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总觉得手脚冰凉,一到秋冬就特别怕冷?明明没干啥体力活,却总是感觉浑身没劲,提不起精神?稍微吃点凉的,肚子就咕噜噜响,甚至拉肚子?如果你有这些情况,很可能不是天生体质差,而是阳气不足了。
中医里常说,阳气是生命的根本,一旦阳气虚弱,身体的“防火墙”就会变薄,最怕的不是别的,而是“寒邪”入侵!
寒邪就像冬天的风,专挑身体虚弱的地方钻。一旦钻进去了,轻则反复感冒、腰酸背痛,重则可能诱发心血管、肾脏等慢性病,甚至影响寿命。别不当回事,这个毛病可比你想象的要普遍,而且很多中老年人都在经历。
50岁大叔起初怕冷,后来差点酿成大祸老李,52岁,本来身体不错,这几年却越来越怕冷。夏天别人吹空调,他不敢开风扇;别人吃冰,他喝口凉水就胃疼。近来更严重了,经常感冒,一拖就是一个月,还越发消瘦。去医院检查,指标都正常,医生只说注意保暖。
可情况没缓解,反而更糟。腰酸、尿频,精神不振,夜里起夜多次,睡不好觉。渐渐地,人也变得疲惫沉默。直到一次感冒后高烧不退,还出现下肢水肿,脚踝一按就是坑,伴随心率慢、血压低,医生提醒情况已很危险。
这是典型的阳气虚一步步加重的表现。早些年他爱吹空调、喝冷饮,长期受寒,耗损了体内的阳气。后来经过中西医结合调理,怕冷改善了,感冒也少了,人恢复了精神。老李的经历对许多中老年人都是提醒:不要轻视俞加严重的怕冷和乏力,这往往是身体发出的信号。
中医里有句话叫“阳气者,若天与日”,意思是阳气对人体就像太阳对地球一样重要。阳气不足,身体的运行就会变慢,就像没电的机器,各个器官的功能都会减弱。而“寒邪”是阳气的最大克星,它能直接损伤我们的阳气。
你以为只有冬天吹冷风才叫寒邪?其实不是。中医说的“寒邪”分两种:外寒和内寒。外寒好理解,就是外界的寒冷气候、冷水、空调。内寒,是我们自己吃出来的,比如夏天爱喝冷饮、吃冰镇西瓜,这些都会在体内形成寒湿,慢慢损耗阳气。
很多人补阳气,但总不见效,那是因为你可能犯了3个错:
误区1:阳虚只补肾。
很多人只知道“肾阳虚”,但其实很多人是脾阳虚。脾胃是后天之本,脾阳虚弱,运化能力差,吃进去的东西没法转化成阳气,反而会加重寒湿,脾肾阳虚是互相影响的。
误区2:补阳就猛吃热药。
有些人一听阳气虚,就去吃大热的药材,结果补得口干舌燥、上火,这是因为补阳的同时,把身体的“阴”也伤了。
误区3:不把寒邪当回事。
很多人觉得怕冷是天生的,其实是身体里已经堆积了太多寒湿。如果不把寒邪这个“罪魁祸首”赶出去,光补阳气就像往漏了的桶里倒水,怎么补都补不满。
这3个中成药,专治不同的“阳虚”明白了阳气虚的真正原因,就能对症下药。根据你的不同症状,有3种常见的中成药,能有针对性地改善不同类型的阳虚。
金匮肾气丸
如果你除了怕冷,还有腰膝酸软、下半身水肿、夜尿频多等症状,这属于肾阳虚。
出自《金匮要略》,是温补肾阳的经典方。方中熟地黄、山药补肾,附子、桂枝温补肾阳,能改善身体的代谢功能。需注意,此药主要用于肾阳虚,不适用于阴虚火旺(伴有口干、盗汗、五心烦热等)的患者。
附子理中丸
如果你主要表现为腹部怕冷,吃凉食物后容易腹痛腹泻,或出现呕吐,这属于脾阳虚。
源于《伤寒论》,其主要成分附子、干姜能温中散寒,党参、白术则能健脾益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改善消化系统症状。
右归丸
如果阳虚症状非常严重,除了畏寒乏力,还伴有精神萎靡、阳痿遗精等,这属于命门火衰。
出自《景岳全书》,组方中含有鹿角胶、附子、肉桂等,能够大补肾阳,填精益髓,从根本上改善阳气虚弱的状态。此药药力较强,适合阳虚严重者。感冒发热或体内有湿热者应避免使用。
你觉得自己属于哪种阳虚呢?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交流!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不妨点个赞,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也是一种善举。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身上发冷但不发烧(因为怕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