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膝盖是否曾在上下楼梯、久坐起身时,悄悄传递酸胀、僵硬等“小信号”?
这些可能是膝骨关节炎的早期预警。作为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关节疾病,膝骨关节炎早期干预效果更佳,及时识别以下六大症状,能帮我们尽早守护膝关节健康。
1. 疼痛:最典型的“预警信号”膝骨关节炎的疼痛多为钝痛或酸痛(像膝盖被重物压着的闷痛),与外伤的“锐痛”(像被针扎的刺痛)、痛风的“突发剧烈肿痛”有明显区别。
疼痛特点是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比如爬楼梯、长时间走路、蹲起时痛感明显,坐下休息10-15分钟后会减轻。
早期可能只是偶尔不适,若未重视,会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严重时夜间翻身、受凉后也会痛醒。
很多患者早晨起床时会发现膝盖“僵住了”,弯曲、伸直都不灵活,需缓慢活动5-10分钟才能缓解,这种“晨僵”通常持续不超过30分钟,是膝骨关节炎的典型表现。
久坐(如看电视1小时以上)后起身,也会有类似“卡顿感”,需慢慢走几步“预热”才能恢复正常。
这与类风湿关节炎“晨僵持续1小时以上”的特点不同,可作为初步鉴别依据。
3. 肿胀:膝盖变“圆润”的隐藏问题关节内滑膜发炎会导致液体分泌增多,形成“关节积液”,让膝盖看起来比平时更“饱满”,甚至按压膝盖两侧时能感觉到轻微弹性(类似按装满温水的气球,按下去会轻微回弹)。
肿胀时可能伴有局部皮温轻微升高,但皮肤通常不红或仅淡红,若出现膝盖红肿、发热明显,需警惕合并感染或其他关节病。轻度肿胀可能仅偶尔出现(如劳累后),重度肿胀会持续存在,影响日常活动。
正常膝关节活动时安静平滑,当软骨磨损后,粗糙的关节面相互摩擦,活动膝盖(如蹲起、上下楼)时会发出轻微“沙沙”声或摩擦感(医学称“骨摩擦音”)。
需注意:早期部分患者仅能感觉到摩擦感,无明显疼痛;若摩擦音伴随明显刺痛,通常提示软骨磨损已较严重。
5. 无力感:走路时的“打软腿”部分患者会突然感到膝盖“使不上劲”,比如走路时突然腿一软,有差点跪倒的感觉(俗称“打软腿”),多发生在上下楼梯、走不平路时。
这是因为软骨磨损后,关节稳定性下降,肌肉无法正常发力导致的。
若频繁出现,需特别警惕膝盖“不稳”不仅容易引发摔倒,还可能因摔倒加重关节损伤,形成“疼痛-不稳-再损伤”的恶性循环。
随着病情进展,膝盖的活动范围会逐渐缩小:
比如以前能轻松蹲到地上系鞋带,现在蹲到一半就会卡住;
伸直膝盖时,会感觉腿“伸不直”(需由医生用专业工具测量,可能发现膝盖比健康侧少伸直5-10度)。
严重时穿袜子、剪趾甲、洗澡时抬腿都会变得困难,直接影响日常生活。
出现这些情况,建议及时就医1. 上述任何一种症状持续超过2周,且休息后无缓解;
2. 膝盖出现明显变形(如O型腿、X型腿突然加重);
3. 突然出现剧烈疼痛,甚至无法站立、走路;
4. 肿胀持续超过3天,按压时痛感明显。
就医前可先做“临时缓解”:
避免爬楼梯、搬重物,选择软底鞋(如运动鞋)减少关节压力;
若肿胀、疼痛明显,可按“急性期冷敷、慢性期温敷”处理:症状突然发作48小时内用毛巾裹冰袋冷敷,超过48小时后用温毛巾温敷,每次15-20分钟,温敷时注意温度(以皮肤不烫为宜),避免烫伤。
高危人群更需警惕以下人群是膝骨关节炎的高发群体,建议提前预防(如控制体重、避免久站):
1.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加速软骨退化);
2.体重超标(BMI≥28,BMI计算方式为“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或近期体重快速增加者;
3.长期从事负重工作(如搬运工)、频繁蹲起(如保洁员),或爱打羽毛球、爬山但不注意热身的人(这类运动对膝关节压力较大,热身不足会让关节缺乏保护,加速软骨磨损);
4.有膝骨关节炎家族史、曾受过膝盖外伤(如韧带拉伤、骨折)者。
声明:本文内容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重在医学科普,文末已标注参考文献,仅供大家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用生活化的语言解读专业指南,让健康知识不再“高冷”。→点击关注不迷路!
如果您觉得有用,请帮忙点赞、评论,转发给需要的朋友。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18年版)[J]. 中华骨科杂志, 2018, 38(12):705-715.
[2] 中国康复医学会. 膝骨关节炎康复治疗专家共识[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1, 36(5):505-510.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膝盖骨折症状有哪些(膝盖骨关节炎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