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77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这段时间怎么总是在做梦?一晚上翻来覆去,好像根本没睡着。”
不少人都有类似经历:明明累了一整天,晚上却梦个不停,醒来还是感觉疲惫不堪。
有人说,这是“睡得太浅”;也有人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了问题。
做梦本身不是问题,但如果梦境频繁、记忆清晰、醒后疲劳,那可能就不是单纯的“梦多”这么简单了。
那么,频繁做梦到底是怎么回事?需要担心吗?
要明确一点:所有人都会做梦,只是有些人醒来记得,有些人不记得。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人类在快速眼动睡眠期(REM期)最容易做梦,这一阶段大约占据整晚睡眠的20%-25%。每晚我们可能会经历4到6次梦境。
那为什么有些人觉得自己“特别爱做梦”?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醒来的时机刚好。如果在做梦的REM期醒来,梦境记忆会更清晰,容易产生“整晚都在做梦”的错觉。
二是睡眠结构紊乱,REM期时间被拉长。这可能与某些生理或心理问题有关,让大脑在夜间“过度活跃”。
1.精神压力大,大脑难“安静”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时候白天的焦虑和情绪无法及时释放,就会在晚上“卷土重来”。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杨甫德指出,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是频繁做梦的常见诱因。当大脑白天处于高压状态,到了晚上也难以真正“放松”,就容易在REM期反复做梦。
尤其是情绪波动大时,梦境往往带有强烈情绪色彩,比如梦见跑步、逃亡、被追赶,这其实是潜意识在“排毒”。
2.睡眠质量差,浅睡眠过多
很多人觉得自己“睡着了”,但其实是在浅睡眠阶段徘徊,特别是入睡困难、夜间易醒、鼾声严重的人群。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专家王洋指出,睡眠分为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期,如果深睡眠比例不足,身体就得不到充分修复,大脑也更容易过度活跃,导致频繁做梦。
此外,睡前玩手机、喝咖啡、熬夜等行为也会破坏睡眠结构,使得REM期被提前或延长,从而增加梦境感知。
3.某些疾病或药物影响梦境频率
长期频繁做梦,也可能是某些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疾病的表现。
例如:
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尤其是甲亢,常常伴有焦虑、失眠和梦境增多;
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癫痫等,也可能改变脑部活动模式,导致睡眠紊乱;
某些抗抑郁药、镇静药、β受体阻滞剂也会影响REM期,增加做梦频率。
因此,如果梦境频繁、情绪激烈,并伴有夜间惊醒、心悸、出汗、白天乏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潜在问题。
频繁做梦不一定是病,但它反映了身体或心理的某种“失衡”。
如果你总觉得梦很多、睡不踏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1.调整作息,建立规律的睡前仪式
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不仅能让生物钟更稳定,还能帮助大脑逐渐“进入睡眠状态”。
睡前避免剧烈运动、过度用脑,可以尝试听轻音乐、喝温牛奶、泡脚等方式放松身心。
2.远离干扰睡眠的“元凶”
减少咖啡因、酒精、尼古丁的摄入,尤其是睡前6小时内。
睡前不玩手机、不看刺激性内容,避免让大脑过度兴奋。
3.重视心理调节,必要时寻求帮助
如果你近期频繁感到焦虑、压抑、情绪低落,同时伴有入睡困难、早醒、持续梦境等情况,可能是焦虑障碍或抑郁症的信号。
此时应及时咨询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早诊断、早治疗,避免问题加重。
频繁做梦≠多梦症,别被吓住了很多人听说“梦多是脑神经出问题”,就开始胡思乱想。
其实,医学上所谓的“多梦症”并不是“梦多”本身,而是梦境频繁到影响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才可能被归为一种睡眠障碍。
只有当梦境影响到白天的精神状态,比如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才需要进一步检查。
否则,梦多只是一个信号,提示我们该关注睡眠质量了。
结语:别怕梦多,但别忽视身体的信号梦,是大脑在夜间的“自言自语”。
梦多,并不可怕;怕的是你忽略了身体发出的警告。
如果你总是梦个不停、夜夜清醒,别再用“只是太累了”来搪塞自己。可能你真的需要好好睡一觉,也好好检查一下身体和情绪状态了。
参考文献:[1] 中国睡眠研究会.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年版[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睡眠健康指南(试行)》[3]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鲁宁. 《睡眠障碍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白天睡觉为什么总是做梦?(睡觉频繁做梦是怎么回事或许与这3个因素有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