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痒,说轻了是个小毛病,说重了,它背后的猫腻可比你想的复杂得多。很多人一痒就喜欢掏,掏啊掏,越掏越痒,越痒越想掏,结果呢?
掏得耳朵红了、肿了,甚至起疱、流脓。你以为只是耳屎堵住了?耳朵发痒,掏不到东西,很可能是身体在悄悄提醒你,出问题了。
咱们今天不绕弯子,就把这事儿掰开揉碎了,说个明明白白。
有时候耳朵痒得像有蚂蚁在里面散步,你拿棉签、发卡、小镊子——甚至钥匙、牙签都上阵了,忙得不亦乐乎,可就是掏不出一丁点“战利品”。这时候,很多人就以为是耳屎太顽固,其实呢?耳朵压根儿没东西,而是耳道的皮肤出问题了。
咱们先说第一个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原因——耳道湿疹。别看“湿疹”这俩字老出现在胳膊腿上,其实耳朵也能长。
有些人一到换季、气候干燥,或者洗头时水老是进耳朵,耳道就开始“兴风作浪”了。耳道湿疹不像你想象的那种明显起疹子,它有时候就只是痒,痒得人坐立不安,用手一挠还觉得特别爽,那感觉像是抓中了命门。
但你越抓,炎症就越严重,耳道的皮肤屏障越糟糕,痒的循环就开始了。像这种情况,其实不是缺掏,而是该看皮肤科或耳鼻喉科,给耳朵“敷个面膜”,让皮肤恢复健康。
再说个不那么出名但挺常见的问题——真菌感染。你可能听过脚气是真菌,但耳朵也会长“耳气”,医学上叫“外耳道真菌病”。
这病在夏天高发,尤其是爱游泳、出汗多、不爱擦干耳朵的人。耳道潮潮的,温度也适宜,那些贼滑头的真菌可就盯上了你。
它们不像细菌那样搞大动静,往往就是痒、干、剥皮、偶尔有点异味,而且耳屎会变得像纸屑一样,一点点,一片片,不多,但总让人觉得不干净。
有些人一掏就流黄水,那就不是单纯的痒了,是已经“感染上加感染”。真菌一旦在耳朵里“扎窝”,光靠棉签是赶不走的,反而越掏越给它们送营养。一旦觉得耳朵痒得不正常,尤其是伴有“怪味道”和“屑屑”,你得考虑是不是耳朵里“种了蘑菇”。
还有一种更隐蔽、更“会演戏”的情况——耳咽管功能障碍。这个名字听着挺拗口,其实说白了,就是连接耳朵和鼻咽的那根“小管子”不太给力了。
它平时负责调节耳压,让你听得清楚听得舒服。但要是感冒了、鼻炎犯了、或者熬夜上火了,耳咽管也会跟着“罢工”。
一旦它通气不畅,耳朵里就像有个小真空瓶,鼓膜轻微回缩,产生一种闷闷的、空空的、痒痒的感觉。你摸不到东西,但耳朵就是不舒服。这种痒,不是皮肤的痒,而是“里面”的痒。
这时候你掏,再用力也白搭,因为问题根本不在耳道,而是在耳朵后面那根“管线”上。有些人还会出现“自己听自己说话”的回音感,或者打哈欠、吞口水时觉得耳朵一弹一弹的。
如果你有这些表现,可别当小毛病,它可能和慢性鼻炎、过敏体质、甚至咽喉反流有关。
说到这儿,你可能忍不住要问了:“那我耳朵一痒,到底该怎么办?”
我得实话告诉你,耳朵不是该掏就掏的地儿。它自己有清洁功能,耵聍(就是我们俗说的耳屎)是有“身份”的,它能抗菌、保湿、防尘,就像鼻毛、眼泪一样,是人体自带的小卫士。掏耳朵,尤其是用不干净的工具,很容易把皮肤刮伤,反而让细菌、真菌有了入侵的机会。
如果你实在痒得不行,先别急着动手,观察有没有其他症状——有没有流液?有没有“异响”?是不是季节性犯病?有没有鼻炎或过敏?这些都是重要线索。一味地掏,只能越掏越糟。
不排除有些人是真的耳屎多、油脂分泌旺,耳道比较狭窄,容易堆积。这种人如果觉得耳朵闷、听力下降、甚至耳朵“嗡嗡响”,可以去找医生做个耳镜检查,专业的耳道清理才是正道。比起你在家捣鼓半天,不如让专业的来,既省事又安全。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糖尿病人特别容易耳朵痒。你可能觉得这俩八竿子打不着,其实糖尿病会导致微血管病变、皮肤干燥、免疫力下降,耳道成了“多事之地”。
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外耳道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是常人的两三倍。耳朵一痒,别光盯着“耳朵这块地”,有时候是身体其他“地基”出了问题。
心理状态也会影响耳朵的“情绪”。焦虑、压力大、失眠、熬夜,这些看似跟耳朵不搭边的事,其实都可能让耳朵变得敏感。耳道皮肤一旦过于干燥,神经末梢变得兴奋,就会产生痒感。这种痒,说不清道不明,像是心里长了根毛,就想挠。
有一次门诊上,我碰到一个中年大哥,耳朵痒得几乎影响睡觉,天天拿棉签“巡逻”。一查,耳道皮肤红红的,还有点脱皮,真菌倒是没长,就是干。
他是做财务的,年底加班多,睡不好,吃得又辣。水喝得少,火气大,身体里像个小蒸笼,耳朵最先“喊疼”。我让他调调作息,少吃辛辣,外加一些保湿软膏,三天后就好多了。
如果你是那种“耳朵痒痒痒,掏不到东西还痒”的类型,先别急着上手,可能是一种皮肤反应、感染,甚至是身体性疾病的信号。
我们不能用眼睛看不到,就以为它不存在。耳道就那么点地儿,皮肤薄、神经多,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它就“叫唤”。
你也许不会想到,有些时候耳朵痒,跟肠道菌群也有关。最近有研究提到,肠道菌群异常会影响全身黏膜免疫状态,连带着耳道的免疫力都可能下降。想不到吧?耳朵和肠子之间也能“跨界合作”。
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吓唬你,而是想提醒大家,耳朵痒这件小事,背后可能藏着大信号。别再一痒就掏,一掏就狠了。生活中有很多细节,都是“健康的蛛丝马迹”,就看你肯不肯低头去看一眼。
到这儿,我得再啰嗦一句:耳朵,是门面,也是门户。它不光听八方之音,也“听得见”身体的风吹草动。下次它痒了,别急着掏,先想想,是不是身体在对你说话。
参考文献:
[1]李志强,王雪,高尚.外耳道真菌病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3,58(09):789-793.
[2]冯丽,张婷,刘志峰.慢性鼻炎与耳咽管功能障碍相关性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24,31(04):312-316.
[3]王海燕,李文博.糖尿病与耳部感染的相关性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24,18(07):1223-1226.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耳朵后边疼(耳朵总是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