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6岁的李红在武汉一家美甲店做技师。每天早上十点开门,她要不停为客人修手脚、打磨甲片,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午、晚饭常常顾不上,只能在店里随便吃点外卖,夜宵则喜欢和同事到小摊喝点啤酒,顺便点些烤串。因为工作需要,她经常用手处理顾客的伤口或破损甲面,手上时常有细小的划口,却习惯性地不戴手套,觉得闷得慌,干活也不方便。丈夫常常提醒她要防护,但她总觉得传染病是小概率事件,从未放在心上……
5月23日上午,李红在店里为客人打磨甲片时,伸手正要更换工具的时,忽然觉得右上腹有种说不出的胀重感,像被人悄悄塞进了一块湿漉漉的石头,死沉死沉地压在里面,把整个空间都撑满。她下意识地用另一只手轻轻按了按腹部,像是想把那股不适压下去,那股沉闷感并不锐利,却像一只钝手牢牢按在内脏上,令她无论呼气还是吸气都带着滞涩。她尝试着在右上腹按揉了一会,那种满涨感很快消散了不少,但依旧像是一块未干的水渍,悄悄潜伏在腹腔深处,但眼看着状况缓解,她并没有多想,心里暗暗嘀咕“也许是昨天夜宵吃太油腻了”,继续着自己手上的动作。
很快来到了上色烤灯的环节,她将客人的手放在紫外线灯下,却感觉到身体下压带动右肋下方传来明显的钝痛,仿佛有一根生锈的铁钉深埋在肉里,被动作硬生生压了一下,带着迟缓却沉重的刺感。她忍不住挺直腰身,用手紧紧捂住腹部,脸色瞬间苍白。那种痛不像刀割般迅速,而更像石块顶在血肉之间,缓慢而顽固地压迫着,每一次呼吸都让铁钉轻轻转动,把那片区域搅得火辣。呼吸变得急促,她努力张口喘气,却感觉胸腔被什么压住了一样,每吸一口气都牵扯着右侧肋下,痛意直冲脑门,让钝痛更清晰地蔓延开来,像是要牢牢锁住她的整个上腹。
她的脸色迅速变得惨白,忍不住的弯腰,症状却是迅速加重,右肋下方的钝痛再一次陡然加深,仿佛那根生锈的铁钉被猛地拧动了一下,粗糙的棱角在肉里碾磨,每一寸都拖出灼热的痛意。她下意识的张开嘴喘息着,但却猛然发现自己的呼吸被生生卡住,胸口像压了一块巨石,空气只进得去一半,随即又被痛感逼回去,胀痛逐渐化作一种撕扯般的折磨,像有人把沉重的绳索一圈圈勒在肋下,随着身体的每一次轻微动作越收越紧。巨大的疼痛让她顿时冷汗直流,连指尖都在颤抖,整个人摇晃着差点扑倒在桌前,额头重重磕在桌沿,客人惊慌失措扶住她,只见她眼神涣散,喉咙里挤出断断续续的喘息声,很快就昏厥在椅子上,店里的其他同事回过神之后赶紧拨打急救电话。
李红被送到医院后,急诊科医生首先为她安排了常规体格检查。医生在查体时注意到她眼白和皮肤已经有轻微的黄染,触诊右上腹时,她明显表现出压痛和不适感。随后,医生立刻开出一系列基础检查项目:血常规结果提示白细胞 4.2×10⁹/L(略偏低),血红蛋白 118g/L,血小板 165×10⁹/L,看似没有明显感染迹象。但在肝功能检查中,谷丙转氨酶(ALT)高达 356U/L(正常值 <40U/L),谷草转氨酶(AST)达到 289U/L(正常值 <40U/L),总胆红素为 46.2μmol/L(正常值 3.4~20.5μmol/L),直接胆红素 21.7μmol/L。指标的异常让医生警觉到这并非单纯的消化不良或酒精性肝损伤。进一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筛查显示结果为阳性,提示可能存在乙肝病毒感染。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决定安排专项检查。乙肝五项结果显示:HBsAg(乙肝表面抗原)为强阳性(>250 IU/mL),HBsAb(乙肝表面抗体)为阴性,HBeAg(乙肝e抗原)阳性,HBeAb 阴性,HBcAb(乙肝核心抗体)阳性。这样的组合结果提示李红不仅有乙肝病毒感染,而且处于病毒复制活跃期。随后的 HBV DNA 定量检测结果显示病毒载量高达 5.6×10⁶ IU/mL(正常应为不可检测或低于 500 IU/mL),说明体内乙肝病毒正在大量复制。腹部彩超提示肝脏轻度肿大,回声不均,肝包膜紧张。医生结合症状、体征和检查数据,最终确诊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确诊后,医生当即告知家属和李红病情,强调需要卧床休息,避免任何加重肝脏负担的行为,并立即给予保肝、对症处理,同时开具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方案。
