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您最近觉得走路气喘、脚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哎,医生,我也搞不清楚,大概从去年冬天开始。那阵子感冒老不好,我就一直吃感冒药,后来又吃安眠药,这脚肿得越来越厉害……”
60岁的王阿姨,退休后身体一直不错,偶尔高血压,靠吃药控制。这次来医院检查,是因为几个月下来她走路越来越喘,晚上还要坐着睡觉,脚踝也肿得厉害。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一查,医生皱起了眉头:“王阿姨,这是慢性心力衰竭。”她一脸震惊:“不是说心衰都是心脏病的人才得的吗?我这不就是吃点常规药嘛……”
这一幕,在门诊中并不少见。很多患者对药物的认识仍停留在“能缓解症状”的阶段,殊不知,一些常见的药物如果长期使用,确实可能成为诱发心衰的“隐形杀手”。
心衰不是突如其来,它往往是长时间、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长期摄入对心脏有负担的药物,也会逐渐让心脏“吃不消”。
药物引起的心衰,很多时候不被重视,尤其是一些“看似无害”的常用药。这些药可能通过影响水盐代谢、增加心脏负荷、抑制心肌功能等方式,悄悄摧毁心脏的“耐力”。
下面,我们就来揭开这些“心衰幕后推手”的面纱。
第一类: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止痛药,是很多家庭药箱的“常驻嘉宾”。如布洛芬、双氯芬酸这类非甾体抗炎药,用于缓解关节痛、头痛、肌肉痛等。
但这些药同时会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影响肾脏对水和钠的排出,导致体内潴留水分,增加心脏负担。尤其是老年人、原本就有高血压或心脏基础病的人,长期服用可能引发或加重心衰。

2022年《EuropeanHeartJournal》一篇研究指出,NSAIDs与新发心衰之间存在显著关联,特别是对老年患者而言风险更高。
第二类:某些降糖药(如噻唑烷二酮类)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中,有一类叫噻唑烷二酮类(TZDs),代表药物如吡格列酮、罗格列酮。这类药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来降糖,效果不错,但副作用也不小。
TZDs常见副作用就是水钠潴留,导致体重增加、下肢水肿。当这些液体积聚在体内,心脏就像被塞满水的气球一样难以收缩。

研究显示,服用TZDs类药物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显著增加。这类药应避免用于有心衰病史的人群,即便没有心衰,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第三类: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抗生素也能引起心衰?这可能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像红霉素、克拉霉素这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能通过延长QT间期,诱发心律失常,最终引起心衰。美国FDA曾对这类药物发出过风险警告,尤其是与其他影响心电活动的药物合用时。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也存在一定心血管安全性风险,可能导致主动脉破裂或心律紊乱。
并不是说这些抗生素一定不能用,而是应根据患者的基础病情况,权衡利弊、合理选药。
第四类:某些抗抑郁药与安眠药现代人压力大,睡不好觉、情绪低落是常态。苯二氮卓类安眠药(如地西泮、阿普唑仑)和部分抗抑郁药(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成了不少人“赖以入眠”的依靠。
但这类药物有镇静作用,可能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呼吸中枢,尤其是长期大剂量使用时,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不可小觑。
它们容易产生依赖性,一旦成瘾,患者很难停药,形成恶性循环。心衰、呼吸衰竭的风险随之上升。
王阿姨的药箱里,就有一瓶她“离不开”的安眠药——这是她多年睡眠问题的“解决方案”,却成了心衰的“推手”。

别以为“中药无副作用”。有些中成药中含有麻黄碱类成分,如复方感冒药、鼻炎药等。
麻黄碱是一种拟交感神经药,能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短期使用可以缓解鼻塞、打喷嚏。但长期使用会让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增加心率、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心律失常和心衰。
尤其是市面上一些“感冒灵”“鼻炎宁”类药物,含有多种麻黄碱复合成分,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服用,心脏早已“叫苦连天”。
说了这么多,很多人可能要问:“那这些药以后都不能碰了?”
当然不是。药物的毒副作用,往往与使用的“时间”和“剂量”密切相关。短期、适量、合理使用这些药物,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如果长期、频繁、超剂量服用,特别是合并慢性病的中老年人,就需要格外警惕。
医生开药时会考虑这些风险,但很多人自行购药、囤药、按经验吃药,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在临床中,像王阿姨这样“药吃多了”的患者太多了。有的人一年四季不停吃感冒药;有的人一睡不着就吃安眠药;还有人糖尿病多年,从未复查过用药效果。
这些药物原本是“救命”的工具,却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伤心”的帮凶。
健康,不仅仅是躲避疾病,更是理解身体与药物之间的微妙平衡。每一颗药,都不该被轻视。
写在最后如果你或你家人正在长期服用上文提到的药物,不必惊慌,也无需立刻停药。但请记住——定期复查、专业评估、合理用药,是保护心脏的“护身符”。
愿每一颗心脏都跳得有力、自由,而不是被药物悄悄压垮。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吃什么药可以导致慢性死亡(不宜长期服用的5类常用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