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属。年轻人低头刷手机,久坐不动,打游戏通宵达旦,那脖子就像被拧了几圈的毛巾,僵硬、酸痛、发麻,甚至还会头晕眼花。
像某地那位年轻小伙儿,天天坐在办公室里,一坐就是十小时,脖子疼得连睡觉都要垫两三个枕头才舒服点。
一到医院,医生开出的药单上,常见的几类药物名字拗口,听上去像是化学实验室里冒泡的试管名。可它们一个个都不是“摆设”,背后有临床证据撑腰,有专业指南背书,能在你的颈椎病发作时,帮你“喘口气”。
有人一听药就皱眉头,说“我不想吃药,药三分毒”。但真到脖子疼得动不了,才发现,不吃药是“硬扛”,吃对药才是“巧治”。
非甾体抗炎药是最常见的一类。你别看它名字长,生活里其实常见得很。家里老人膝盖疼、腰椎痛,医生十有八九会开这么一类药。
这类药像一个调皮的灭火器,哪里发炎它就往哪里喷,只是喷的不是水,是通过抑制一种叫“环氧化酶”的酶,来减少炎症因子。
颈椎病发作时,椎间盘周围的组织会红肿、发热,压迫神经根。疼痛、麻木、活动受限,都跟这炎症有关系。
可这灭火器也不是谁都能用。胃不好的人,吃了可能胃痛、恶心,甚至引发胃出血。就像灭火器喷得猛了,把沙发也顺带烧了似的。所以医生常会配合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一起开。布洛芬、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这些名字听着陌生,其实很多家庭小药箱里就躺着它们。
颈椎病的疼痛,很多时候像是有人拿着锤子敲你的后脑勺,或者像蚂蚁在脖子里爬,爬到手指尖,那种麻麻、酥酥、窜窜的感觉,一般人忍不了。这个时候就轮到中枢性镇痛药出场了。
听名字别吓着,中枢不等于危险。这类药不像非甾体那样直接消除炎症,它是从“大脑”入手,让你对疼痛的敏感度降低。就像你耳边有噪音,但你戴上了降噪耳机,外头还是吵,但你脑子里安静了。
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在临床上对神经性疼痛效果不错。它们不像传统止痛药那样直接止痛,而是通过调节钙通道,让神经“冷静”下来。
尤其遇到那种放射性疼痛,从颈部放射到肩部、手臂、手指的,像电流串着走一圈,这类药往往比止痛片更有效。
不过这类药也有“副作用”,有的人吃了会犯困,像是大脑突然切换到省电模式,开车、操作机械的朋友可得小心。有些人还会觉得头晕,走路像踩在棉花上,飘飘忽忽。
除了消炎和镇痛,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改善血液循环。
颈椎病其实就像大城市的交通堵塞,椎动脉被“压缩”,血流不畅,大脑供血不足,头晕眼花就是“红灯警报”。特别是有些人一转头就晕,闭眼站都站不稳,这不是心脏问题,而可能是颈椎病引发的椎动脉型。
这时候医生可能会用到银杏叶提取物、川芎嗪、红花黄色素这类药。它们像是给血管做了个“通渠”工程。银杏叶提取物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川芎嗪则有点像中医里的“活血化瘀”,让血不“堵车”,顺顺当当地往脑子里流。
银杏叶也不是“万能钥匙”。有出血倾向的人、正在服用抗凝药的人,吃它可能会“火上浇油”,所以不能擅自买来吃,一定得听医生的。
有一类药,常被大家忽略,但对颈椎病患者却有“润物无声”的好处,那就是神经营养药。神经被压久了,就像电线被踩弯了,信号传不出去,手就麻了、腿就软了。
神经营养药里常用的有甲钴胺、维生素B1、维生素B12,它们就像是给被踩扁的电线做维护,让它慢慢恢复弹性。
有些人觉得维生素算什么药?可《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里明确提到,维生素B族,尤其是B1、B6、B12,在神经修复中有辅助作用。别小看这点“营养”,它不是保健,而是治疗的一环。
有人问:那中药能不能治颈椎病?
中医讲“痹证”、“筋骨风寒”,“经络不通则痛”。颈椎病就是风寒湿邪入侵,夹杂着气血运行不畅,造成局部经络瘀阻。中药治疗讲究辨证施治,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是关键。
像独活寄生汤、葛根汤一类的方剂,临床上常用于颈肩部僵硬、冷痛、活动受限的患者。中药不像西药“立竿见影”,但在慢性期调养、预防复发方面,有它的独特优势。
中药不能乱吃。自己在药店抓药回家熬,熬不好是“药汤”,熬不好就是“毒汤”。得有中医师辨证施方,像量身定制衣服一样,才穿得合身。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觉得,药这么多,是不是吃得越多越管用?恰恰相反。颈椎病的治疗,讲究的是“对症而治”。就像下厨,糖多不是甜,盐多不是香。吃药也是,吃得对比吃得多更重要。
还有人问,那不吃药可不可以靠锻炼缓解?
当然可以,但要分阶段。急性发作期,连脖子都抬不起来,盲目活动只会加重神经压迫。这个时候休息和药物才是主角。等症状缓解,才可以慢慢加入牵引、热敷、康复训练。就像一棵树,根烂了先要修根,再慢慢扶正枝干。
有些人爱去按摩、整脊,听得咔咔响,说“舒服得像骨头回家了”。但一不小心按在动脉上,可能引起血管痉挛,甚至中风。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千万不能随便“咔嚓”。医生说的“适度”,不是一句空话,是一句保护命脉的忠告。
还有件事,很多人忽略了——情绪。情绪紧张、焦虑、压力大的人,颈肩部肌肉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就像一根被拉得太紧的弦,迟早要断。颈椎病不只是“骨头病”,更是“生活病”。
在某机构做过一项调查,发现长期熬夜、压力大、作息紊乱的人群,颈椎问题的发病率高达72%。不是骨头先坏的,是生活方式先出了问题。
吃药是治疗的一环,但不是全部。你得吃得对、动得巧、睡得好、想得开。别把颈椎病当成小问题,它可能是你生活方式的“报警器”。
像那位在某公共场所做保洁的大姐,天天弯腰低头擦地板,颈椎病犯了,一开始靠贴膏药、热敷撑着,后来去医院,医生给了非甾体抗炎药和神经营养药,配合中药调理,再加上晚上不再玩手机到深夜,慢慢半年后,手也不麻了,头也不晕了。
治疗颈椎病的药不是魔法,但它们懂人体的语言,知道什么时候该“灭火”,什么时候该“润电线”,什么时候该“通血路”。只要你愿意听身体的话,给它一点耐心,它就会给你回报一份轻松。
别一味追求“根治”,颈椎病像老朋友,来了就不会轻易离开,但你可以学着和它“和平共处”。
要吃药,但别迷信药;要治疗,但别忽略生活。脖子,是通往大脑的桥梁,也是你生活方式的晴雨表。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8):635-645.[2]王晓东,刘平.非甾体抗炎药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2,25(10):55-58.[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的专家共识[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3,30(06):12-15.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颈椎病都采用哪些药物进行治疗(4种治疗颈椎病的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