之后李红被立即收入感染科病房,在院期间医生为她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首先通过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给予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减轻肝细胞损伤。由于她的病毒载量过高,医生联合启用了恩替卡韦片进行抗病毒治疗,每日口服 0.5mg,并严密监测肝功能指标。经过一周多的治疗,李红的转氨酶水平逐渐下降,ALT 从入院时的 356U/L 降到 128U/L,AST 从 289U/L 降到 97U/L,总胆红素也逐步回落至 25μmol/L。她的黄疸减轻,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腹部的压迫感也缓解了不少。
在复查各项指标趋于稳定后,医生评估认为病情已得到初步控制,可以办理出院。出院前,主管医生专门把李红和她的丈夫叫到病房,详细地做了一次健康教育。他首先强调,李红虽然病情得到控制,但仍处于抗病毒治疗的关键阶段,每天必须按照医嘱口服恩替卡韦。绝不能随意停药或漏服,否则容易导致病毒反弹甚至产生耐药。饮食方面,医生叮嘱她要戒酒,避免辛辣、油腻和高脂肪食物,以清淡为主,可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鸡胸肉、豆制品等,但要注意避免过量,以免增加肝脏负担。
运动上,他建议李红先以静养为主,待体力恢复后,可以选择散步、轻柔的拉伸等低强度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作息上,必须保证规律的睡眠,不得熬夜,保持充足的休息,减少肝脏代谢压力。医生还提醒她,每 1-3 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和 HBV DNA,根据检查结果评估药物疗效和病情变化。同时,家属也需要注意防护,避免血液接触,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指甲刀应单独使用。最后,医生语气郑重地叮嘱道:“这是一场持久战,你要把自己当作慢性病管理,严格遵医嘱,长期坚持,才能真正稳住病情,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李红点点头,虽然心中仍有担忧,但她已明白这次不能再掉以轻心。
回到家后,李红明显比以前收敛了许多。丈夫把厨房清理了一遍,冰箱里原先常见的啤酒、烤串调料都被替换成了青菜、豆腐和新鲜鱼肉。她按医嘱每天准时服用恩替卡韦,用手机设了闹钟提醒自己,生怕漏掉一片药。饮食上,她从过去的夜宵啤酒改成清粥小菜,即便嘴里常常没滋没味,她也强迫自己坚持下去。作息方面,晚上九点多就上床休息,白天不再长时间待在美甲桌前,而是间歇性地到小区花园散步十几分钟,活动关节也顺便透透气。为了避免家人担心,她把牙刷、毛巾和指甲刀单独放置,甚至给自己准备了一只专用的水杯。偶尔想到同事约她去小摊吃夜宵,她也只是摇头婉拒,心里暗暗告诉自己,这次无论如何都要把身体养好。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李红明显感觉到身体有了变化。早晨起床时,那种笼罩在右上腹的沉重感逐渐淡去,走路时也不再觉得那么拖沓。
