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九点,办公室刚泡好的那杯绿茶还冒着热气,隔壁工位的小李已经咕咚咕咚灌下去半杯,说是“提神醒脑”。
结果没到十点,他就捂着胃跑去厕所。
这一幕每天都在上演,像极了我们对待茶的矛盾——爱得要命,却总喝不对时候。
老祖宗留下的“早绿午红晚黑”不是玄学,是身体时钟的暗号。
早餐后半小时,胃里的食物刚把胃酸“安抚”住,这时候来杯龙井或茉莉花茶,茶多酚像一群小刷子,把夜里堆积的代谢垃圾往外赶。
日本学者去年做了个实验,让一群上班族早餐后喝绿茶,八周后他们的腰围平均少了1.8厘米——不是绿茶有多神,是它恰好踩在了脂肪代谢的鼓点上。
下午三点,血糖像坐过山车,眼皮开始打架。
英国人用红茶配司康,我们办公室用乌龙茶配核桃。
发酵过的茶多糖像缓释胶囊,把血糖的尖峰削成缓坡,坚果里的镁元素又给大脑续了电。
去年在厦门,一个程序员连续三个月下午喝岩茶配腰果,体检时甘油三酯降了15%,他说“感觉脑子不再像浆糊”。
晚上七点,火锅的牛油还在胃里晃荡,普洱来了。
云南农大的研究说,熟普里的黑曲霉能把脂肪分解成短链脂肪酸,相当于给肠道请了个清洁工。
但别学广州阿伯,非得喝烫嘴的“功夫茶”——世卫组织把65℃以上热饮列进2A类致癌物,不是吓唬人。50℃的茶汤刚好,嘴唇贴上去不烫,舌尖能尝到糯香。
总有人不信邪,空腹灌浓茶,结果胃酸翻江倒海;有人熬夜加班靠红茶续命,凌晨三点瞪着眼数羊。
茶叶里的鞣酸遇见补铁药,能把药效打对折,这不是茶“解药性”,是化学的必然。
至于体质?
看舌苔比算命准。
舌红少苔的燥热体质,再喝熟普就像往火里浇油;舌淡有齿痕的虚寒人,喝新白茶等于往冰窖里搬冰块。
茶终究不是仙丹,是时间的艺术。
把温度、时辰、体质这三个坐标调对了,一杯茶才能从口腔暖到脚趾。
就像老茶客说的:“茶没骗过人,骗人的是总想走捷径的心。
”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什么时候喝茶好?(一天中喝茶的黄金时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