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深人静的夜晚,你的耳内是否听到一直响的“嗡嗡声”。但奇怪的是,你仔细听周围,其实什么声音都没有。这种体验,就是耳鸣 。
耳鸣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 。全球差不多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两个正在经历各种形式的耳鸣 。现代医学将耳鸣定义为“无外部声源下的听觉感知”,可能是耳蜗毛细胞损伤、听觉神经异常放电或大脑听觉皮层功能紊乱所致。就像收音机没信号了,却还在滋啦滋啦响一样,我们的听觉系统也在某些环节出现了“信号解码错误”。在现代医学试图用声掩蔽或药物治疗这一症状时,中医早已用充满哲学的视角,将耳鸣视为身体在“敲警钟”,告诉你气血是否顺畅,五脏六腑是否安分守己 。
中医认识耳鸣:
脏腑失调是根本
中医认为,耳并非一个孤立的器官,《黄帝内经》里早就说了:“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说白了,耳朵就像个交通枢纽,五脏六腑都要通过十二经脉在这儿“打卡”。要是哪条线路堵了,耳朵里就会响起警报 。所以耳鸣有时候并不是坏事儿,它是肾、肝、脾等脏腑在和我们沟通 。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肾精如同给听觉系统供电的蓄电池 。熬夜刷剧 、加班写PPT等过度劳累的行为都会消耗肾精,等于过度消耗了“电量”,耳朵就开始“低电量报警”,这类耳鸣声如蝉鸣,常伴有腰膝酸软、记忆力下降 。
现代人压力大、情绪紧张,被老板狂怼、辅导孩子作业崩溃,怒气冲天,肝火会噌噌往上窜,这类耳鸣突然发作,声如潮涌或风雷声,常伴有口苦、头痛、失眠等症状 。
脾是气血的“后厨”。如果减肥只吃沙拉续命,后厨断粮,气血无法上达耳窍,耳朵开始“咕咕叫”,这类耳鸣声细如丝,时断时续。此外,有些人却截然相反,偏爱高糖高脂的饮食、热衷烧烤撸串 、饮酒无度,长此以往,体内易滋生“痰湿”,甚至痰郁日久化火,痰火上升,阻塞耳窍,此类耳鸣常伴有耳内闷胀感,甚至时常感到头重、胸闷。
辨证论治:
中医的治疗建议
若耳鸣已然发生,中医治疗耳鸣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通过四诊合参,仔细辨别患者的耳鸣声音特点、伴随症状、舌象脉象等,从而判断其属于何种证型,然后对证下药 。
内治法
中药调理,治其根本。内服中药是治疗耳鸣的主要手段,它能从根本上把身体里那些闹别扭的脏腑给调顺了。比如说,若你是因为肾精不够用导致的耳鸣,那治疗就是补益肾精,让它重新焕发活力,就像给手机充电一样,得有个“充电宝”才行,常用的方子就是耳聋左慈丸加减。若你经常怕冷手脚冰凉,那可能就是肾阳虚了,这时候就得用金匮肾气丸来暖暖身子。若你的耳鸣是因为肝火太旺,那治疗就得像“灭火器”一样把火给灭了,常用的方子是龙胆泻肝汤加减。若你是因为脾虚湿气重导致的耳鸣,那治疗就得像“除湿器 ”一样把湿气给排出去,常用的方子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若你是因为痰火堵住了导致的耳鸣,那治疗就得把火和痰都清掉,常用的方子是温胆汤加减。需特别注意的是,中药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切勿自行抓药,以免药不对症,延误病情。
外治法
直达病所,多管齐下。外治法是内治法的重要补充,它能直接作用于局部,是内治法的好帮手。就拿针灸来说,这是外治法中最核心、最有效的手段。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能把经络疏通,气血调理得服服帖帖。常用的主穴像耳门、听宫、听会、翳风,这些都是耳朵周围的穴位,配合刺激这些穴位,有些耳鸣的症状立马就能得到缓解,还能让全身的气血循环变得更好。
再给大家推荐一个简单又好用的自我按摩方法,叫鸣天鼓。具体做法是:用双手掌心盖住耳朵,手指相对放在后脑勺上,食指压在中指上,然后食指滑下弹击后脑勺(风池穴附近),耳朵里就能听到像打鼓一样的声音,每次弹击20~30下,每天可以多做几次。这个方法能有效刺激耳部气血运行,只要每天坚持,不仅能缓解耳鸣,还能达到聪耳明目的效果。
防胜于治:
耳鸣的中医预防之道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对耳鸣患者来说,日常养护比药物治疗更重要。以下是从生活方式入手的建议。
1.调畅情志:情绪管理是预防耳鸣的关键。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心情平和,避免焦虑愤怒,心情放松时耳鸣会减轻。
2.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子时胆经当令、丑时肝经当令,良好睡眠助肝胆之气疏泄和肾精修复,缓解耳鸣。
3.饮食规律:饮食宜清淡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和肥甘厚味,减少咖啡、浓茶、酒精等饮品摄入,以防助湿生痰。
4.适度运动:适当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使气血流通、阳气生发,助清阳之气上达头面、濡养耳窍,利于耳鸣康复。
耳鸣是身体的善意提醒,提示听觉或相关系统可能有状况。因此,面对耳鸣,不应简单视为小毛病,更不应盲目相信偏方或“特效药”。明智做法是先调整生活方式,践行预防之道,再配合中医整体调理,多数人能消除耳鸣,让身体重归宁静和谐。
本文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滕磊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耳朵里有打鼓的声音(耳朵里的嗡嗡声中医这样看耳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