一个月后,李红按时回到医院复查。医生为她开了肝功能和 HBV DNA 定量检测,结果显示 ALT 已降至 42U/L,AST 38U/L,总胆红素 17.6μmol/L,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HBV DNA 检测结果也明显下降,从入院时的 5.6×10⁶ IU/mL 降到了 3.4×10³ IU/mL,提示恩替卡韦对病毒复制的抑制效果良好。彩超复查显示肝脏大小趋于正常,回声较之前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医生告诉她,目前治疗效果稳定,只要继续坚持规律服药、注意饮食和作息,病情就能得到长期控制。听到这些数据,李红和丈夫都松了一口气,脸上的紧张神色少了许多,她心里甚至涌起一丝轻松,觉得或许再努力坚持一阵子,就能完全回到以前的生活节奏,同时,她在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坚持。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即便她已经严格遵守医嘱、保持清淡饮食、规律作息,意外却来的如此猝不及防……
2019年8月6日下午,李红正在接待昨天预约的客人,刚把胳膊抬起来准备取工具时,腹部忽然一阵鼓胀感袭来,右上腹像被塞进了一只缓慢鼓起的气囊,坚硬而顽固地顶在肋下,把周围的脏器一点点向外推挤。她下意识伸手按住腹部,试图缓解那股鼓胀,但掌心下的腹壁绷得像一块紧鼓的皮,丝毫没有松动。就像有股力量在里面缓缓撑开,顽固地往外顶,把她的手一点点顶起。她张口吸气,喉咙却发出轻微的喘息声,可随着她的呼吸,那种顶胀感逐渐上移,逼得她胸口发紧,呼吸变得浅促,每吸一口气都像被硬生生压缩,只能停在胸腔半途。
她立刻意识到不对劲,张口想向周围的人呼救,但是刚张嘴发声,却感觉到腹部的胀痛仿佛被硬生生撕开,一股撕扯感从肋下扩散到整个腹腔,就像一只无形的绳索越勒越紧,把她整个人困在其中。她猛地弯下腰,手死死捂住腹部,拼命张口去吸气,却发现呼吸已被卡住,空气像撞在一道无形的墙壁前,进不来,只在喉咙间急促打转,胸口更是沉甸甸的,仿佛压着一块巨石,把肋骨死死固定住,不留半点伸展的余地。疼痛一点点把她的意识吞没,眼前的景象逐渐模糊,她下意识地抬手想推开桌子支撑身体,却使不上一点力气,她整个人很快就重重扑倒在桌边,额头磕出闷响,眼神迅速涣散,客人注意到异常,慌忙呼喊,同事冲过来扶住她,在惊慌中拨打了急救电话。
李红被急救车送到医院后立即收入急诊抢救室。医生先为她做了基础体格检查,发现她面色苍白,双眼明显黄染,腹部明显膨隆,叩诊呈鼓音,提示腹腔内已有大量积液。常规血压监测显示血压仅为 82/55mmHg,心率 118 次/分,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医生随即开出急查项目,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 3.1×10⁹/L(正常 4-10),血小板仅 56×10⁹/L(正常 100-300),提示骨髓抑制和脾功能亢进可能并存。血生化提示肝功能严重损伤:ALT 215U/L,AST 278U/L,总胆红素高达 126.4μmol/L(正常 <20.5),直接胆红素 74.2μmol/L,白蛋白水平仅 22g/L(正常 40-55),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至 32%(正常 >70%),提示凝血功能严重受损。
进一步的腹部彩超显示,肝脏体积缩小,轮廓表面呈现不规则结节样改变,实质回声粗糙,脾脏明显增大,腹腔可见大量中等回声区,提示腹水。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医生明确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急性肝功能衰竭”。为进一步了解病情,医生加做了 HBV DNA 定量,结果显示病毒载量仍有 4.8×10⁵ IU/mL,说明病毒复制仍在持续。
