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日子好像就褪色了,以前觉得特有奔头的事儿,现在提不起一点精神,每天上班下班,买菜做饭,看着电视刷着手机,一天就过去了,闭上眼想想今天干了啥,好像啥也没干,就是重复,无尽的重复,心里头空落落的,像是被掏走了一块,就有人问,你这是不是抑郁了。
以前不是这样的,那时候总觉得生活处处是惊喜,想着要升职加薪,想着要换个大房子,想着孩子能考个好大学,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忙得脚不沾地,累是真累,但心里头是满的,觉得日子有嚼头,每天睁眼都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那时候觉得,没意思,是对生活最大的辜负。
可人到了某个岁数,可能是肩上的担子卸下了一些,也可能是看惯了人来人往,那股子拼命往前冲的劲儿,就慢慢歇了。你发现,升职了,不过是开更多的会,负更多的责,换了大房子,打扫起来更费劲,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跟你越来越远。你拼尽全力打通的游戏关卡,屏幕上跳出“胜利”两个字,可几秒钟后,剩下的还是无边的空虚,你突然就搞不懂了,自己忙活了大半辈子,到底图个啥。
这不是抑郁,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精神饱腹”,年轻时什么都想尝一口,酸甜苦辣,都觉得新鲜,吃多了,吃撑了,到了中年,你就只想喝一碗清清淡淡的白粥。那些所谓的“有意思”的生活,大多是演给别人看的,朋友圈里环游世界的照片,深夜酒局上的豪言壮语,费尽心思挤进的圈子,这些东西,年轻时觉得是勋章,现在看来,更像是一副枷锁。
你开始觉得没意思,恰恰是因为你开始活得真实了。你不再需要用外界的喧嚣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你开始跟自己对话,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发现,让你内心真正感到安宁的,可能根本不是那些宏大的目标,而是些特别微不足道的小事。
比如,在一个没人打扰的下午,你把手机调成静音,泡上一壶茶,看一本搁置了很久的书,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那一刻,世界特别安静。又或者,你心血来潮,对着菜谱研究一道新菜,在厨房里叮叮当当忙活半天,端上桌的时候,家人说一句“真好吃”,你心里就比谈成一笔大单子还舒坦。
你不再羡慕别人的生活,因为你知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可能是一地鸡毛。你不再强求自己必须“有意思”,而是允许自己“没意思”地待着。发发呆,打个盹,甚至什么都不干,就坐在那儿看着窗外车来车往,这种无所事事的“浪费”,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慷慨。
所以,当你觉得生活没意思的时候,别慌,也别急着给自己贴上“抑郁”的标签。这可能只是生活在提醒你,该换一种活法了。前半生,我们为了别人眼中的“有意思”而活,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后半生,就为自己内心的那份“没意思”活一次吧。这份“没意思”,其实是最高的境界,是洗尽铅华后的素与简,是经历风雨后的静与定。外面的世界再热闹,终究是别人的,只有内心的这份安宁,才是真真切切属于你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感觉活着超没意思怎么办(总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意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