃降糖药。血糖升高不等于糖尿病,找出原因才是关键。
1.复查是第一步
如果体检发现血糖偏高,建议1~2周内复查,最好到正规的医院做一次完整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其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准。一般来说,HbA1c ≥ 6.5%也可以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需医生确认)。
2.调整饮食和作息
饮食上,控制总热量摄入,少吃精制碳水(如白米白面),多吃蔬菜和高纤维食物,主食可以用燕麦、糙米替代。
作息上,规律睡眠、避免熬夜,保持情绪稳定,这些对血糖的影响甚至比饮食更大。
3.有效运动是“天然降糖药”
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血糖下降。
哪怕不是糖尿病患者,这种习惯也能预防慢性病,是投资健康的“长期股”。
很多人觉得“我只是血糖高一点,还不是糖尿病”,就掉以轻心。
但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的数据,我国糖前期人群已超过5亿,远高于确诊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而每年大约有5%—10%的糖前期人群会发展为糖尿病。
也就是说,不重视糖前期,未来很可能“转正”。
幸运的是,糖前期是可以逆转的。
一项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的研究指出,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糖前期人群中有超过30%的人在1年内恢复正常血糖水平。
“血糖偏高”不是终点,它更像是一个“健康提醒”。
别因为一份体检报告就吓得六神无主,也别因为暂时没到糖尿病标准,就对高血糖掉以轻心。
真正决定你未来健康的,是你从现在开始的每一个选择。
记住:血糖偏高≠糖尿病,确诊必须看3项硬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就医,科学管理,才是对身体最好的交代。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糖尿病诊断与治疗标准》[3]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孕期糖尿病症状有哪些(血糖偏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