急诊团队立即给予利尿剂控制腹水、静脉补液维持循环、白蛋白静脉输入以改善低蛋白血症,并联合使用止血药物防止消化道出血,同时加用拉克替酯等药物预防肝性脑病。为了挽救生命,医生还紧急会诊 ICU,建议考虑人工肝支持治疗。但由于李红入院时已出现意识障碍,血氨水平急查为 178μmol/L(正常 <50),提示已发生重度肝性脑病。她在抢救床上反复抽搐、呼吸急促,血压继续下滑。尽管医生为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反复心肺复苏,并联合多种药物抢救,依然未能扭转病情。最终,在入院 6 小时后,李红因肝功能衰竭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于当晚 20 时 35 分宣布死亡。医生在病历上郑重写下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匆忙赶到医院的丈夫听见这个消息,却是不可置信,如遭雷劈,整个人呆愣在原地,喉咙里像被什么堵住,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他眼神空洞地望着抢救室的大门,仿佛还在等着妻子推出来,等着医生告诉他“已经稳定下来”。可冰冷的病历本和医生沉重的语气,把这一切希望无情碾碎。他脚下一软,整个人踉跄着扶住走廊的墙壁,眼泪失控地滑落,胸口剧烈起伏,却发不出声音。周围的人看着他,却没有一个人能上前安慰,他只是木然地盯着走廊尽头,仿佛整个人的世界在瞬间坍塌。
片刻之后,丈夫红着眼冲到医生面前,声音因激动而颤抖:“她不是一直都在按时吃药吗?饮食也改了,酒一口没沾,夜宵也戒掉了,每次复查你们不是都说结果很稳定吗?为什么还会突然这样?为什么会来的这么快、这么突然!”他的嗓音在走廊里回荡,带着愤怒与绝望交织的撕裂感。他一遍遍重复着“明明做到了面面俱到”,却换来这样毫无预兆的结局。眼泪混着汗水顺着脸颊滚落,他紧盯着医生,眼神里满是质问和不解,仿佛迫切需要一个能解释一切的答案,但胸口翻涌的痛意让他几乎说不下去。
医生原本以为,李红的骤然恶化可能是因为她在家没有按时吃药,或者在生活习惯上出现了松懈,可丈夫的质问让他意识到,这个推断显然站不住脚。她确实在严格遵医嘱,饮食、作息、用药都做到了面面俱到。于是,他坐在办公室里,反复翻阅李红自入院以来的所有病历、检查报告,从初次确诊乙肝、到后续复查肝功能和病毒载量的每一份数据,都仔细核对,没有发现明显的漏洞。为了谨慎起见,他又把家属叫来,耐心追问李红在家中的用药情况、饮食习惯和生活细节,可得到的回答与记录完全吻合。面对整齐的病历和清晰的数据,他越看越困惑,心里一片茫然,找不到任何能解释她为何突然恶化的线索。
丈夫眼看着医生始终没办法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情绪愈发激动,声音也越来越高:“你们不是一直说情况稳定吗?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什么原因!”走廊里的家属和病人纷纷停下脚步,投来诧异的目光,场面一时间变得混乱起来。就在此时,正好路过的科室主任被这边的动静吸引,快步走了过来,沉声询问发生了什么。值班医生只得将李红的病情经过和抢救情况一一说明,并把整理好的病例资料递到主任手中。
主任当场翻阅,神色逐渐凝重,随后抬起头,示意丈夫随他进办公室。见丈夫情绪依旧激动,他放缓了语气,说道:“我们进去慢慢聊。”丈夫眼里闪着泪光,迟疑片刻,最终跟随主任走进了办公室。在办公室里,科室主任一边安抚着丈夫的情绪,一边询问着有关李红的生活和用药细节,通过1个小时的沟通,科室主任很快找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患者在服用恩替卡韦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的3个细节!
