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根部是属于什么位置(大腿内侧藏着利尿穴箕门穴通膀胱利小便调气血)

大腿根部是属于什么位置(大腿内侧藏着利尿穴箕门穴通膀胱利小便调气血)

邝光明 2025-09-22 国内要闻 3 次浏览 0个评论

很多人总被“排尿不畅”或“腿肿”困扰——想上厕所却尿得少、尿得慢,久坐后大腿内侧发沉、小腿一按一个坑,其实这是脾经气血不畅、膀胱气化失常在“闹脾气”。今天给大家分享足太阴脾经上的“通利能手”——箕门穴,它像身体里的“泌尿调节阀”,自己在家按一按,不用吃药,排尿顺了,腿脚也变轻快!

一、箕门穴:脾经的“通利枢纽”,3步轻松找准

1. 名字有讲究:“箕门”藏着通利玄机

为啥叫“箕门”?“箕”是古代舀东西的器具,形状像张开的大腿;“门”指“门户、通道”。这个穴位位于大腿内侧,恰好在脾经连接膀胱的“通道口”,就像打开膀胱排尿通道的“门”,能疏导脾经气血、帮助膀胱气化,专门解决排尿不畅、下肢水肿等问题。

2. 定位超简单:看图10秒学会

很多人觉得找穴位难,其实箕门穴跟着“血海穴”找就对了,记住这3步,新手也能一次找准:

- 第一步:先找到膝盖内侧的“血海穴”(屈膝时,髌骨内上缘上2横指处);

- 第二步:从血海穴沿着大腿内侧的“缝匠肌”(摸起来有轻微凸起的长条肌肉)往上量“6寸”(约自己8横指的宽度,或手掌根部到指尖的距离);

- 第三步:在大腿内侧正中线附近,摸到有酸胀感的位置,就是箕门穴(按压时可能会有轻微麻胀感传到膝盖或小腹)。

大腿内侧藏着“利尿穴”!箕门穴:通膀胱利小便、调气血

大腿内侧藏着“利尿穴”!箕门穴:通膀胱利小便、调气血

大腿内侧藏着“利尿穴”!箕门穴:通膀胱利小便、调气血

3. 经络特性:泌尿与下肢的“调理关键”

箕门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它的核心作用是“通利膀胱+疏经消肿”:一方面,脾经与膀胱功能相关,按揉箕门穴能激活脾的“运化水湿”能力,帮助膀胱更好地代谢尿液(通利膀胱);另一方面,它位于大腿内侧经络密集处,能疏通下肢气血,缓解水肿、沉重(疏经消肿)。特别适合久坐、憋尿导致的“泌尿+下肢”双重不适。

二、箕门穴的“4大核心功效”,泌尿差、腿肿的人必看

别小看这个大腿内侧的穴位,它能解决很多“气血不畅、水湿堆积”的问题,尤其是这4种情况,按它最管用:

1. 通利膀胱:排尿不畅全改善

很多人久坐后想上厕所却尿得慢、尿得少,甚至有“尿不尽”的感觉,这是膀胱气化不足导致的。箕门穴能帮膀胱“开闸”:

- 针对:小便不利(排尿细、尿得慢,要用力才能尿出来)、尿不尽(尿完还想尿,小腹有坠胀感)、尿频(没喝多少水却总想去厕所,尿量还少);

- 原理:通过疏通脾经气血,增强膀胱的收缩和代谢能力,让尿液顺畅排出,按5分钟就能明显觉得“排尿变轻松了”。

2. 利水消肿:下肢水肿全缓解

湿气往下走,容易堆积在下肢,导致大腿发沉、小腿水肿。箕门穴能帮下肢“排水”:

- 针对:小腿水肿(久坐后脚踝、小腿发肿,一按一个坑)、大腿沉重(走路时大腿内侧像绑了东西,没力气)、脚气水肿(脚底板发肿,穿鞋子挤脚);

- 原理:疏通下肢经络,促进水湿代谢,让堆积在大腿、小腿的水分通过尿液排出,按完会明显觉得“腿脚变轻了”。

3. 缓解腹胀:小腹坠胀全解决

膀胱气化失常会影响肠胃气机,导致小腹坠胀、肚子胀。箕门穴能帮小腹“通气”:

- 针对:小腹坠胀(尿不尽时小腹发沉、胀疼)、餐后腹胀(吃点东西就觉得肚子胀,连带着小腹不舒服);

- 原理:通利膀胱的同时,顺带疏通小腹气机,让堵在肚子里的气和湿排出去,腹胀、坠胀感很快就能减轻。

4. 疏经止痛:下肢酸痛全改善

久坐会导致大腿内侧经络不通,引发酸痛、麻木。箕门穴能帮下肢“通气血”:

- 针对:大腿内侧酸痛(久坐后站起来时大腿内侧扯着疼)、膝盖内侧不适(上下楼时膝盖内侧发僵、隐痛);

- 原理:疏通大腿内侧的脾经气血,让气血传到膝盖和小腿,缓解肌肉紧张,酸痛、麻木感会明显减轻。

三、穴位配伍:1+1>2,不同问题这么配

箕门穴单独按就管用,搭配其他穴位,调理效果能翻倍!给大家整理3组“黄金搭配”,对应不同问题:

