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发现家里老人突然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站不稳”的情况,有的持续几分钟,有的还出汗、恶心、喘不上气。
一开始以为是低血糖、累着了,或者中暑了,后来去医院一查,竟然是心梗前兆。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特别是老年人,很多心血管病不一定像书上说的那样“胸痛才算”,有时表现很不明显,甚至一点不痛,就从头晕开始。
很多人不会把“头晕”和“心梗”联系起来,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有一数据颇为重要。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每年新发急性心梗患者中,老人占近60%,且其中约25%是因“头晕或意识不清”才就医的。
这说明啥?说明不是所有心梗都是那种捂着胸口倒地的。
年纪越大,病情越容易伪装成其他小问题,但这种伪装下面往往藏着大危险。
那老人头晕是不是心梗信号?
不一定,但有可能。如果同时有这几个情况,就不能拖了。
首先是出冷汗、脸色苍白。一般头晕,比如站起来太猛或者天气闷热,可能短暂眼花,但不会出汗,更不会脸色发白。
如果老人一边说头晕,一边冒冷汗,说话没力气,那就要赶紧叫救护车。
这或许是心肌缺血所致,心脏供血因而不足,血压大幅波动,进而引发头晕与出汗。
还有一个是胸口发闷或者不舒服。
这个“闷”不一定是剧痛,很多老人说“像有东西堵着”,有时喘不过气,有时吃完饭更严重,容易被当成胃不舒服。
但其实心脏问题引起的闷胀感,在老人身上常常很容易被忽略。
毕竟他们年纪大了,很多症状都不敏感。但这种“不明显”反而让人不在意,耽误了早发现。
其三为心跳不稳抑或心慌。
有些老人没事就说心跳乱跳,或者坐着心跳突然很快,头晕也来了。这不是心理作用,也可能不是缺钾,而是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的心律失常。
这种不稳可能就一会儿,但就是这几分钟的乱跳,可能就把原本还能撑着的心肌推到梗塞边缘。
再加上血压一低,大脑供血也出问题,晕倒就不是小事了。
有人或许会说,低血糖、脑供血不足也是有可能的呀。没错,但问题就在这儿。因为很多症状都和其他小毛病很像,所以别自己瞎猜。
特别是老人,很多都有基础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如果只是偶尔头晕,可以观察一下,但要是经常出现,而且越来越严重,就得当心了。
很多人觉得是“老年人正常现象”,结果突然发病,抢救都来不及。
还有一点是饭后头晕。
有些老人吃完饭,特别是晚饭后,站起来就头晕、心慌,家人以为是吃撑了,结果是“餐后心肌供血减少”引起的心肌缺血。
这种情况不少见,心脏不太好的老人更容易这样。吃饭后血液都跑到胃肠道去了,心脏供不上血,就会轻度缺血,严重了就心梗。
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经常被忽略,就是老人“说不清楚”。
有些老人不会表达,或者不爱说,身体不舒服就说“有点晕”、“走不动”,家人也没当回事。
特别是那种被家人归类为“老毛病”的症状,比如走路慢、眼花、摔跤,有了新变化也不会被重视。
那应该怎么办?
最基本的是老人出现不明原因头晕,特别是持续时间长,还出汗、气短、胸口不舒服,就别观察了,赶紧送医院做心电图、心肌酶检查,有条件可以做动态心电图、冠脉CT。
别怕麻烦,别想着“等等看”,这种时候多拖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
有数据显示,急性心梗病人,发病后6小时内治疗的,活下来的机会比12小时后送医的要高得多。这就是“争分夺秒”。
除了及时看病,平时也要预防。
比如老年人要定期体检,不只是查血脂、血压,还要关注心脏功能,特别是三高人群,应该把心电图作为每年体检的常规项目。
平时注意饮食,别太油、太咸,尽量清淡,少吃多餐。运动也要适量,别突然跑步、爬山,天气热的时候,早晚出门活动比较安全。
总之,老人突然头晕,未必皆为心梗所致,然先排除此种可能,方能安心。
别等到严重了才后悔没重视。身体会发出信号,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听懂。
年纪越大,越要留意那些看起来“不严重”的变化。
家人也好,自己也好,身体发出信号,就别总想着“等等再说”。真发病了,可能就晚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燕声.防心梗,别等有症状才行动[N].保健时报,2025-07-10(001)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老年人突然头晕是什么原因?(老人突然感到晕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