科室主任忍不住的摇头,叹息着:“恩替卡韦在临床上,的确是一种公认安全、耐受性好、抗病毒效果稳定的药物,可以说帮助了无数乙肝患者稳定病情。但只要是药物,就有它的使用禁忌症和注意事项,并不是吃上了就万无一失!李红正是因为在服用恩替卡韦的同时,忽略了3个关键细节,才会导致病情突然恶化,最终走向无法挽回的结局!她没有漏服,也没有自行加量,甚至严格遵守了每日空腹服药的要求,但恰恰是生活里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不断地累计错误,最终成为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一个细节是李红在服用恩替卡韦期间,常常为了图省事,把药片和其他日常保健品一起服用。她以为补充维生素、护肝类保健品对身体无害,但并没有注意到其中一些成分会干扰药物的吸收。恩替卡韦需要在空腹状态下单独服用,这样才能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确保病毒复制受到最大程度的抑制。而李红在不知不觉中把药和其他东西混在一起服用,导致药效下降,体内病毒没有得到足够的抑制。病毒持续复制,对肝脏的损害逐渐累积,增加了病情恶化的风险。
第二个细节是李红在严格忌口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长期营养不均衡带来的隐患。为了避免肝脏负担,她几乎把饮食完全转向清淡,以稀粥、素菜为主,长期缺乏优质蛋白。对乙肝患者而言,适量摄入蛋白质非常重要,它不仅能维持身体正常代谢,还能促进肝细胞修复。李红的饮食过于单一,导致体内白蛋白水平逐渐下降,肝脏缺乏足够的营养支持,抵抗力随之减弱。久而久之,她的肝脏在病毒复制和代谢负担的双重作用下,逐渐进入硬化过程,这是她始料未及的。
第三个细节是李红虽然按时复查,但她和家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肝功能和病毒载量上,却忽略了对凝血功能和血常规的监测。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一旦进入硬化期,最早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凝血功能下降和血小板减少。李红的复查单上虽然转氨酶和病毒载量逐渐稳定,但她并没有定期检查凝血酶原活动度,也没有关注血小板的变化。医生在病历里也没有特别强调这一点,导致早期预警信号被忽略。等到出血风险和门静脉高压出现时,病情已经进入失代偿阶段,留给她的时间非常有限。
从李红的经历可以看出,药物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生活中的细节管理。很多患者以为只要按时吃药,病情就会稳定,却忽视了饮食均衡和营养支持的重要性。长时间的营养不足,会让肝脏在对抗病毒时失去修复能力,免疫力也逐渐下降,病情反而更容易加重。合理饮食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不仅要避免高油、高脂和酒精,还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这是延缓肝硬化发生的关键一步。
同样,药物的正确服用方式也常常被忽略。恩替卡韦需要在空腹时单独服用,这是写在说明书上的基本要求,但很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混淆。和食物或其他药物同时服用,都会降低药效,使病毒抑制不彻底。临床上很多类似的病例表明,看似稳定的复查指标,有时背后隐藏着药物吸收不足的问题。只有严格遵守用药方法,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治疗效果,避免病毒“卷土重来”。
最后,定期全面复查是避免意外的重要环节。李红的悲剧就在于,复查项目不够全面,她和家人只关注常见的指标,而漏掉了同样关键的凝血和血常规。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很多患者因为指标表面上稳定,就放松了警惕。但肝硬化的早期信号往往藏在这些细节里,一旦错过,就可能造成无法逆转的后果。因此,乙肝患者在服药期间,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做全面复查,不要遗漏任何与肝功能相关的项目。
资料来源:
[1]申恩瑞,朱继敏,陆盛伟,等.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乙肝患者HBsAg水平的影响[J].云南医药,2025,46(04):16-19.DOI:10.20282/j.cnki.1006-4141.2025.04.05.
[2]曹成龙.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结束后病毒学反弹与HBsAg水平的关系分析[J].婚育与健康,2025,31(16):100-102.
[3]靖利娜,常卫华,李建军,等.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观察[J].哈尔滨医药,2025,45(04):61-64.
(《武汉女子乙肝吃恩替卡韦,2年复查10次,医生:长期服用,注意3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转载请注明来自极限财经,本文标题:《乙肝E抗体阳性是什么情况(武汉女子乙肝吃恩替卡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