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如果你最近在深圳逛过公园、泡过泳池、带娃去过游乐场,回来发现胳膊腿上起了红点、发痒发烫,甚至肿起了小疙瘩,那可得留神了。
这不仅仅是蚊子叮了你一下那么简单——深圳市疾控中心最新通报:仅七月以来,全市已报告2892例虫媒皮肤反应病例,其中大部分集中在247个“高频暴露点”!
这不是危言耸听。就在上周,我的一位朋友带孩子去南山区某亲子乐园玩了两个小时,回家后孩子小腿上就起了一片片密密麻麻的红疹,不疼但奇痒无比,抓破后还起了水泡。她起初以为是食物过敏,结果医生一看就说:这是虫咬皮炎,典型的“螨叮反应”。
你可能以为深圳的夏天最危险的是紫外线和中暑,但其实“隐形杀手”早已潜伏在草丛、水边、木板缝、沙坑里,专挑皮肤裸露、停留时间长的人下手。这类虫咬性皮肤反应高发于6~10月,尤其在高温+高湿的天气里,简直是“爆发式生长”。
那这个“2892例红疹潮”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得先弄懂背后的“真凶”。
深圳疾控部门已经明确指出,此次大部分虫咬性病例的元凶并非蚊子,而是“蠓虫”“恙螨”“跳蚤”这类微小却毒性强的寄生类昆虫。它们不像蚊子那样嗡嗡作响,而是悄无声息地潜伏在你坐过的草坪、玩具垫、沙滩椅上。
这些虫子体积极小,有些甚至肉眼几乎看不到,但一旦叮咬,就会释放过敏原或毒素,引发剧烈瘙痒、红斑、丘疹、水疱,严重时甚至蔓延全身。而且,它们最喜欢扎堆在“人流密集+环境潮湿+绿化浓密”的地方。
根据通报,这247个“高警示区域”广泛分布在南山、宝安、龙华、罗湖、福田、龙岗等地,涵盖了大型公园、户外亲子乐园、泳池、更衣室、社区广场、露天健身区等。其中不乏我们熟悉的热门地标,比如荔香公园、香蜜湖儿童乐园、某大型购物中心的亲子泡泡池、城中村的共享健身器材区域等。
从现场调查来看,这些地方普遍存在绿植密集、排水不畅、地面潮湿、设施消毒不到位、草坪无人修剪等问题,正好成为虫媒爆发的“温床”。
你以为穿着短裤短袖、踩着凉拖去公园吹风是一种“夏日惬意”?在这些地方,那可能是“自投罗网”。
尤其是老人、小孩、孕妇这些“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更容易在被叮咬后出现强烈反应。有些孩子被咬后整晚哭闹不止,皮肤红肿如被烫伤,抓挠后甚至引发感染。而成年人若本身有湿疹或过敏体质,也会因为虫咬反应而反复加重。
那我们普通人该怎么防?是不是从此不去这些地方了?倒也不必谈虫色变,只要掌握几个关键细节,完全可以“人玩虫不扰”,安全度过夏天。
第一,去草地、公园、泳池前,给皮肤穿上“防护衣”。不是让你穿羽绒服——而是尽量选择浅色、长袖、速干型衣物,裤脚束紧,袜口贴合,减少皮肤裸露。尤其是小腿、大腿根、腰部这些虫子最爱的“藏身地”,千万别大意。
第二,避开黄昏和清晨高发时段。这类虫子最活跃的时间段是早上69点、傍晚57点。如果非要遛娃、锻炼,建议选在阳光充足、空气干燥的时段,避开虫子“值班时间”。
第三,回家第一时间洗澡换衣。这点很多人忽略,甚至穿着被咬过的衣服继续坐在沙发上,等于把虫子带回家。建议外出回家后立刻用温水冲洗暴露部位,衣物单独清洗晾晒,避免虫卵残留。
第四,不要在草地、树荫、木凳上直接坐卧。很多虫子就藏在这类“看似清凉”的地方。建议随身带块坐垫或垫布,避免皮肤与地面直接接触。
第五,保持居家环境干燥整洁。家中如果潮湿、绿植密集、地毯不常晾晒,也可能成为虫咬“二次战场”。定期清理卫生死角、保持通风、定期更换床单衣物,是最基本的防线。
当然,如果你已经被咬了,别急着各种涂抹,首先要判断是否为虫咬反应,其次避免抓挠破溃,保持清洁干燥,必要时及时就诊。
这2892例红疹潮,给我们的警示不是“别去玩”,而是“别忘了防”,尤其是当大家习惯性忽略这些小虫子的时候,它们恰恰已经悄悄行动了。
深圳这座城市,阳光热烈、绿意盎然,是生活的热土,但也是虫媒活跃的沃土。在这247个“高频点”附近活动时,别忘了多加一份心眼、多带一块遮挡、多一点预防。
你看不见它,但它可能就在你脚边的草叶上,等着下一次“机会”。而你的每一次防护,都是对自己和家人健康最细致的守护。
参考文献:
1.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夏季虫媒监测通报(第3期)》
2. 《南方都市报》2025年7月专栏报道《城市虫咬病例激增,哪些区域需警惕?》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虫媒性皮肤病防控指南(2024年修订版)》
4. 国家卫健委发布《户外亲子活动安全提示(夏季版)》
5.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4年第8期,《虫咬性皮炎流行趋势与高发人群分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