1. 箕门+阴陵泉:利尿消肿“王炸组合”,适合水肿+尿不畅

- 功效:双倍通利水湿,解决小便不利、下肢水肿,尤其适合久坐人群;

- 位置: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屈膝时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 操作:晚上睡前按,箕门穴3分钟(左右腿都按,按的时候轻轻活动大腿),阴陵泉3分钟,按完泡脚5分钟,第二天排尿会更顺,水肿也会减轻。

2. 箕门+中极:通利膀胱“强效组合”,适合尿不尽+小腹胀

- 功效:快速缓解小便不利、小腹坠胀,尤其适合憋尿后不适;

- 位置:中极穴在肚脐下4寸(约5横指),正中线处;

- 操作:有尿不尽、小腹胀时立即按,箕门穴2分钟,中极穴顺时针揉2分钟,按完会想排尿,小腹坠胀感很快消。

3. 箕门+血海:疏经止痛“舒缓组合”,适合下肢酸痛

- 功效:疏通下肢气血,缓解大腿内侧酸痛、小腿水肿,适合久坐、久站人群;

- 位置:血海穴在膝盖内侧,髌骨内上缘上2横指处;

- 操作:晚上睡前按,箕门穴3分钟,血海穴2分钟,按完轻轻拍打大腿内侧,气血流通会更快,酸痛感会减轻。

四、在家就能做的“箕门穴推拿法”,简单又有效

不需要专业工具,用手就能按,给大家分享3种最实用的手法,新手也能学会:

1. 指腹按揉法:日常调理首选

- 手法:坐姿放松,用拇指指腹按住箕门穴,顺时针打圈按揉,力度以“有酸胀感但不疼”为准(大腿内侧皮肤敏感,别太用力);

- 时间:每次3-5分钟,左右腿各按1次,每天2次(早上起床后、晚上睡前);

- 小贴士:按之前搓热手掌,先捂一捂大腿内侧,让经络变通畅,按揉效果更好。

2. 点压法:急性尿不畅、腹胀急救用

- 手法:用拇指指尖垂直点按箕门穴,按3秒松1秒,力度比按揉法稍重(以能耐受为准),别用力过猛以免按疼;

- 时间:小便不利、小腹坠胀时立即按,每次1-2分钟,直到不适减轻;

- 适用:憋尿后尿不畅、久坐后小腹胀的紧急情况。

3. 掌根推揉法:疏经消肿适用

- 手法:手掌根部贴在箕门穴上,从箕门穴往血海穴方向缓慢推揉,力度轻柔,推的时候配合深呼吸;

- 时间:每次推揉3-4分钟,左右腿各1次,每天1次(晚上泡脚后推揉,效果更好);

- 原理:推揉能疏通整个大腿内侧的经络,不仅能按到箕门穴,还能顺带调理周围穴位,消肿、疏经效果更全面。

五、古籍记载:千年智慧验证的“通利穴”

箕门穴的功效,早在古代就被医家认可,历代医书都有明确记载,足见它的重要性:

1. 《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箕门穴的“通利作用”

原文:“箕门主遗溺,小便难,少腹满。”

解读:晋代的《针灸甲乙经》明确说箕门穴能治“遗溺”(小便失禁)、“小便难”(排尿不畅)、“少腹满”(小腹胀),这些都是泌尿和小腹不适的典型症状,说明从古代起,它就是调理膀胱、缓解尿不畅的核心穴。

2. 《千金要方》:强调箕门穴“利水消肿”的功效

原文:“箕门、委中主小便不通,水肿。”

解读: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里,把箕门穴和委中穴搭配,专门治小便不通、水肿,进一步证实它能通利膀胱、消除水肿,是古代医家处理“水湿壅滞”的常用组合。

3. 《针灸大成》:总结箕门穴“通利与止痛”的作用

原文:“箕门主小便不通,遗溺,腹胀,足膝肿痛,两股生疮。”

解读:明代《针灸大成》补充了箕门穴的功效,除了泌尿问题、腹胀,还能改善“足膝肿痛”(膝盖和腿脚肿痛)、“两股生疮”(大腿内侧长疮),说明它不仅能通利膀胱,还能疏经消肿、缓解下肢不适,对“泌尿+下肢”的双重问题都有效。

最后提醒:这些注意事项要记好

1. 按揉力度:大腿内侧皮肤敏感、神经丰富,别太用力,有酸胀感就够了,避免按出淤青或疼得走路不舒服;

2. 特殊人群:孕妇要慎用(尤其腹部有坠胀感时,避免刺激气血),建议咨询医生;大腿内侧有伤口、炎症或湿疹时,先别按,等恢复后再用;

3. 不是“万能药”:如果排尿问题持续超过1周(比如长期尿不尽、尿痛),或水肿伴随体重骤降、乏力,要及时看医生,排除肾病、尿路感染等问题,穴位按摩仅作为辅助调理。

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总被排尿不畅、腿肿困扰,不妨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每天花3分钟按按箕门穴,身体慢慢就能变舒服!觉得有用的话,别忘了点赞收藏,下次泌尿不适时直接找穴按~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严重疾病请及时就医。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大腿根部是属于什么位置(大腿内侧藏着利尿穴箕门穴通膀胱利小便调气血)》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